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乳手术联合放射疗法在乳腺癌治疗中的效果观察及有效率评价
2022-07-05盛旖
盛 旖
(张家港市第一人民医院肿瘤科 江苏 张家港 215600)
乳腺癌即为受各种致癌因素作用,乳腺导管、小叶以及上皮细胞发生癌变现象,属于女性人群中发病率极高的一种恶性肿瘤。乳腺肿块是乳腺癌的常见临床表现,临床有研究表明[1-2],乳腺癌的发生同月经初潮年龄、绝经年龄、家族病史、内分泌等因素之间有密切关联。保乳手术属于目前临床治疗乳腺癌的一种重要手段,但是癌细胞可经淋巴渠道转移、扩散,患者术后发生病症复发、远转移的风险较高。为保证乳腺癌临床治疗效果,将病症转移、复发率降低,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及延长其生存时间,需在手术治疗的基础上开展放疗治疗[3-4]。全乳外照射和局部瘤床区域补量方式为目前临床中保乳手术后常用的放疗技术,三维适形放疗技术以及调强放疗同步补量技术均属于临床常用放疗技术[5]。本文主要针对保乳手术联合放射疗法在乳腺癌治疗中的应用效果展开分析,旨在为今后临床乳腺癌疾病治疗方案的制定作参考,详细内容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将2019年1月—2021年6月张家港市第一人民医院接收的40例乳腺癌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20例。对照组患者年龄为28~69岁,平均年龄(42.18±5.56)岁;肿瘤位置:左侧11例,右侧9例;月经状态:已绝经患者13例,未绝经患者7例;病理类型:浸润性导管癌患者14例,浸润性小叶癌患者3例,黏液癌患者2例,其他患者1例。观察组患者年龄为30~70岁,平均年龄(42.42±5.61)岁;肿瘤位置:左侧13例,右侧7例;月经状态:已绝经患者15例,未绝经患者5例;病理类型:浸润性导管癌患者13例,浸润性小叶癌患者5例,黏液癌患者1例,其他患者1例。两组乳腺癌患者的资料数据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①处于保乳手术放疗治疗阶段并经过手术病理检查确诊为乳腺癌的患者;②保乳手术后处于pT1-2N0-1M0分期(2010年的第7版AJCC-UICC乳腺癌分期)的患者;③单侧患病的患者;④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检查指标正常,符合放疗适应证的患者;⑤对研究知情并且自愿配合治疗及随访工作的患者。排除标准:①接受过胸壁放疗治疗的患者;②处于妊娠期的患者;③中途放弃治疗的患者。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接受保乳手术治疗,实施常规麻醉以后调整体位为仰卧位,沿Langer线取弧形切口,避免过度牵拉分离皮肤,完整切除肿瘤的同时需向正常乳腺延伸1 cm,到达胸肌筋膜,取病理样本实施冰冻切片检查;对边缘是否有肿瘤残留进行观察,针对切缘阳性的患者,需要将切除范围扩大,并在此取组织送检;实施腋淋巴结清扫治疗,沿着腋窝下缘取横切口,切口前端在胸大肌后缘以内,切口后端控制在背阔肌外缘以内。
对照组患者接受三维适形放疗技术治疗,取6M X线进行治疗,前期利用胸部CT准确定位以后,调整源皮距为100 cm,结合靶区形状,取(GE16排螺旋)CT实施扫描工作,调整CT扫描参数为120 kV,电流为200 mA,调整层厚为3 mm,对锁骨上区直至乳腺褶皱下2 cm位置实施扫描。利用Eclipse6.5系统对临床靶体积进行勾画,体表外轮廓内为计划靶体积,在临床靶体积的基础之上扩容1.5 cm边界,将内外切线野入射角度确定,将切线野对穿,非共面射野共5个左右,将患侧肺体积减小,射野前界同皮肤表面维持1 cm距离,避免因患者放疗期间呼吸所致靶区漏照,剂量控制在50 Gy/25次,每周治疗5次,每次治疗间隔时间在6 h以上,后期瘤床补量为10 Gy/5次。
观察组患者给予调强放疗同步补量技术治疗,调整患者体位为仰卧位,取真空负压垫、等作体位固定用,取金属标记点粘贴于体表位置,实施定位CT扫描工作,将层厚调整为5 mm。向计划系统中传送扫描图像,对原发灶、转移大体肿瘤靶区等进行勾画,大体肿瘤靶区各方向(前后左右)外扩0.7 cm左右、上下各扩3.0 cm,将大体肿瘤靶区确定,于临床靶体积基础之上,均匀外放0.5~0.7 cm,将计划靶体积确定。与此同时将脊髓、双肺和心脏等器官勾画出,结合剂量体积直方图、等剂量曲线图确定治疗计划。利用95%剂量线包绕计划靶体积,以6MⅤ的X线治疗,总剂量为Dt60-66Gy,共实施25~33次,患者共接受5~6周的治疗。
1.3 观察指标
①观察并统计两组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疗效——用临床总有效率(完全缓解率+部分缓解率)表示,肿瘤在治疗以后已无法触及即为完全缓解;肿瘤直径和垂直径在治疗以后较治疗前减小50%以下,且未有新病灶出现为部分缓解;肿瘤直径和肿瘤垂直径乘积较治疗前减小25%以下,未有新病灶出现为稳定;治疗后肿瘤直径和垂直径乘积较治疗前加大25%以上,且有新病灶出现为进展。
②分析两组患者的术后3年复发率、转移率和术后5年生存率情况。
③统计两组患者放疗后放射性皮肤损伤发生情况——1级指患者接受放疗后皮肤无明显改变;2级即为放疗后患者的皮肤有暗红色斑点、滤泡等出现,且伴随干性脱皮、出汗少等表现;3级指患者接受放疗以后,皮肤有鲜红色斑以及触痛性斑块存在,且皮肤出现水肿、片状湿性脱皮表现;4级即为皮肤褶皱以外部位有湿性脱皮表现,且有凹陷性水肿症状;5级为放疗后皮肤发生出血、溃疡或坏死等症状。
④分析两组患者的美容效果——患者治疗以后,患侧乳房的外形同健侧乳房相比,无明显差异,双乳对称,乳头水平间距在2 cm及以下;患者患侧乳房和健侧乳房触感相似,且乳房皮肤正常即为优良。患侧乳房性状在治疗以后较健侧小,但无明显差别,两侧对称,乳头间水平间距在2~3 cm;患侧乳房触感较健侧差,皮肤呈浅色、发亮状态为一般。患侧乳房在治疗以后明显变形,且显著小于健侧乳房,双乳不对称,乳头间距在3 cm以上,乳房触摸手感差,皮肤厚且粗糙为较差。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
观察组患者和对照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详细结果如表1。
表1 对比两组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疗效 单位:例
2.2 两组复发率、转移率、生存率情况
观察组患者的术后3年复发率、术后3年转移率以及术后5年生存率和对照组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细结果如表2。
表2 比较两组乳腺癌患者的复发、转移和生存情况[n(%)]
2.3 两组放射性皮肤损伤发生情况
观察组患者的放射性皮肤损伤程度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详细结果见表3。
表3 对比两组乳腺癌患者的放射性皮肤损伤发生情况[n(%)]
2.4 两组美容效果比较
两组患者的美容效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细结果见表4。
表4 比较两组乳腺癌患者的美容效果[n(%)]
3 讨论
乳腺癌是对女性心理、生理健康均存在严重威胁的一种恶性肿瘤,疾病初期主要临床表现为无痛性肿块以及乳房外形发生变化,发展至晚期可出现肿块固定且合并结节,同时患者有皮肤溃破及感染表现[6-7]。保乳手术为近年来伴随医疗美容进步而广泛应用于乳腺癌临床治疗中的常用措施之一,可极大程度上将肿瘤组织切除,同时尽可能保留正常组织,具有创伤小、手术瘢痕小且更易为患者接受等优势[8-10]。但是随着临床研究逐渐深入,发现为乳腺癌患者单纯实施保乳手术治疗极易有癌细胞清除不彻底的情况,增大癌细胞转移、疾病复发风险。为保证癌细胞清除效果,在保乳手术基础之上可实施放射治疗[11-12]。
三维适形放疗技术、调强放疗同步补量技术均为目前临床常用的放射治疗技术,其中三维适形放疗技术指的是根据靶区形态位置,应用不同射野模式治疗,在必要情况下给予补偿,存在射野控制难度大、剂量分布不均匀等缺陷[13-14];调强放疗同步补量技术指的是在常规多野照射治疗基础之上,对于患处各方位实施非均一射野通量,使每个射野的照射剂量强度达到适形照射的要求,将正常组织剂量减少的同时,促进靶区适形度的提升,优化计划靶区的分布,提升均匀性[15-17]。
研究中,观察组患者的放射性皮肤损伤程度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临床总有效率、美容效果以及生存率、转移率、复发率相比无显著差异。说明保乳手术联合化放射疗法治疗可以改善患者预后,提升疾病治疗效果,相对而言调强放疗同步补量技术治疗的皮损反应更小,适用性更强。
综上所述,保乳手术联合放射疗法在乳腺癌治疗中的效果显著,具有广泛推广应用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