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植物措施应用下的生态系统水土保持功能评估方法
2022-07-05徐明晗
徐明晗
(辽宁省大连水文局,辽宁 大连 116023)
0 引言
在水土保持的研究中,植物一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植物措施通过增加研究区土壤表面的植被覆盖率,使土壤表面的粗糙度大幅度降低,从而增加了土壤内部的蓄水量与孔隙度。这样一来,雨水降落在土壤表面,就不会全部以地表径流的方式在地表带走大量的土壤表层,而是会以入渗的形式将相当一部分降水渗透进土壤内部,增加土壤的蓄水能力,并保持水土的完整性。为了测试植物措施方法,某一地区生态系统下水土保持功能的作用,设计基本评价方法。
在以往的研究中,文献[1]使用GIS技术,提取了研究区降水、土壤、植被覆盖等生态系统中水土保持功能的基本数据,基于此建立高程图像,并使用水土流失方程估算了研究区的土壤保持量,建立分级标准,并综合评价了该研究区的水土保持功能。文献[2]设计了一个人工灌草生态系统的水土保持功能定量评估方法,并以基于InVEST模型为核心,提出了一种研究区域内的水土资源可持续发展的理论。通过实验数据判断了人工灌草地具备较好的水土保持功能,可以为研究区的生态环境维护做出贡献。文献[3]全区种了六种林地作为水土保持功能的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观测过程中水土持水能力的分析,得到了较为准确的林地水源涵养能力评价方法,并通过土壤层的孔隙度以及有效持水量的实验数据,判断水源涵养能力最强的林地种类。本文综合以上文献,以植物措施为基础,设计了一种新的生态环境水土保持功能评价方法,以评价研究区各处生态环境的水土保持现状。
1 研究区概况
选择如图1所示的某地作为本实验的研究区域,总面积约为1 723 km2,最大海拔为623 m,最低海拔约为135 m。整个研究区域内有若干条河流,水资源较为丰富,其内部包含多种植物,生态系统的水土保持功能较完善。
图1 研究区地形图
图1所示的研究区处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共有五条主要的河流,因此该片区域水文环境较好,土壤湿度较大,植被较为繁茂。
2 数据处理与研究方法
2.1 实验图像获取与处理
在获取并预处理实验数据时,主要是在借助ENVI技术获取遥感数据,再利用ArcGIS对图像进行预处理。然后通过人工实地勘测等方式,获取研究区中不同地块的植被覆盖类型,由于该地区河网密集,导致当地基本都被植被覆盖[4-5]。在此过程中,需要使用的基础数据包括如图1所示的研究区域地形图、土地利用数据调查结果、植被覆盖卫星图像、区域降水数据等。在地理空间数据云中,选择Landsat图像作为遥感影像,将其导入ENVI中,进行几何纠正以及色彩增强,使图像可以清晰地看出各部分结构的详细边界,然后将其进行监督分类,获取空间分辨率为20 m[6]。通过解译遥感图像,可以得到如图2所示的植被覆盖示意图。
图2 研究区域植被覆盖
如图2所示,在使用ENVI获取遥感图像后,将其大致区分为草地、林地、灌木、耕地、林地与耕地混合土地等五类土地。以《国家土地利用标准-土地利用现状》为例,结合当地的人工勘测结果,可以在研究区域的正射影像中获取遥感图像的特点及分类标准[7-8]。在这之前,需要首先将收集到的资料与数据进行格式转换,使其能够将数据传递到ArcGIS软件中,随时调用。在ArcGIS中需要建立至少三个图层,分别来自不同的图像源,为了降低图像误差,需要调整坐标系为统一结构,因此选择1980西安坐标系作为本实验的统一坐标系。将图中的土地利用数据每1km进行栅格化处理,通过ArcGIS软件进行叠加处理,然后计算全年的植被归一化指数[9]。此时可以在遥感图像中添加土壤与水分的数据,通过网格法提取水文信息,并构建DEM数据。
2.2 实验数据计算
将以上DEM数据以及区域植被覆盖图作为实验的初始数据,将计算公式代入到ArcGIS软件中,进行综合分析。首先需要基于区域降水数据以及植被覆盖图向,建立水源涵养量模型[10]。通过降水以及植物呼吸导致的蒸腾作用,计算出某区域的土壤产水量,然后将植物的根系深度和土壤类型等参数带入到模型中,进行参数的校正,最后结合地形、土壤饱和水以及地下水流流速等计算该区域的水源涵养量,计算公式为:
(1)
(2)
式中:γe表示每一个栅格单元的年平均潜在蒸腾量;ϑ表示该地区的土壤性质参数。此时可以得到γe的计算公式:
γe=θpla×μe
(3)
式中:θpla表示研究区中某块特定区域的植被覆盖系数;μe表示每一个栅格单元的参考蒸发量。此时可以通过以上公式整体性地求得水源涵养系数:
(4)
式中:ρwater表示某片区域的水源涵养参数;ηx表示地下水的流速系数;dx表示地理高度参数,即相对高程;πtd表示在该片区域在植物措施下的土壤饱和水流系数[12-13]。以上为水源涵养系数的计算方法,除此以外,植物措施还可以对土壤保持水分的功能造成影响,在此过程中,需要综合地形、地貌、植被覆盖情况、气象降水条件、土壤成分等多种条件的影响,主要的计算公式为:
(5)
式中:Sa表示在降水影响下,研究区土壤的保持系数;Ra表示在某种程度的降水影响下,研究区土壤即将被侵蚀的量;Ua表示在以上条件下,土壤已经流失的量;sedex表示该片区域的土地拦截上游泥沙的量。Ra和Ua的计算公式为:
(6)
式中:ra表示年平均降水系数;ka表示该类型土壤的侵蚀系数;sa表示该片区域的平均坡度系数;ha表示植被覆盖管理系数;pa表示土壤保持的措施系数。综合以上公式,可以在ArcGIS中输入进DEM图像中,即可得到某片区域的具体水土保持参数。
2.3 实验过程
在图像的预处理中,可以得到最初的研究区域地形图、土地利用数据调查结果及图像、植被覆盖卫星影像、区域年平均降水数据等数据与图像,此类图像在经过人工勘查野外调研后,可以得到较为详细且准确的数据,该类数据均为本实验的重点数据。在野外调研中,最重要测试的数据就是某片区域土壤中的水分,这需要在研究区的阳坡与阴坡中分别设置土壤监测点,使用时域反射仪测试土层中的水分,并每隔10 d检查一次数据,此时就能得到较为准确的土壤内部水流数据[14]。在ArcGIS软件中提取地下水流域边界和降水侵蚀能力的数据,并将其制成DEM数据。然后将年平均降水量通过差值计算的方式输入进空间栅格数据中,并在相对应的温度以及日照条件下计算蒸腾作用后的水分蒸发量。此时的空间分辨率约为20 m。在得到水源以及土壤保持功能的参考量后,分别对不同植物背景下的该功能进行相应的评估。
3 结果与讨论
3.1 不同植物措施下水源涵养功能评估
在研究区内部,可以将1 723 km2的土地依据植物生长种类的不同分为五类,分别为:耕地、草地、林地、灌木草地、林低于灌木混合区域。其中耕地分布于研究区正中心的河网密集区域,此地的地势普遍较低,相对高程较小,且耕地通常不与其他土地类型共存。草地遍布于研究区的各个角落,图2中标注的草地仅为单纯的草地,在林地与灌木或者二者的混合区域中,也有许多草本植物存在。灌木区域又被成为灌木草地,指的是在草地中存在大量的灌木丛,该土地类型多存在于坡度较为陡峭的区域[15]。林地主要是指土壤上方生长着大量乔木植物的区域,其中多存在草本植物,而林低于灌木的混合区域则是指乔木与灌木共同存在的区域,主要存在于地势较高的区域。通过计算可知这五种土地类型对土壤中的含水量有着较大的影响,各个土地类型的水源涵养量也不相同,在ArcGIS软件中利用公式(4)求出不同土地类型对水源涵养功能的影响,得到如图3所示的研究区水源涵养功能评估结果空间分布图像。
图3 水源涵养功能空间分布
不同植物措施下的水源涵养功能空间分布如图3所示,结合图2,可以得到如表1所示的各植被类型水源涵养功能评估结果。
如表1所示,在五种植被类型中,水源涵养能力以及单位面积水源涵养量由大到小的排序分别为草地、灌木草地、林地、林地与灌木混合区域、耕地。结合研究区土地面积得到的单位水源涵养量结果中,草地的涵养量最大,其次为林地与灌木混合区域、灌木草地、林地,耕地最小。
表1 各植被类型水源涵养功能评估
3.2 不同植物措施下土壤水分保持功能评估
利用公式(5)和公式(6)获取不同植被类型对土壤水分保持能力的影响结果如图4所示。
图4 土壤保持功能空间分布
不同植物措施下的土壤保持功能的空间分布如图4所示,结合图2的植被类型示意图,可以得到如表2所示的各植被类型土壤保持功能评估结果。
表2 各植被类型土壤保持功能评估
如表2所示,在五种植被土壤潜在侵蚀量与实际侵蚀量的比较中,耕地的数值均远大于其他植被,剩余的四种植被类型由大到小分别为灌木、灌木与林地混合区域、林地、草地。在总土壤保持量的比较中,草地最大,其次为林地、林地与灌木混合区域、灌木,耕地最低。
综合以上两个实验:使用生态系统水土保持功能的评估方法,可知五种不同类型的植物对水土保持功能的作用不一,其中草地最能达到水土保持的目的,耕地对水土保持的作用效果最差。
4 结语
本实验将草地、耕地、林地、灌木草地以及林地与灌木草地的混合区域作为不同的植被类型,分别评估其水土保持功能的作用效果。根据实验结果,可知草地对水土保持作用效果最好,耕地最差。在该评估方法中,实验只是假设了最理想的降雨量及气候变化,没有对极端天气做出模拟,因此在下一阶段的研究中,可以对此进行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