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河南省玉米主产区主要病虫危害现状分析及综合防治措施

2022-07-05王晓平

河南农业·综合版 2022年7期
关键词:棉铃虫产区夜蛾

王晓平

河南省是我国第一农业大省,也是玉米种植大省,河南省玉米种植面积常年保持在333.33万hm2以上。

一、河南省玉米主要病虫危害现状分析

河南省玉米产区以玉米螟、棉铃虫、黏虫、蚜虫、蓟马、灰飞虱、甜菜夜蛾、锈病、褐斑病、弯孢叶斑病、玉米小斑病、玉米大斑病、玉米顶腐病、粗缩病等病虫危害为主。

(一)玉米主要虫害

1.玉米螟。玉米螟,又叫玉米钻心虫,属于鳞翅目,螟蛾科。它主要为害玉米、高粱、谷子等,属于世界性害虫。成虫昼伏夜出,有趋光性,飞翔和扩散能力强。成虫多在夜间羽化,羽化后不需要补充营养,羽化后当天即可交配。幼虫孵化后先集群在卵壳附近,约1 h后开始分散。幼虫共5龄,有趋糖、趋触、趋湿和负趋光性,喜欢潜藏危害。幼虫老熟后多在其为害处化蛹,少数幼虫爬出茎秆化蛹。在河南省玉米产区二代偏轻发生,开封市、洛阳市、三门峡市、济源市、驻马店市、漯河市等地中度发生,发生面积为93.33万hm2左右,危害盛期在7月下旬至8月中旬;3代偏重发生,发生面积为166.67万hm2左右,危害盛期在8月下旬至9月中旬。

2.棉鈴虫。棉铃虫属于鳞翅目、夜蛾科,广泛分布在我国及世界各地,中国棉区和玉米种植区均有发生。棉铃虫食性杂,寄主植物有30多科200余种。棉铃虫是棉花蕾铃期重要钻蛀性害虫,主要蛀食玉米芯,也取食玉米秆和嫩叶。

河南省玉米产区以3代棉铃虫、4代棉铃虫危害为主,周口市、南阳市、鹤壁市、济源市、永城市、滑县、鹿邑县等地中度发生,危害盛期在7月中旬至8月上旬,年平均发生面积为66.67万hm2;4代棉铃虫比3代棉铃虫危害重,危害盛期在8月下旬至9月上旬,年平均发生面积为106.67万hm2。

3.黏虫。黏虫属鳞翅目、夜蛾科。除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未见报道外,遍布各地。黏虫以玉米、小麦、稻谷类作物为主要寄主植物。幼虫取食玉米叶片造成叶片穿孔,严重时整片叶食光,严重影响玉米光合作用,造成植株矮小,生长缓慢。2020年9月15日,黏虫被农业农村部列入一类农作物病虫害名录。河南省玉米产区以3代黏虫危害最为严重,三门峡市、郑州市、洛阳市、焦作市、新乡市、鹤壁市、驻马店市等地局部暴发危害风险较高,发生面积为30万hm2左右,危害盛期在7月下旬至8月上旬。

4.玉米蚜。玉米蚜,蚜科缢管蚜属的一种昆虫,为害玉米、稻谷等多种禾本科植物。玉米蚜主要聚集在玉米芯叶新梢为害,吸食汁液,造成叶面出现失绿斑点,在玉米抽穗后为害穗部。玉米蚜也是传播玉米病毒类病害的主要媒介。河南省产区玉米蚜老熟成虫可在田间地头秸秆杂草心叶中越冬。根据当年气温变化情况,一般在每年4月下旬和5月上旬越冬蚜虫向玉米上迁移为害。玉米蚜在玉米全生命周期均可以繁殖为害,蚜虫群体可聚集在心叶、叶面、雄穗、雌穗等玉米植株部位吸食、繁殖和为害。在玉米扬花期,此时田间环境正值高温高湿期,最适宜玉米蚜的繁殖为害,应加强这一时期玉米蚜的预测与防治。河南省玉米产区玉米蚜呈中度发生趋势,三门峡市、南阳市、焦作市、洛阳市、长垣市等地局部偏重发生,年平均发生面积为63.33万hm2,危害盛期在8月上旬至9月上旬。

5.甜菜夜蛾。甜菜夜蛾,又名玉米夜蛾、玉米小夜蛾、玉米青虫,属鳞翅目夜蛾科,为杂食性害虫,为害玉米、棉花、甜菜等170多种植物。初孵幼虫结疏松网在叶背群集取食叶肉,受害部位呈网状半透明的窗斑,干枯后纵裂:3龄后幼虫开始分群为害,可将叶片吃成孔洞、缺刻,严重时全部叶片被食尽,整个植株死亡。4龄后幼虫开始大量取食,蚕食叶片,啃食玉米穗,蛀食茎秆。在河南省产区总体呈现偏轻发生,商丘市、开封市、洛阳市、济源市、永城市、汝州市、鹿邑县等地中度发生,年均发生面积为33.33万hm2,危害盛期7月中旬至9月上旬。

(二)玉米主要病害

1.玉米锈病。玉米普通锈病是河南省玉米产区一种最常见的玉米锈病。玉米锈菌主要为害叶片和叶鞘,有时也侵染苞叶。河南省玉米产区锈病多在乳熟后期发生,因发病较晚,通常危害不大。但近年有加重危害的趋势,发病时间提前,叶片因病枯死,受害较重,感病品种一般减产10%~20%,严重的田块减产50%以上,甚至绝收。病部初生褪绿小斑点,以后变为褐色的隆起疱斑,即病原菌的夏孢子堆。普通锈病的夏孢子堆较大,呈椭圆形或长椭圆形,隆起,咖啡色,分布于叶片两面。在河南省产区呈现中度发生趋势,黄河以南地区偏重发生的风险较高,年均发生面积为80万hm2,危害盛期在8月下旬至9月中旬。如果8月中下旬河南省受台风影响区域大,可能暴发大面积危害。

2.褐斑病。玉米褐斑病是由玉蜀黍节壶菌侵染所引起的一种常见病害。它主要为害果穗以下的叶片、叶鞘,可造成叶片局部或全叶干枯,一般减产10%左右,严重时减产30%以上。黄淮海夏玉米区因主栽品种感病,田间菌源增多,致使玉米褐斑病流行,已成为玉米生长中后期的重要病害。玉米褐斑病主要侵染为害玉米叶稍、叶片、果穗苞叶和玉米茎秆。侵染部位呈紫褐色病斑,发病初期病斑边缘呈黄褐色晕斑,随着病程加深,病斑汇合成不规则紫褐色斑块,严重时整个叶鞘变紫褐色并腐烂。河南省产区呈中度发生趋势,新乡市、焦作市、安阳市、驻马店市等地局部偏重发生,年均发生面积为56.67万hm2,危害盛期在7月中旬至9月上旬。

3.弯孢叶斑病。玉米弯孢菌叶斑病主要为害叶片,也为害叶鞘和苞叶。抽雄后病害迅速扩展蔓延,植株布满病斑,叶片提早干枯,一般减产20%~30%,严重地块减产50%以上,甚至绝收。危害部位初期呈现半透明水渍状失绿小斑点,随着病程加深,小斑点逐渐扩大呈圆形、椭圆形、梭形或长条形,病斑大小不等,长度为2~7 mm,宽度为1~3 mm。病斑中心灰白色,边缘黄褐色或红褐色,外围有淡黄色晕圈,并具黄褐色相间的断续环纹。在高温高湿环境下,病斑正面及反面均产生灰黑色霉状物的病原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感病品种叶片密布病斑,严重时整片叶枯死,严重影响玉米植株正常生长。河南省产区呈中度发生趋势,驻马店市、平顶山市、永城市等地局部偏重发生,年均发生面积为60万hm2,危害盛期在7月下旬至8月下旬。

4.玉米小斑病。玉米小斑病的病原菌为长蠕孢菌,属半知菌类。玉米小斑病又称玉米斑点病,是由长蠕孢菌侵染引起的病害。它主要为害叶片,但叶鞘、苞叶和果穗也能受害。在玉米整个生育期内都可发生,但抽雄期、灌浆期发病较严重。 玉米小斑病的发生与流行,除与感病的玉米品种有关外,病原菌的越冬菌源及在玉米生育期间菌量积累的速度也是重要的因素。苗期到玉米抽雄前后如环境条件均较适合,则病原菌通过多次重复侵染,迅速积累较多的菌量,就可在玉米出穗期间形成大流行,造成玉米严重减产。近年,河南省产区玉米小斑病呈中度发生趋势,商丘市等地局部偏重发生,年均发生面积为80万hm2,危害盛期在8月上旬至9月中旬。

5.玉米顶腐病。玉米顶腐病是我国玉米产区发生的一种新病害,有细菌性顶腐病和镰刀菌顶腐病两种致病菌。玉米自苗期至成株期均可发病,侵染苗期心叶时,症状表现为心叶感病腐烂枯死干缩包裹叶心,致使心叶不能正常展开,呈鞭状扭曲生长;或心叶基部纵向开裂,叶片畸形、皱缩或扭曲,甚至枯萎死亡。玉米气孔或伤口是病原菌的侵入部位,蚜虫、蓟马等刺吸式害虫是该病菌的传播媒介昆虫。河南省产区玉米顶腐病总体呈偏轻发生,安阳市、驻马店市等地局部偏重发生,年均发生面积为10万hm2,危害盛期在7月下旬至8月上旬。

二、河南省玉米病虫害综合防治措施

河南省玉米产区病虫害综合防治措施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综合采用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化学防治的方法。

(一)推广物理防治

采用人工捕杀和利用声光电等科技产品、技术手段,影响和改变玉米大田生产小气候,使田间光照、温度、湿度、风速等气候因素适宜玉米生长、不适宜病虫害发生、侵染和循环。比如利用天阳能诱虫灯对玉米害虫进行诱杀、利用性激素引诱剂对靶标昆虫进行诱捕、利用防虫网进行阻隔昆虫侵入、利用深耕翻晒土壤消杀病原菌及越冬虫卵、利用土壤高温消杀土壤病原菌及害虫或用放射能照射导致害虫不育等。随着近代科技的发展,物理防治技术将有很大的发展前景。

(二)注重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包括“以虫治虫”“以菌治虫”“以菌治病”“生物治草”以及利用其他有益动物治虫,如农田蜘蛛、捕食螨、食虫益鸟、两栖类和昆虫线虫等。通过引进和移殖外地天敌,保护、招引及助迁当地天敌,可以开发人工大量繁殖釋放天敌的途径与方法。

(三)开展化学农药统防统治

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是近年兴起的一种农作物植保方式,通过具备相应植物保护专业技术和设备的服务组织,开展社会化、规模化、集约化的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服务,可以有效防止玉米大田病虫害的发生,提高玉米病虫害防效,阻断玉米病虫害的传播和流行。

(责任编辑   刘素芳)

猜你喜欢

棉铃虫产区夜蛾
科学认知草地贪夜蛾 打赢防控攻坚战
葡萄酒的产区品牌
葡萄酒的产区品牌(下)
草地贪夜蛾的识别与防控
草地贪夜蛾的识别及防控措施
葡萄酒产区与『风土』
新疆产区有机甜菜栽培技术探讨
不同诱芯、诱捕器诱集棉铃虫效果试验
高效低毒新型药剂防治棉铃虫试验
棉铃虫几种常见药剂大田试验筛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