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文化融入初中语文教学的策略研究
2022-07-05崔素清
崔素清
民俗是中华文化之根,是随着人们生产生活的发展而产生的文化。随着人民生活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千年的农业文明以及百家思想的民俗文化正在逐渐被当今人们遗忘,人们生活节奏变快,当下生活环境逐渐多元化,学生对民俗文化知之甚少,更谈不上崇尚民俗文化。语文是弘扬民族文化精神的一个载体,具有人文性,所以老师在教学中要先从学生角度出发,帮助他们了解民俗文化内在,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让学生充分感受民俗文化的魅力。
一、民俗文化在教材中的体现
语文教材中蕴藏着许多民俗文化知识,下面我们来举几个例子分析民俗文化在语文教材中都有哪些方面的体现。服饰头饰等装扮,课文《木兰诗》中描述木兰装扮的文字“对镜贴花黄”,这个“花黄”就讲述了当时女子的头饰装扮;而《故乡》中也有关于人物服饰特点的描述,如“戴着小毡帽的闰土”。民间技艺的描述,如《口技》中表演者生动地模仿夜间走火时的不同声音,还有表现精湛雕刻工艺的课文《核舟记》。教材中体现比较多的是节日民俗,如《端午日》这篇文章,文中充分展示了湘西少数民族在端午节时,大人们用雄黄酒在孩子额头上画“王”字的民俗,还有追鸭子、赛龙舟生动地刻画了湘西人民争先合作、奋发向上的淳朴民族风情和民族精神。类似充满文化气息和文化底蕴的节日还有中秋节,月圆代表着团圆美满,这些都是民族精神和民俗文化的重要体现。
二、培养学生对民俗文化的感受
教材中有丰富的民俗文化资源,老师在教学中有效地利用这些资源,不仅能让课堂变得生动,还能让学生充分学习到民俗文化的知识。老师可以引导学生积极探索民俗文化,多组织一些活动,让学生参与其中。比如,教师可以利用教室中的黑板报,让学生布置相关民俗主题内容,营造民俗文化学习氛围,然后组织学生分组报名参与活动,让学生选择各自喜欢的主题。每组选出组长和核心成员,再分别为他们布置任务,整理总结,让学生在学习中有成就感,增强学生的民俗文化学习热情。
三、民俗文化融入教学的策略
(一)基本方法
创设民俗文化课堂的情境是一种常见的教学形式,利用创设教学情境的方式,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对民俗文化的内在感受和外在形象的理解。民俗文化内涵丰富广泛,运用以往的教学方式不能让学生产生兴趣,也不能提高学生的素质。如果老师将情境教学与学生的个人发展特点相结合对教学有很大的作用。老师在教室墙壁上可以张贴一些与民俗文化相关的照片,如年画或戏剧中的变脸艺术,在这种氛围下,学生身临其境,对民俗文化有了更深的理解。教师在传授民俗文化知识的时候需要把其中的精髓提炼出来,教师在讲述传统文化现象和语文知识的时候做到这一点很难,但老师可以研究学习其中的内涵,如研究教材中的注释,对阅读提示里的词句进行详解并深入挖掘。教师还可以通过多媒体网络的方式辅助教学,找出民俗文化的背景,研究民俗文化深层次的内容,这样才能把民俗文化的概念传授给学生,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二)情境教学
以《北京的春天》为例,本文的背景是北京的春节,但地域文化存在差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先通过多媒体给学生提供一些春节时的照片。观看照片时学生会说这像是过年时的照片,教师肯定学生的猜测后再问学生:“过年时有什么民俗特点,过年时的气氛是怎样的?”先让学生自由讨论两分钟,并让学生发表各自的看法,然后教师再把不同地方过年时的民俗讲给学生听。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对过年充满了期待,并在欢乐的课堂气氛中感受到了民俗文化,丰富了春节知识,宣传了中国的传统节日并让学生了解了民俗艺术。
(三)民间艺术融入
在漫长的文化历史中,每代人都利用自己的智慧创造了很多的精神财富,即便是在当今的社会中这些文化依然在流传,这些民俗文化丰富的内容和众多的形式给我们现在的生产生活带来了积极的帮助。在教学中,一些课本上的故事离我们现代生活较远,教师可以就其中一些知识进行延伸。如在教学《愚公移山》这篇课文的时候,教师可以先让学生通读全文,然后让学生思考之后各自表述对课文的理解。在学生了解了故事大概的意思之后,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利用一些皮影道具,让一些学生分别扮演愚公和智叟以及邻家小孩等,学生置身于其中,并带着自身的理解去展示愚公的坚持、智叟的盲目自信、邻家小孩灵活的神态动作。一组表演结束后,还可以换其他学生表演,让学生在表演过程中充分感受这些故事的内涵,在这样的氛围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此过程中学生对人物形象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对文章的主旨也有了充分的把握,从皮影的展示表演中加深了对民俗文化的理解,学生在亲自操作中深入理解了民俗文化知识。
(四)特色民俗文化融入
民俗文化形式各不相同,传达的精神也不同,如戏曲的不同流派、不同唱腔带给人的感受是不同的。在教学这类民俗文化时,教师不必刻意给学生灌输戏曲知识,
只要把戏曲文化精髓融入教学中,提升学生欣赏和理解民俗知识的能力即可。如《藏戏》教学中,教师可以提问学生:“对戏剧知识有没有了解?戏剧的种类有多少?大家都喜欢什么戏剧?”学生分别作答后,教师可以给学生介绍京剧、豫剧、昆剧、黄梅戏等,让学生对这些剧种有大概的了解。然后,教师可以在网络中找《藏戏》的片段播放给学生看,让学生讨论戏剧有哪些特点,在学生积极讨论后,再给学生展示一些其他的戲曲故事,学生积极学习,很快了解了戏剧文化的初级知识,以及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故事中人物的情感。
(五)地方民俗文化融入
日常生活中蕴藏了很多民俗文化教学内容,教师可以从这些地方切入。如服装上,现代服饰与古代的汉服相比简化了很多,建筑上也加入了许多其他国家的元素,但还是有很多民俗文化建筑风格留存至今。教学中教师应该不断挖掘民俗文化在生活中的元素,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发现民俗文化美的能力。如课文《端午的鸭蛋》,作者就在饮食上提到了一些习俗,作者先对故乡的端午进行了简单的介绍,没有一上来就描写鸭蛋,并且描写各地端午节习俗,贴五毒,做三角香包,接着才提到鸭蛋,用回忆故乡的鸭蛋引导读者阅读,进而写到家乡的风俗。这时老师可以让学生自由讨论,讨论后让学生发言说说自己家乡在端午节时有哪些民俗,这样使教学更贴近生活,还丰富了学生的体验,使学生对各个地方不同的民俗文化有了更多的了解。课文中作者以独特的地方语言描述了他们家乡的民俗,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点让学生学习这种表现手法,运用类似语句描写自己家乡的民俗,提升学生的情怀。老师还要让学生在写作时融入当地文化,升华民俗文化的内涵。所以,加强学生对民俗文化的理解,要以学生为本,引导他们加入自身实际生活的民俗文化,鼓励他们挖掘生活中的不同民俗。
教师在教授《云南的歌会》时,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示课文中云南山中的男女对唱,村寨里传唱的歌以及山路上的慢歌演唱,接着可以找班级中的少数民族学生演唱一首带有自己民族特色的歌曲,从而培养学生学习民俗文化的积极性,让学生互相了解各自家乡的民俗文化,加深他们对课文的理解。老师还可以指导学生了解他们家乡较有特色的民俗文化,如饮食、服饰、节令这些文化等,提高学生的民俗文化素养,促进学生全面理解民俗文化知识。
四、结语
综上所述,民俗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融入,不仅有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充分理解,也有效地拓宽了学生语文学习的视野,提高了学生的文学素养和独立思考能力。挖掘民俗文化知识的内涵还可以加强民俗文化的传承,让学生了解民族文化的起源,让民俗文化知识的学习与运用更深入教学中。
参考文献:
[1]苏元癸,曾春龙.民俗文化在中学语文教材中的价值阐释[J].语文教学之友,2021,40(3):3.
[2]彭静.挖掘文化传承切入点,培养学生文化感受力[J].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2018(3):2.
[3]彭婧.分析民俗文化融入初中语文教学的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上旬刊),2020(7):86-87.
[4]曾庆国.民俗融入语文课堂,传承民族优秀文化:论初中语文教学中民俗文化的融入[J].安徽教育科研,2019(8):18-19.
[5]彭婧.分析民俗文化融入初中语文教学的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2020(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