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山县碱厂地热田地热资源特征及开发利用潜力研究
2022-07-05李秀丽
李秀丽
(河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第五地质勘查院,河南 郑州 450001)
研究区位于鲁山县碱厂一带,地热资源作为一种可再生新型能源,既是现实能源又是巨大的潜在绿色能源. 碱厂位于车村—下汤大断裂控热构造单元内,沿断裂带曾今有上汤、中汤、温汤、下汤、碱场温泉出露,碱厂段蕴藏着丰富的地热资源。在豫西隆山地构造地热田有典型性,研究该地热区的地热资源特征,对该地区地热资源勘查评价与开发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
研究区位于河南省鲁山县瀼河乡碱场村,西距下汤10.8 km,东距鲁山县城10 km,平顶山市40 km。中心地理坐标:东经112°47′39″,北纬33°43′10″,面积0.25 km2,207国道从研究区西部地区通过, G311国道从研究区西侧2 km处穿过,交通较为便利[1]。
1 区域地质背景
研究区位于中朝准地台与秦岭褶皱衔接部位,地层属于华北地层区豫西分区渑池—确山小区和熊耳小区,由于构造活动强烈,岩浆岩十分发育,因而区内褶皱构造不发育,断裂构造及韧性剪切带成为区内的主要构造形式。
1.1 区域地质构造
研究区区域上经历了多期构造运动,断裂构造发育,变形强烈,主体构造线为北西西向或近东西向近东西向断裂构造规模大,切割深,是主要的断裂构造,也是区内的主要控热构造。碱厂地热田北边界为车村—下汤大断裂。南边界主要为二郎庙—温汤庙断裂带和水磨庄—栗村断裂带。北西向及北东向断裂构造规模小,但密度大,是二级控热、导热、导水、储水的构造。
1.2 地层岩性及特征
研究区及周边主要出露中元古界熊耳群(Pt2xn)灰绿色安山岩、安山玢岩,具斑状结构,块状构造,斑晶主要为长石,呈短柱状,大小在3 mm左右,基质具隐晶质玻基胶结结构,块状构造。第四系(Q),出露于研究区附近,为沙河一级阶地。据钻孔揭露,厚度12~17 m,岩性为粉质粘土、粉土、砂卵砾石。研究区南部出露燕山晚期花岗岩,粗粒或斑状结构,块状构造,主要矿物成分为长石、石英、黑云母[2]。
2 地热地质条件
2.1 地热区边界条件
碱厂地热田位于车村—下汤深断裂带与南部的二郎庙—温汤庙裂带及水磨庄—栗村断裂之间,不同方向、不同性质的次级断裂极其发育,它们与主干断裂共同组成复杂的东西向断裂带。沿车村一下汤地热带自西向东有上汤、中汤、温汤、下汤、碱场温泉出露,俗称鲁山五大温泉。均出露于车村—下汤断裂南侧与之平行的次级断裂与北东向断裂的交汇部位,距车村—下汤断裂820~3 000 m不等,上、中、下汤及碱场温泉以10.5~10.8 km呈等间距出露。
2.2 热储特征及埋藏条件
碱场地热田位于车村—下汤地热带的东段,北距车村—下汤断裂1 400 m,南距水磨庄—栗村断裂750 m。昭平台水库大坝南延伸至研究区的断裂F1为地热田的主体控热、导热构造,由碱场村南延伸至研究区的北东向断层F2为导热、导水构造。在两断裂的交汇处原有温泉出露,呈泉群形式产出,三处温泉大体呈北东向展布,三泉总流量达4.62 m3/h(110.88 m3/d),水温达27℃~35℃。打井开发地热资源以后,随着热储压力的降低,泉群消失。目前经常使用的热1井,水温50℃,涌水量95.8 m3/h, 地热流体属于氟—硅复合型理疗热矿水。
2.2.1 地热系统成因类型
碱厂地热田研究区属于对流型地热系统,也称为断裂深循环型地热。研究区地热资源受北西向F1断裂和北东向F2断裂的共同控制。根据物探资料分析,F1断裂走向290°左右,倾向南;F2断裂走向20°左右,倾向东。研究区控制深度200 m。两条断裂均显示为宽约150 m的低阻带,表明断裂均为张性,破碎带富含地下水。地热异常区就是沿着两条断裂的破碎带分布[3]。
2.2.2 热储类型
依据成因及性状,热储分为带状热储和层状热储。研究区热储属于带状热储,以对流传热为主,沿F1、F2断裂呈带状分布。热储层由熊耳群安山玢岩组成,地下热水沿断裂破碎带运移上升,热储分布面积不大,属断裂带裂隙承压水。沿断裂方向,岩石的渗透性及富水性较好,形成所谓的“断层含水带”,远离断裂带,则渗透性及富水性较差,不含或含水微弱,可视为阻水边界。依据物探资料,带状热储宽约150 m,分布在研究区以内。
2.2.3 热储结构
研究区热储结构比较简单,盖层为第四系,据钻孔揭露,厚度12~17 m。热储由熊耳群安山玢岩组成,热3井揭露厚度为293.1 m,未见底。多个层段岩石破碎,裂隙发育,富水及导水性能较好。热1井破碎带主要位于41~70 m。由于热储层无良好隔热保温盖层,地下热水沿断裂通道从深处向地表运移,直接出露地表形成温泉,或在其上方形成仅有薄层覆盖的地热异常区[4]。
2.3 地热流体流场特征及动态
1997年,在研究区碱厂浴池西南角施工86.83 m的深井一眼(即目前使用的热1井),水温为50℃。热1井自成井以来,水温一直保持在50℃,多年来水温动态稳定。打井开发地热资源以后,泉群消失,热1井静水位埋深从1997年的2.91 m降至2015年的10.55 m,平均每年下降0.42 m。表明随着地热资源的持续利用,热储压力在逐渐降低。伴随着热储压力的降低,地热流体中浅层水混入的比例有所增加,导致作为命名矿水的氟、偏硅酸含量总体上也略有下降,水化学类型也由SO4·HCO3-Na型转变为HCO3·SO4-Na型。但是,地热流体仍然保持着氟—硅复合型理疗热矿水这基本特征[5]。从以往的地热流体水质资料,到本次工作取得的地热流体水质分析结果,碱场地热流体从1980-2015年共取样4次进行水质分析。主要水化学因子测试结果见表1。
表1 不同时期地热流体主要组分特征一览表 mg/L
图1 研究区地热流体主要组分特征柱状图
对比四次地热流体化学分析资料,K+、Na+、Mg2+、Cl-、溶解性总固体含量无明显的变化趋势,波动范围也不大,基本稳定。HCO3-含量总体上有逐渐增大的趋势,SO42-含量有小幅下降的趋势,水化学类型也由SO4·HCO3-Na型转变为HCO3·SO4-Na型。对比外检样的分析结果,同样也显示水化学类型转变为HCO3·SO4-Na型。同时,作为命名矿水的氟、偏硅酸含量总体上也略有下降(图1)。地热流体化学组分这些细微的变化,表明随着压力的降低,浅层水混入的比例有所增加。
3 地热资源/储量计算与评价
3.1 地热储量计算
研究区碱厂地热田地热储量计算[5],采用热储体积法,将热储的几何形态概化为一个椭圆锥体,热水主通道沿北西向断裂(F1)呈椭圆分布,热储顶板面积与热储底板面积的比值取1/2,采用体积法计算热储中的地热资源量、储存的热水量以及热水中储存的热量。上述计算结果见表2。
表2 地热资源量计算结果一览表
计算结果见表2,在500 m深度内,地热资源量为3.52×1017J,储存热水量为3.40×108m3,热水中储存热量为5.05×1016J。
在1 000 m深度内,地热资源量为7.37×1017J,储存热水量7.10×108m3,热水中储存热量为1.06×1017J。
3.2 地热流体可开采量计算
地热资源可开采量,应在满足经济上合理,技术上可行条件下,可以持续开发利用的合理的开采量。按照国内外水荒时水位下降深度为50~60 m,设计水位降深值为≤35 m。设计开采年限为10 a。
依据抽水试验结果,流量95.8 m3/h,降深仅5.09 m,单位涌水量达18.82 m3/h·m。现拟定开采量为100 m3/h(2 400 m3/d),对应的降深5.31 m,技术上合理可行。
现以直线隔水边界附近的非稳定井流公式预测开采10 a后的水位降深[6]。边界另一侧对称的位置上有一虚井在工作,则总的降深为实井及虚井同时工作、各自所引起降深的叠加:
(1)
当抽水时间足够长,满足u及u'小于0.01时,其近似式为:
(2)
式中:Q为流量,取2 400 m3/d;t为开采时长,3 650 d(10a);r为井半径,取0.17 m;ρ为虚井到计算点的距离,取200 m;其它各项意义及取值同前。
经计算,以2 400 m3/d的流量开采10 a,所引起的水位降深为34.17 m,在设计的允许范围以内。所以,地热流体可开采量确定为2 400 m3/d,即8.76×105m3/a,合理可行。现实中,地热流体的开采量远远低于这一数值,其水量是有充分保证的。
3.3 地热区产能
研究区地热井产能按下式计算:
Wt=4.186 8Q(t-t0)
(3)
式中:Wt为热功率,kW;Q为地热流体可开采量,L/s;t为地热流体温度,50℃;t0为当地年平均气温,14℃。
计算结果:地热井产能为4.12 MW。
3.4 年可利用热能
研究区地热产能每年可开采的热能按下式计算:
QW=36 500Q·C·(tr-t0)
(4)
式中: QW为年可开采热能J;Q为热水可开采量2 400 m3/d。C为地热水比热容,取4.186 8×106J/m3℃;tr为热水温度,50.0℃;t0为当地恒温带温度,14℃。
计算结果,每年可开采的热能为1.30×1014J。
4 地热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
4.1 地热资源开发利用方向与方式
研究区地热流体属于氟—硅复合理疗热矿水,适合温泉洗浴、医学理疗。不适宜作为饮用天然矿泉水、生活饮用水、农业灌溉用水和渔业用水。用于水产养殖应做降温除氟处理。目前,研究区有小型温泉宾馆一座,洗浴室4间,封闭式游泳馆一座,敞开式越冬水泥池养鱼池16个,敞开式夏季土池养鱼池4个。开发利用方向主要为温泉洗浴、理疗、水产养殖。
4.2 地热资源保护措施
地热资源要在开发利用的过程中要注重保护,综合利用,提高利用效率。结合研究区目前的开发利用状况,提出以下保护措施:(1)限量开采,节约资源,地热资源补给周期长,是一种有限的可再生资源。虽然计算的地热流体可开采量较大,但是应根据实际需要合理开采,杜绝浪费,防止水位快速下降。(2)开展动态监测工作,建立动态监测系统,对地热资源开发利用进行动态监测。监测内容包括开采量、水位、水温、水质,及时汇总监测资料,以便对热储的动态规律进行综合研究[7]。(3)加强卫生防护,为了保证地热井水质不受污染,使珍贵的地热水资源能够持续开发利用,应在地热井周围建立三级防护区。
5 结语
(1)碱场地热田位于车村—下汤地热带的东段,以车村—下汤深断裂带为北部边界,以水磨庄—栗村断裂带为南部边界。平行于车村—下汤断裂的北西向断裂F1为地热田的主体控热、导热构造,而北东向断裂F2为导热、导水构造。
(2)研究区地热资源属于对流型(断裂深循环型)地热类型。热储类型为带状热储,热储层由熊耳群安山玢岩组成,属断裂带裂隙承压水。热储盖层为第四系,厚度12~17 m,无良好隔热保温性能,为温泉的出露创造了有利条件。
(3)研究区地热流体温度50℃,多年来动态稳定。开发地热资源以后,热储压力在缓慢下降,地热流体中作为命名矿水的氟、偏硅酸含量总体上也略有下降。冬春季节由于开采量加大,水位较夏季有所下降。
(4)研究区经过计算在1 000 m深度内,热储中地热资源量7.37×1017J,储存热水量7.10×108m3。地热流体可开采量8.76×105m3/a的可开采量,年可开采热能为1.30×1014J。产能4.12 MW,为小型低温地热田。
(5)按《地热资源地质勘查规范》(GB11615-2010) 附录E:《理疗热矿泉水水质标准》属弱碱性低矿化氟·硅型理疗热矿水, 对人体有良好的理疗保健功效。它的“淡水”属性在热矿水类实属少见。但其因氟含量超标,不宜直接作为生活饮用水水源和农业灌溉水源。
(6)经过研究表明,鲁山碱厂属于隆起山地构造田属于脉状热储,地热资源丰富。为当地后续产业开发和乡村振兴有重要意义。加强地热流体动态监测工作,对热储的动态规律进行研究,进而指导下一步的开发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