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64排螺旋CT冠脉成像在老年糖尿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中的诊断价值探讨

2022-07-05吴召琪谢丽娜通信作者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2年11期
关键词:冠脉造影螺旋

吴召琪,谢丽娜(通信作者)

(灌南县人民医院影像科 江苏 连云港 222500)

糖尿病是临床常见内分泌疾病之一,对患者的健康、生活造成不良影响。据统计,我国2型糖尿病患病率高达10.4%,且随着饮食、生活习惯等转变,患病率同比升高。对于老年糖尿病患者来讲,易合并冠心病,即冠状动脉出现粥样硬化性病变,进而造成血管狭窄、阻塞,诱发心肌缺氧、缺血坏死[1]。临床分析发现,血糖水平升高会提升冠心病的风险,因此,重视糖尿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诊断工作至关重要。目前临床以冠脉造影技术作为诊断冠心病的金标准,但引起操作复杂,且对患者造成一定伤害,检查费用高昂等,患者接受性较差。近几年,随着医疗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多层螺旋CT技术得以发展与完善,广泛用于疾病鉴别诊断工作中,其优点在于较高的灵敏度与特异性,同时影像清晰,能够为临床提供有效影像支持[2]。本文针对2019年1月—2021年11月灌南县人民医院收治的90例糖尿病老年患者进行研究,分析64排螺旋CT诊断冠状动脉病变的应用价值,内容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1月—2021年11月连云港市灌南县人民医院门诊及住院收治的糖尿病老年患者90例,其中男性患者48例,女性患者42例;年龄60~90岁,平均年龄(78.35±4.29)岁;病程3~16年,平均病程(8.46±2.01)年。

纳入标准:①患者经临床诊断及血糖指标检查,确诊为糖尿病;②患者年龄均超过60岁;③患者均同意参与并配合本次诊断研究。排除标准:①合并心衰、心脏瓣膜病等患者;②对比剂过敏者;③抵触配合诊断研究的患者。

1.2 方法

在CT扫描前需对患者状态进行检查,评估其是否存在紧张情绪,并测量心率和血压,如心率超过80 次 / min,或收缩压血压超过140 mmHg,则不宜实施检查。需在检查前60min为其提供地西泮、美托洛尔的口服干预,药物剂量分别为5~10 mg、25~100 mg,具体需根据指标波动情况而定。当患者心率下降至70次/ min以下,且舒张压、收缩压均恢复至正常值,心律保持匀齐状态后才能实施检查。

使用螺旋CT扫描时,需指导患者取平卧仰卧位,设备为64排OPPTIMA 660型CT仪,由气管隆突的水平位置开始扫描,直至心脏腹平面下缘8~10 mm处,左右两侧扫描范围则需控制在超出心脏边缘10~20 mm。设备管电压设定为120 kV、管电流设定为300 mA,先开启冠脉钙化积分功能,钙化影像扫描时层厚设定为3 mm。随后启动冠脉成像功能,同时经由静脉通路为患者注射对比剂,选择碘海醇,规格为370 μmol/L,注射速度控制在4.5 mL/s。对比剂给药过程中设定设备参数,其中重建影像层厚和层间距均为0.625 mm。扫描完成后将所有数据均传输至数据处理站,采用多平面重建功能、曲面重建功能、容积成像功能、最大密度投影成像功能等给予处理,并评估冠脉内各分支的狭窄状态,观察管壁内是否存在硬化斑块。

螺旋CT检查完成后,还需对同一组患者实施冠脉造影检查。扫描前采取股动脉穿刺,并注射对比剂,所选择的对比剂种类、规格和螺旋CT扫描完全相同。对比剂注射完毕后,分别对左侧和右侧冠脉给予造影,其中左侧冠脉造影检查共选择4个体位,包括左前斜位加头位、左前斜位加足位、右前斜位加头位、右前斜位加足位;右侧冠脉造影检查共选择3个体位,包括左前斜位、头位、右前斜位,且可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增加检查体位。

螺旋CT成像和冠脉造影的最终结果需由至少2名影像科医生和至少2名心内科医生组成的诊断小组共同评估,当小组内得到的评估结果一致时方可给出诊断,否则需进行组内机体讨论,最终确定统一的诊断结果。

1.3 观察指标

以冠脉造影结果为金标准,分析患者冠状动脉病变情况。对比64排螺旋CT冠脉成像技术与冠脉造影技术诊断患者冠脉(左主干、右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动脉)病变位置、狭窄程度的结果差异性,划分正常(管腔未见狭窄情况)、轻度(管腔狭窄程度<50%)、中度(管腔狭窄程度在50%~75%)、重度(75%<管腔狭窄程度<100%)、闭塞(管腔狭窄程度为100%)五种情况。评估64排螺旋CT冠脉成像图像质量,分作优(血管显示轮廓清晰、边缘锐利,无伪影)、良(血管显示轮廓模糊,边缘毛糙,少量存在伪影但不影响诊断结果)、差(血管不连续,存在大量伪影,严重干扰诊断)三种情况,优良率=(优+良)/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1.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以频数(n)、百分比(%)表示,行χ2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行t检验,P<0.05则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患者冠状动脉病变情况分析

90例老年糖尿病患者共显示冠脉节段1 080支,有57例(63.33%)患者共153支冠脉节段显示存在斑块情况,其中36例患者为单支冠脉斑块情况;21例患者为双支及以上冠脉斑块情况,包括9例患者为冠脉节段软斑块,6例患者为冠脉节段混合斑块,6例患者为冠脉节段钙化斑块。

2.2 对比64排螺旋CT冠脉成像技术与冠脉造影技术诊断结果

患者64排螺旋CT冠脉成像技术诊断患者冠脉病变位置、狭窄程度结果与冠脉造影诊断结果无显著差异(P>0.05),见表1。

表1 对比64排螺旋CT冠脉成像技术与冠脉造影技术诊断结果[n(%)]

表1 (续)

2.3 64排螺旋CT冠脉成像图像质量

90例患者螺旋CT冠脉成像图像质量结果显示,53 例(58.89%)患者图像质量为优,35例(38.89%)患者图像质量为良,2例(2.22%)患者图像质量差,患者CT冠脉成像图像质量优良率为97.78%。

3 讨论

糖尿病指的是以高血糖为核心的代谢功能障碍性病变,导致这种高血糖状态的原因与胰岛素合成能力下降、机体胰岛素抵抗均有着密切关联,而当人体长期处于高血糖状态下时,就会导致双眼、肾脏、心脏、血管、神经等器官或组织的损伤,其中尤以心脑血管损伤最为典型[3-4]。高血糖的异常状态主要影响人体内的主动脉、脑实质动脉、毛细血管等,血液无数次在血管内循环的过程中就会导致其内皮组织在损伤和自我修复的过程中不断重复,从而引起血管增生、硬化、基膜增厚等异常情况。同时根据对糖尿病患者的深入研究显示,高血糖代谢障碍会导致血脂代谢功能异常,血液中的甘油三酯、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等物质的含量均会异常提升,这也导致血液循环进入黏稠状态,使内容物更容易附着在血管内皮的损伤部位,形成粥样硬化斑块类物质,最终使冠心病的合并率提升。根据临床大数据研究显示,2 型糖尿病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即在于合并心脑血管疾病,该类疾病的合并率是健康群体的3~4倍[5]。老年群体自身即处于脏器、组织衰退时期,血管内皮功能更容易受到各类因素的影响,加之多数老年群体均伴有多种慢性病变,体内生理指标、内分泌功能的失衡会导致心血管更加脆弱,尤其是冠脉等主动脉血管。因此针对老年糖尿病患者治疗时,需加强对冠脉病变的筛查力度,方可最大程度控制死亡率。目前临床认为冠脉造影诊断的准确率最高,其经由股动脉直接向冠脉内注射造影剂,造影剂在超声设备扫描下会呈现明显的阴影状态,从而可以清晰显示冠脉内腔的狭窄程度,观察粥样硬化斑块、血栓等病灶的具体位置,但也由于其含有血管介入操作,而老年患者群体对此类操作的耐受度相对较低,因此也限制了其临床应用范围。另外造影剂本身需要通过肾脏循环后排出体外,如老年患者本身合并肾功能障碍,或身体虚弱的情况,就会影响造影剂的外排效率,如制剂在体内过度累积,还会影响循环系统的健康。相比与此,多排螺旋CT扫描具有明显的无创性优势,不同年龄段的患者群体对该检查方式的耐受度均相对较高[6]。

从病理学角度来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后会出现累及多类血管的情况,且病情程度、发病速度相比于普通冠心病患者群体也更加严重,因此临床必须加强对糖尿病患者,尤其是老年糖尿病患者合并冠脉病变的监测工作。利用多排螺旋CT扫描检查,操作过程简单,且大数据研究显示其诊断结果与冠脉造影技术间无明显差异,而灵敏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等均相对较高,说明这种检查技术应用于老年糖尿病患者群体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7]。该项技术多用于冠脉病变的高危群体筛查工作,不仅可以用于手术治疗前的病灶定位,对术后治疗效果评估也能提供准确的参考,同时还可应用于伴有心肌梗死症状的患者病情稳定期内的检查,确定冠脉受损的预后程度,为后续阶段治疗方案的拟定提供参考。多排螺旋CT的最大优势即无创性,检查过程中虽然会涉及到静脉注射造影剂,但仅需通过静脉置管便可完成,相比于动脉介入形成的影响更低,因此老年患者群体的接受度普遍偏高。加之螺旋CT诊断的可重复操作性更高,在发现高危疑似情况时可通过复查的方式进一步确诊,而冠脉介入下的造影诊断则不能在短时间内连续实施。

糖尿病患者的主要症状在于糖代谢功能异常,长期处于高血糖状态下会刺激大量的炎性因子合成,从而使粥样硬化斑块的生成概率提升,而这种硬化病灶是导致冠脉狭窄、阻塞的重要诱因,且导致硬化斑块形成的成分不同,其自身结构稳定性也具有一定的差异。冠脉造影诊断仅能显示阻塞的位置、程度,但无法判断斑块的内部结构特点,因此无法进一步明确其稳定性,多排螺旋CT则可借助超声技术对斑块病灶内的密度进行确认,还可明确其内部脂肪、纤维、细胞等成分的比例,判断斑块的稳定性,从而可用于评估后续斑块脱落的风险性[8]。临床大数据研究显示,老年糖尿病患者合并冠心病后,其粥样硬化斑块中的钙化程度相对较低,因而病灶类型多为混合型或软质型,因此稳定性相对较差,存在较高的破裂或脱落风险,更容易发生高危冠脉意外事件。相比于冠脉造影检查,多排螺旋CT所产生的医疗成本更低,且对比剂通过静脉通路即可注射,无需另外行动脉穿刺操作,给患者身体带来的损伤度较小。且螺旋CT单次扫描所获的信息量相对较大,且可从多个角度和方向重建心脏、冠脉的影响,不仅可以确认病灶的具体位置和体积,还能够确定其内部结构密度,评估病灶的风险性。螺旋CT临床可重复操作性强,因此可对多次检查结果给予对比,从而分析病情的变化或治疗效果。但需要注意的是,如患者冠脉内粥样硬化斑块已经出现了严重的钙化情况,则多排螺旋CT检查的准确性会相应下降,此时就需要转为冠脉造影给予检查[9]。

从本次研究结果中可以看出,分别就冠脉左主干、右冠脉、左前降支动脉的病变程度进行分析,显示多排螺旋CT的诊断数据和冠脉造影基本一致,二者数据无显著差异(P>0.05)。综上,老年糖尿病患者通过采取64排螺旋CT冠脉成像技术能够鉴别诊断冠状动脉病变情况,具有影像清晰、准确性理想、操作简单等优点,提倡运用推广。

猜你喜欢

冠脉造影螺旋
心率对64排螺旋CT冠脉成像技术的影响
多层螺旋CT诊断急腹症的临床效果分析
16排螺旋CT在肝细胞癌诊断中的应用分析
超声造影在鉴别诊断胆囊壁弥漫增厚性疾病中的应用研究
肠梗阻放射诊断中多层螺旋CT的应用分析
两种64排GE CT冠脉成像信噪比与剂量对比分析研究
冠脉CT检查知多少
超声造影对肝硬化合并小肝癌的早期诊断价值分析
冠脉CT和冠脉造影 该怎样选
超声造影和x光造影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