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唐西域记》到《西游记》
2022-07-05吴兴勇
吴兴勇
先说玄奘的历史地位:玄奘一生大部分时间活跃在“一带一路”范围,是著名探险家、旅行家、地理发现家、外交天才和佛学大师。他历经我国今天的新疆地区、帕米尔高原、中亚诸国,达到今天的阿富汗、巴基斯坦、尼泊尔、印度等地。他一生见过很多国王、部落头领和高僧,还遇见过不少奇人侠士、笃信宗教者、绿林强盗,他旅途中的奇遇,比神话小说《西游记》中写的还要复杂和有趣。他的旅行笔记《大唐西域记》是我国古代重要的地理著作,为今天研究古印度和西域提供了可靠的资料。玄奘在古印度最大的佛寺——那烂陀寺学习研究五年,他对那烂陀寺的记述是印度今天复原这座古建筑的最可靠的参考资料。不用说,玄奘一路上遇到许多危险,克服了无数困难,但无论沙漠、冰川,还是高山、盗匪,都遏制不了他西行取经的宏大决心,即使失去了所有的财物,面临饿死、渴死或被杀的危险,他也不愿后退一步。当然,他一路上也获得许多帮助,赞助他的人士包括高昌王、西突厥可汗和印度戒日王,特别是他和印度戒日王的会见,竟实现了从汉武帝以来中国要与印度正式通往来的理想。玄奘向戒日王介绍了当时中国君主唐太宗的文治武功和要与印度通往来的心愿,促成贞观年间戒日王派使者通大唐,唐太宗命云骑尉梁怀璥持节慰抚。以后,更有大唐外交官王玄策三度奉使印度,甚至借西藏兵协助印度平乱。自汉武帝时代准备通印度却又失败以来,这次算是第一次开启了中印外交之门,可说是玄奘之功。
值得一提的是,玄奘又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西游记》的主人公唐僧的原型。但真正的玄奘的生平和唐僧相去甚远。由于《西游记》流传甚广,而且多次改编为戏剧、电影和电视剧,唐僧已成为家喻户晓、长幼皆知的文学典型。但唐僧的原型玄奘一生伟大的探险、旅行和外交经历,世人所知甚少。我撰写《玄奘》(湖南大学出版社2018年版)一书是为了还原唐僧的真面貌,起一种纠错返真的作用。
现实的玄奘是怎么变成戏剧中的唐僧的,其中的变迁情节颇为复杂。先补充说说原本的具体的真实的玄奘旅行经历:
玄奘大师,俗姓陈,本名袆,出身官宦世家,先世是周朝诸侯国陈国君主的后裔,世居离陈国故地不远的颍川郡,后来迁到河南洛州缑氏。陈袆出家时间在隋末,在洛阳净土寺受戒,取法名玄奘。唐朝初年,提倡道家,贬低佛教,玄奘西行受到唐朝政府的一路追捕,有一曲京剧《送别》描写唐太宗亲自送玄奘西行,是后人根据《西游记》伪造的。
公元627年(唐太宗贞观元年),玄奘离开长安,经陇西高原进入狭长的河西走廊,出玉门关而进入西域。
玄奘西行所走的路线,采取的是北道,也就是出玉门关后,由敦煌的北面向西北行,抵达西域小国伊吾(今新疆哈密市),然后应高昌国王的邀请,西行折入小王国高昌(今天的吐鲁番盆地)停留月余,再由高昌经阿耆尼国(即焉耆,今新疆焉耆回族自治县)进至屈支国(即龟兹,今新疆库车市),在此停留六十多天后,向西北行,到达跋禄迦国(即姑墨,今新疆阿克苏市)后,继续向西北行走三百余里后,跨越海拔四千米的天山冰岭,冰岭又名凌山(即今新疆温宿、伊犁间的天山隘口,俗称冰达坂),其间冰崖耸立,上与天连,积雪盈谷,寒风凛冽,玄奘历尽艰险,终于在七日后走出此山,进入天山以北。
在玄奘那个时代,今天的阿富汗和中亚五国都是西突厥的势力范围。玄奘走出天山后,沿大清池(即热海,今吉尔吉斯斯坦的伊塞克湖)西北行五百余里,到达碎叶城(大约在今吉尔吉斯斯坦首都比什凯克附近),遇見了正在那儿游猎的统叶护可汗。统叶护可汗热情接见了玄奘,并派遣专人护送玄奘,一直护送到他的势力范围的边界。
幸而有统叶护可汗的庇护,其后玄奘一路都比较顺利。他从碎叶城西行,经赭时国(即石国,今乌兹别克斯坦的塔什干)、阿姆河畔的飒秣建国(即康国,今乌兹别克斯坦的撒马尔罕),再往南入阿富汗境,转东进入迦湿弥罗国(今克什米尔地区),再南入印度(今巴基斯坦及印度各地)。当时的印度正是戒日王在位,国势很强盛。当时佛教在印度已面临末期,日益没落,玄奘来得似乎不是时候,但戒日王以护教者的姿态,使佛教在印度回光返照,玄奘在印度云游和学佛多年后,公元640年(贞观十四年)末,三十九岁的玄奘得以面见戒日王,戒日王十分尊奉玄奘,助他沿原路回中国。
公元645年(贞观十九年),玄奘平安地回到了长安。他出国时还是二十六岁的青年,一共经过十九年的西游,走了五万里路,经历了大小一百一十个国家,现在却是个四十四岁的中年人了。
唐太宗正住在洛阳,听到玄奘到了长安的消息,就叫左仆射梁国公房玄龄等人去迎接他。唐太宗要他还俗任宰相,玄奘婉拒。自此他在长安译经十九年,直到逝世。
可内容和上述经历大相径庭的《西游记》又是如何产生的呢?
由玄奘口述、他的徒弟辩机和尚笔录的《大唐西域记》的确记载了他西行取经的经历和见闻。可后来玄奘的徒弟慧立和尚又写了一本《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在这本书里,慧立为了夸大师父的业绩,扩大佛教的影响,开始把玄奘取经的事迹涂上一些神秘的宗教色彩。流传到民间以后,人民群众又按照自己的理想和兴趣对它不断进行“改编”,使取经的故事越来越丰富,距离玄奘取经的真实故事也就越来越远。
取经故事到了宋代说书人手里,就更加发展了,他们以这个故事为题材,编了一本十七节的《大唐三藏取经诗话》,这里的故事就已经很不相同。取经的人除玄奘外多了一个猴行者,他的外形是个白衣秀士,但自称是花果山紫云洞八万四千铜头铁额猕猴王,因为偷吃了蟠桃,被王母娘娘捉住,用铁棒在左肋打了八百,右肋打了三千,然后发配到花果山紫云洞来的。书中描写这个猴王有胆量、有见识,降妖捉怪的本领很大,一路上,他帮助玄奘打杀了白虎精,斩除了馗龙,收伏了深沙神。从这个猴行者身上已经可以看到《西游记》中孙悟空的影子了。从那深沙神的身上,我们也可以看到后来《西游记》中沙和尚的影子了。
到了金、元两朝,玄奘取经的故事已被搬上了舞台,金朝艺人演戏的脚本中有《唐三藏》,元朝的杂剧中有吴昌龄写的《唐三藏西天取经》。
除杂剧外,元代还出现了《西游记平话》。这是民间说书人的底本。从现存的片段“梦斩泾河龙”和“车迟国斗圣”来看,《西游记平话》中人物增多,情节复杂,和后来的《西游记》相当接近。
被评为四大古典小说之一的《西游记》是明代人吴承恩写的。吴承恩,字汝忠,号射阳山人,约公元1500年出生在淮安山阳(今江苏淮安)一个小商人的家里。他少年时代已经文章出众,但在科场中屡试不中,五十余岁时,谋得个长兴县丞的小官,不久就辞职回家。从此以后,直到他1582年去世为止的二三十年间,就再没有外出做官。《西游记》是他晚年的作品。动笔写作大约是在七十一岁。
《西游记》全书一百回,主要情节是写孙悟空保护唐僧去西天取经,一路上和各种妖魔神怪斗争的故事。从结构上来看,全书大体可以分成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从第一回到第七回,主要内容介绍孙悟空的历史;第二部分从第八回到十二回,交代了唐僧的身世和取经的原因;第三部分从第十三回到一百回,写的是西天取经的故事。其内容大众都知道,不作赘述。
如果对比《大唐西域记》,《西游记》的内容大都是胡编乱造,新出版的《玄奘》就是要拨乱反正,以科学和唯物史观的角度,排除一切道教和民间巫术的影响,还给大众一个真正的《西游记》。
再者,《西游记》近乎一本道教宣传品,而佛教和道教大不相同。
《西游記》和真实的地理毫不相干,缺少学术价值。《玄奘》一书以《大唐西域记》为蓝本,重现古代西域地区的地理景观,并仔细考察当地现今的境况、印度所有佛教景点的来龙去脉、景点的古今历史和变迁,对历史景点的复原大有帮助。
《西游记》中的凡人都十分软弱无能,抵抗代表恶势力的妖怪全靠超自然力量和神的力量,《玄奘》一书表现人的力量(玄奘为代表)可以克服一切困难,人定胜天。
《西游记》中的唐僧是个优柔寡断、思想简单、屈服于超自然力量的人,《玄奘》一书再现他的本色:无畏任何困难,敢涉千般艰险,不怕苦,不怕死,对信仰无比坚定,不达预定目标绝不罢休。
最后,玄奘一生没有写自传,真正事迹所存无几,本书是以科学的角度进行仔细推敲研究,努力恢复还原玄奘一生事迹的一次尝试。
此外,还要提一句的是,《玄奘》一书不但包含了玄奘的旅行经历,而且包含了佛祖释迦牟尼的生平和传教过程、佛教知识和典籍概要、佛教哲学的全新解释、佛经上一些重要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