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地赛道全季利用技术在国家冬季两项中心的应用
2022-07-05张维赵婧贤
张维,赵婧贤
1 全季利用特征
1.1 研究技术路线
山地赛道的全季利用技术,是为实现全季利用“共同协作的各种工具和规则体系”[1]。冬季两项是集合越野滑雪加射击的户外雪上运动。冬季两项的山地赛道系统,不仅包括赛道本身,也包括技术楼、射击场、场院区等为赛道配套的设施,这些整体上构成了冬季两项运动的山地赛道系统。冬季两项运动在历史上共有美国斯阔谷等15个城市举办冬奥会冬季两项比赛16次(其中,奥地利因斯布鲁克举行2次冬奥会),在第一届夏慕尼冬奥会曾作为表演赛。国际冬季两项联盟2019-2020赛季在德国奥伯霍夫(Oberhof)和鲁波尔丁(Ruhpolding)、奥地利上菲尔岑(Hochfilzen)等9个城市举行世界锦标赛,在意大利安霍尔茨(Antholza)举行世界冠军赛。本文以此为样本分析其赛后转换和全季利用情况,采用现场观察、小组访谈、文献阅读等方式进行数据统计与分析研究,进而归纳出全季利用的共性特征和差异化特征,并制定研究的技术路线(图1)。
图1 研究技术路线
1.2 全季利用的共性特征
如果从赛后转换和全季利用成功要素中提取共性特征的话,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值得关注:
(1)优美的自然环境
奥伯霍夫山地赛道系统在德国图林根森林包围之中,自19世纪以来就是著名疗养胜地。奥伯霍夫的场馆护坡采用铁笼加块石的方式,冲刺的滑雪道桥梁采用木头搭建,与当地环境融合。鲁波尔丁的山地赛道系统位于著名的阿尔卑斯东基姆高山和基姆高山环抱的风景区内。鲁波尔丁在清水混凝土的建筑立面贴上了木皮,使建筑与周边的群山树林整体和谐(图2)。滑雪道桥梁虽然是清水混凝土,但近地空间也采用木材支撑结构,让人感受到温暖(图3)。
图2 鲁波尔丁木片做点外装饰
图3 赛道系统的桥梁也用木结构处理
图8 奥伯霍夫冬两酒馆的氛围
(2)便捷的交通体系
赛后转换成功与否与交通情况密切相关。首先是保障短时间大量人群的疏散,如上菲尔岑尽管只有一条公路进到场馆,但充分利用了周边的铁路站点,保障了赛时30,000多观众的疏散;索契是通过缆车来到场馆。其次是场馆场区内的不同人群分流,赛时组织分流和赛后利用的人流。第三是使用者赛后方便使用,有些场馆设计自带宿舍,赛后上雪道非常方便。上菲尔岑的场馆周边通过地下通道连接公寓,使用者可以通过地下通道直达场馆。
(3)丰富的文娱活动
小镇奥伯霍夫是一个有浓郁冬季两项元素的1600人小镇,每年新年第一周BMW冬两世锦赛时会有约100,000冬两粉丝蜂拥而至[2]。非赛时小镇里总有世界各地来此训练的运动员和教练员。冬两产业的发展又为更多游客参与丰富多彩的户外锻炼提供了支撑(图4),两者相辅相成。在小镇里随处能看见冬两的印记,奥伯霍夫旁边的滑雪馆进去有各种吉祥物和训练参观通道(图5),在夏天能近距离观看到运动员在这里雪上训练(图6)。奥伯霍夫的冬两酒馆室内挂满了冬季两项明星的运动衣和装备器械,窗外能将正在训练的赛场一览无余,浓郁的冬两运动氛围吸引了很多观众来这里小憩(图7、8)。上菲尔岑的场馆后院场地赛时会搭起若干临时帐篷,同步举办会展活动,也举办酒会、音乐会等。
图4 奥伯霍夫的小朋友训练
图5 纪念品宣传
图6 奥伯霍夫夏季室内滑雪馆运动员训练
图7 奥伯霍夫冬两酒馆窗户正对射击场
(4)特色的地方美食
赛后想活跃起来、想留住人,地方特色美食必不可少,如德国奥伯霍夫的图林根香肠、火腿和当地啤酒,意大利切萨纳·圣·西卡里奥(Cesana San Sicario)的松露和巴罗洛葡萄酒,法国大博尔南(Le Grand Bornand)的鹅肝与白汁绘小牛肉,日本长野的信州荞麦面和“用苹果饲养的”信州牛。其次,餐厅需有一定数量,让人即使是身在小镇也能有选择余地,菜系也需要有包容性。比如,法国大博尔南有50多家餐厅,除了法式外还有意式、美式等多种选择。鲁波尔丁有40多家餐厅,大部分餐厅都会注明提供特别服务,有素食主义者友好、纯素选择、无麸质选择等。这里的就餐环境特别重视与自然的对话,在德国鲁波尔丁,参观者坐在小广场外摆座椅上,面对着气势磅礴的群山进食时别有特色。
(5)独特的射击体验
冬季两项与越野滑雪等运动相比,最大的区别在于有射击元素。冬季两项场馆尤其需要突出和放大这个特点。有些场馆可为普通群众开放,让更多人感受冬季两项的快乐。比如奥伯霍夫提供付费的体验课,跟着专业教练学习,随后可以参加滑雪和射击。斯洛文尼亚的波柳卡(Pokljuka)射击场和周边酒店合作提供射击体验课,在专业指导下射击场地最多时候能同时容纳100名游客参与。有了雪上射击主题往往能吸引大量爱好者。夏季非赛时有射击项目,可以提升普通旅游者的活动体验。美国盐湖城士兵谷更是可以组织小团队和家庭赛事,在夏季还有特别的组团服务。
(6)完善的配套设施
法国的大博尔南山地赛道系统与周边著名的度假小镇堪称近在咫尺,仅有400m的距离。斯洛文尼亚的波柳卡场馆几乎挨着酒店。上菲尔岑的住宿部分与场馆一路之隔且地下连通,冬季可以直接上雪道,夏季运动也非常方便。
图10 奥博霍夫的挡土墙处理
图11 奥伯霍夫木制护坡处理
1.3 全季利用的差异化特征
(1)四季训练
冬季两项比赛具有较强的时效性,在夏季场馆往往大多承担轮滑、山地自行车等运动。德国图林根森林中的小镇奥伯霍夫打破了这个惯性,这里四季都能进行冬两训练和参访体验。紧靠滑雪场赛道,奥伯霍夫建设了DKB室内滑雪馆。不同于我国休闲性质的室内滑雪场,这里对坡度等有更高的要求,便于运动员训练和业余爱好者参与。
(2)军民两用
冬季两项比赛和军事有千丝万缕的关系。现代冬季两项比赛雏形的最早记录是1767年挪威边防军滑雪巡逻队举行的滑雪射击比赛。1912年挪威军队在奥斯陆举行名称“为了战争”的滑雪射击比赛,进而在欧美国家流行。奥地利小镇上菲尔岑的场馆就是典型的军民两用型场馆。这里不仅举办IBU的世锦赛,同时也是奥地利军队的训练和驻扎场地(图9),旁边有军队营地和车库,在该区域曾经多次举行特种兵的训练。
图9 上菲尔岑非赛时也供军方使用
(3)景区融合
德国小镇鲁波尔丁背靠阿尔卑斯东基姆山,风景优美,场馆掩映在山谷中成为一景。在这里徒步、山地自行车等非常流行。这种融合型小镇在越野滑雪场地里非常多,比如法国夏慕尼和瑞士圣莫尼茨都是典型代表。在意大利都灵切萨纳·圣·西卡里奥滑雪场,距离都灵大约97km的一个高原上,服务设施和运动员综合区设在一个现有的建筑物里,赛后将进行全面改造和重新装修,转变为三星级的酒店。意大利安霍尔茨场馆选址位于意大利和奥地利边界的自然公园内,山峦环抱湖水清澈。俄罗斯索契冬奥会劳拉滑雪中心的山地赛道集越野滑雪和冬季两项于一体,赛后变成俄罗斯的训练中心,也对游客开放,和周边的动物园、水上娱乐中心、极限公园、瀑布等共同成为夏季的度假胜地。
(4)恢复用途
韩国平昌奥运会冬季两项场馆建设在江原道,赛道系统原先是高尔夫球场,在冬奥会时改造为冬两场地和越野滑雪场地,结束后赛道又恢复成高尔夫球场。历史上也不乏恢复场地后又重建的例子,因斯布鲁克塞费尔德(Seefeld)曾举办过1964和1976两届冬奥会冬季两项比赛,后来转为其他设施。2010年又重建了冬季两项设施举办2012首届青年冬季奥运会比赛。该设施射击项目现在也对旅游者开放[3]。
2 全季利用技术集成
2.1 全尺度空间干预角度的全季利用
从上述山地赛道系统全季利用特征,可分析提炼出全季利用的技术体系。这里面既包括偏向于硬件维度的的实体装备、工艺技巧等,也包括偏向于软件维度的社会协作,并且这种协作往往受到多方面社会因素的限制。结合全尺度空间干预视角[4]归纳全季利用的技术集成(表1)。
表1 全尺度空间干预视角下的全季利用技术集成(绘制:张维)
图12 鲁波尔丁技术楼夏季转换为餐厅
图13 鲁波尔丁赛道转化为山地自行车道
图14 鲁波尔丁山地自行车爱好者观看射击场
图15 鲁波尔丁专业运动员训练
2.2 基于成本效益原则的影响
在梳理策略集成后,要基于成本效益原则(cost-benefit principle),结合项目的具体情况进行综合判断做出最适宜的理性选择。比如在夏慕尼和圣莫尼茨,可以看到索道系统构建了一个较为成熟的网络,让游客冬季能去相应雪场滑雪,夏季能上去徒步和山地自行车。索契冬季两项山地赛道系统也利用缆车将人员进行疏散,并与周边相互连接。这种开发模式后期运营需要较大人流支撑和一定密度的索道网络,在综合研判张家口的古杨树赛区的未来规划后,没有选用索道系统进行运输的方案。
奥伯霍夫的全季利用案例也曾反复被研究,其核心是夏季运动员和游客可以在山地赛道系统临近的DKB室内雪上运动中心训练或玩耍。北京冬奥组委和设计团队曾经研究在张家口古杨树赛区的“冰玉环”挖出一条山间隧道,从北穿过山脉到南侧国家越野滑雪中心。这个隧道可以在夏季用于人工造雪,供运动员和游客开展人工雪道活动。冬季可以藏压雪车,气候欠佳时候作为内部训练场地。在反复考虑成本效益后,最终放弃了这个动议。
2.3 社会因素对技术集成的影响
山地赛道系统的四季利用技术集成会受到社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实地调研中发现一部分设施赛后转换困难,典型代表是法国阿尔贝维尔的冬季两项中心。阿尔贝维尔冬奥会是历史上首次将女子冬季两项列入奥运会的赛事,并由此获得特别的关注。但由于运营机构转换乏力,访谈中运营者表示与小镇遥远距离是一个非常大的问题。全季利用缺少人气逐渐凋零,逐渐荒废在大自然中(图16)。美国盐湖城士兵谷雪场树木少,缺乏在森林和溪流中穿梭的乐趣,夏季又缺乏绿荫,影响了后续赛道系统的全季利用。
图16 处于废弃状态阿尔贝维尔冬两赛道系统
有些山地赛道系统在赛时并非广受称道,但赛后运营得当和设施升级,会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其全季体验。如温哥华冬奥会冬季两项山地赛道系统,赛时由于换乘遥远,观众反映体验不佳。但若干年后其所在地惠斯勒奥林匹克公园通过一系列措施增加交通可达性,特别是在由专业商业度假机构收购度假村后,又增加了冰火表演和烟火之夜,提供了包括山川、湖泊、石雕多个景点串联的徒步之行等,成功地打造了惠斯勒公园的全季体验。
3 在国家冬季两项中心的应用
3.1 远尺度:区域层面的流线布局
(1)交通组织
在交通组织上,利用整体二层步道系统“冰玉环”连接古杨树3个场馆。冬季两项中心位于张家口奥林匹克体育公园东北侧山谷,与国家跳台滑雪中心、国家越野滑雪中心共同构成古杨树场馆群。3个场馆由架空的半环形平台串联起来,前院观众从平台进入各自的看台,平台下为串联场馆的服务道路,各类后院人群通过此道路进入各自的功能区[5]。这一设计在雪季起到人车分流的作用,实现前院流线和后院流线的合理分离,有利于赛事高效安全地开展。在非雪季,平台则可转化为休闲平台,作为山区环境中少有的硬化平面,容纳多样的公共体育休闲活动(图17)。
图17 场馆技术楼与“冰玉环”衔接
(2)立体空间
山地赛道系统的整体规划将远处的明长城纳入其中,特别为长城定制了一个热身赛道,夏季作为山地自行车道使用,同时,这条小路也将为长城下的营地建设提供支持。夏天,特别是傍晚时刻,长城的夜景照明华灯初上勾勒出山脊和城垛,山地赛道系统与长城的对话提升了整个区域的人文历史氛围。冬季两项冲刺赛道面对雪如意徐徐展开,夏季,雪白的雪如意跳出于青色山体成为冬两赛道系统借景的标志性建筑。雪如意拉开古杨树场馆群的立体高度,而冬季两项中心则拉开了古杨树场馆的水平广度。从雪如意的山头,到明长城的山头,蜿蜒的赛道穿梭在树林和新建的人工湖中间,将历史的两端有机串联起来,成为兼具人文、历史、自然、科技的魅力场所。
(3)功能布局
在整体规划时考虑酒店的布局,将面向雪如意的山地酒店和山地赛道系统有效地紧密衔接。一方面便于使用,另一方面也便于夏季轮滑、山地自行车的使用。
3.2 中尺度:场地层面的要素统筹
(1)场院区
在设计初期,冬季两项中心就充分考虑节约投资和赛后功能转换的需求,除了一些设置在技术楼内的室内核心功能之外,大部分功能都设置在技术楼东西两侧的场院区内。可循环利用的集装箱建筑和帐篷容纳了赛事服务区、运动员区、媒体区、安保区等赛时功能区。
这些场院区的设计充分结合原有地形坡度,设置成不同高度的台地。在冬季,场馆作为训练或比赛场馆使用时,可以方便地重新架设临时建筑,结合不同需求布置不同功能。在其他季节,则可作为露营营地、室外演出场地等灵活使用。与技术楼的固定功能相比,场院区的全季利用更灵活,功能转换更快速(图18)。
图18 场院布置图
(2)人工湖
雪上项目的比赛场馆有大量的造雪需求,为造雪而储水的人工湖往往占地较大。在项目初期,这一人工湖选址于赛道南侧山谷中间,土方开挖量大,对山体破坏也较大。在景观设计的优化过程中,设计团队采用化整为零的策略,将一个大型蓄水池调整为若干小水池,穿插设置在赛道之间,结合原有溪流在低洼处形成小型湖泊。这一做法既满足了冬季造雪需求,也提升了场地的全季景观品质[6]。在冬季,湖面为造雪提供了足够的水源;而在夏季,这些湖面则为整个赛区提供了当地少见的水面景观,提升优化了整个区域的吸引力,同时也为水上项目的展开提供了条件。
(3)护坡
冬季两项的赛道充分与山体结合,由于赛道有一定的宽度,且赛道横断面需要保持接近水平的状态,因此势必会导致一侧出现护坡。在设计中,采用生态护坡的做法,在对山体进行加固的同时,在混凝土结构的间隙中预留草籽。冬季,山体被雪覆盖,与山脉融为一体;夏季,护坡则被植被覆盖,减少人造工程对自然景观的影响。
(4)植被
冬季两项运动起源于雪中狩猎,因此,在赛道设计中也尽量保留了原有的树木。张家口夏季光照强烈,保护树木,也为夏季运动者留下一片绿荫(图19)。
图19 赛道上保留的树木
3.3 近尺度:建筑层面的功能转换
(1)技术楼
国家冬两中心的技术楼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和钢结构屋顶,设计绿色目标前置,整体达到二星标准。建筑功能在满足赛时需求的同时,也充分考虑赛后功能转换可能。建筑一层以赛事服务功能为主,三、四层则设置赛事管理与技术服务用房。建筑二层衔接冰玉环与看台,设置为架空层,赛时可设置临时观众服务设施,赛后则可作为其他功能使用。建筑内部分隔墙也采用可移动可拆卸的轻质隔墙系统,方便赛后功能转化。国家冬季两项中心为冬奥会冬季两项比赛以及冬奥会后国际单项协会组织举行的世界锦标赛提供了保障,同时也为运动员提供了训练场地。该项目在完成奥运比赛的同时,也成为可持续发展的奥运遗产[7](图20)。
图20 技术楼剖透视
(2)赛道
冬两赛道的设计既要结合地形地貌尽可能不破坏自然环境,又要尽可能满足赛道宽度和坡度的要求,满足运动员、压雪车、转播用雪地摩托的使用需要,各因素之间的平衡至关重要[8]。在赛道设计中,考虑到场馆未来在夏季作为训练基地的需求,将核心圈赛道设计为沥青赛道,赛后可转化为轮滑滑板赛道,供比赛与夏季训练使用。其余赛道则采用碎石路面,赛后可转换为山地自行车或徒步路径(图21)。
图21 赛道剖透视
3.4 微尺度:专项层面的设施优化
(1)气步枪、电子枪/激光枪转换
作为冬奥会中唯一有枪的项目,射击无疑是冬季两项运动中最吸引眼球的环节。在冬残奥的比赛中,运动员分为站姿、坐姿和视障运动员3类[9]。与冬奥会运动员50m的射击距离不同,冬残奥运动员射击距离为10m。视觉障碍运动员不同于其他运动员将枪支背在身上,而是在进入射击场地后使用放置在场地中的枪支。他们不使用子弹,而是使用激光束瞄准目标。在瞄准过程中,运动员会通过耳机中的声音信号来判断瞄准的程度,距离目标越近,则耳机中的蜂鸣声频率越高,目标锁定后,声音会变成持续信号[10]。站姿和坐姿运动员则使用的是气步枪,在比赛中需要专门为不同类别的运动员提供转换[6]。
(2)残奥赛道
冬残奥运动员分为坐姿、站姿和视觉障碍运动员3种,后两种运动员使用冬奥会赛道,为满足残奥运动员使用需求,在局部陡坡处做出缓和的衔接段。坐姿运动员则使用山谷西侧的专用赛道,即所谓的“残奥赛道”。在冬奥会期间,残奥赛道作为冬奥会运动员的热身赛道。冬奥赛道更宽更陡峭,滑行速度较快。残奥坐姿赛道则更加缓和,赛道布局也更加集中[11]。
国家冬季两项中心在赛时同时举办了冬奥会的冬季两项项目,以及冬残奥会的冬季两项和越野滑雪项目,残奥赛道在冬奥会期间也被用作冬奥运动员的热身赛道。
(3)坡度转换
冬季两项中心的冬奥赛道设计需满足国际冬季两项协会的要求。按照其制定的赛道设计原则,赛道最大上坡不得超过25%[12]。国家冬季两项中心冬奥赛道设计最大上坡16.7%,最大下坡为36.2%。为防止高速滑行的运动员在弯道处受离心力影响甩出赛道,弯道处需设置横坡,坡度一般在4%~10%之间。根据山体实际情况和国际自联的要求, 山地自行车弯道处要设大于4%的横坡[13]。赛道的坡度设计充分考虑了适应多种运动的转换可能,具备全季利用的条件。
4 结语
通过归纳国际山地赛道系统全季利用技术特征和经验教训,提炼出全季利用技术集成并将其在国家冬季两项中心予以应用,这在我国尚属探索阶段。山地赛道系统的技术集成受到成本效益、社会因素等多方面的影响和限制,除了硬件维度的实体装备、工艺技巧外,偏向于软件维度的社会协作在赛后非常重要。只有硬件和软件两手抓,才有可能让山地赛道系统更好地为冬季奥运设施赛后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