细微之处的磅礴
2022-07-05刘建东
当我写到,一边画画一边听到了远处的枪炮声时,所有的文字就开始倒退,仿佛是尖锐的光柱,照亮了記忆中模糊和昏暗的隧道,时光倒流,历史重现。而文字也有了硝烟的降落,有了尘埃的覆盖,有了记忆的洞开。这只是一句话,小说中普通的一句话。最好的文字就是在不经意间已经恍若隔年,不经意间已经带入了某个时空。它不需要大张旗鼓,不需要过多的表白,它一定是蜇伏着,孕育着更大的空间与希冀,等待着爆发时的一声巨响。
当我写到,一幅经过辛苦的努力、两次无法完成的画像时,所有的文字就开始有了情绪,有了温度,有了感情。仿佛是在岁月的河流中飘荡,在成长的历程中挣扎,在付出的艰辛中喘息。饱满的情感慢慢地一点点地渗透过历史,浸润所有的文字,一点点地包裹住我的写作,让我体会到密不透风的爱,触摸到别离与想念的痛楚,感受到付出与牺牲的执着。是的,最好的小说不是声嘶力竭的,而是润物无声。
当我写到,母亲不是思念中的母亲,师傅不是记忆中的师傅时,所有的文字就突然放大,它是放大的故事背景,是放大的感情空间,是放大的历史画面。最好的小说是于无声处能听到惊雷。我想象着,在有限的文字之内,在有限的故事之内,我一定不要写出的是有限的文字、有限的故事。当我离开电脑的屏幕,当故事终于定格在某个时间点,我知道,我写的并不是故事本身的故事,并不是呈现出来的表象。有限的故事足以提供无限的时空,有限的文字背后涌动着的磅礴的历史,而有限的人物是无数面孔的叠加。这就是我想要奔向的终点。
最终,这些细微之处的点缀,缓慢却坚定地揭开历史厚重的一角,让布满灰尘的面孔渐渐清晰,让我们看到一幅不被遗忘的画像,它挂在历史的墙壁之上,回荡在爱的记忆之中。
刘建东,中国作协全委会委员,河北省作协副主席。1989年毕业于兰州大学中文系。鲁迅文学院第十四期高研班学员。1995年起在《人民文学》《收获》等发表小说。著有长篇小说《全家福》《女人嗅》《一座塔》,小说集《情感的刀锋》《午夜狂奔》《我们的爱》《射击》《羞耻之乡》《黑眼睛》《丹麦奶糖》《无法完成的画像》等。曾获鲁迅文学奖、《人民文学》奖、《十月》文学奖、《小说月报》百花奖、首届曹雪芹华语文学大奖、孙犁文学奖、河北省文艺振兴奖、《北京文学》优秀短篇小说等。多次入选中国小说学会年度小说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