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建投资适度超前发力多领域有效投资协同共进
2022-07-05程晖
程晖
近期有外媒报道《中国2.3万亿基建令美国的类似计划羞愧》,文章认为中国政府拟定了数以千计的“重大项目”清单,今年计划投资额至少达到14.8万亿元人民币(约合2.3万亿美元)。这一说法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不少人认为这是中国再一次推进强刺激的政府投资计划。
“相关概念理解上的不准确,对社会舆论产生了一定的误导。”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投资研究所研究员刘立峰告诉本报记者。
“我国今年基建投资更注重精准有效可持续,没有‘大水漫灌’式强刺激。”刘立峰表示,该报道将2022年初全国各省份的重大项目投资简单加总,进而得出当年基建投资总额将达14.8万亿元人民币的不正确结论。这里面存在几个方面的误区。
刘立峰说,一是文中所指的基建投资总额是指计划总投资,即在建的建设工程按照总体设计规定的内容全部完成计划需要的总投资,但是这些项目的建设周期可能达到数年,并非都在当年形成投资完成额。二是考虑到项目前期工作推进需要一定时间、特别是重大项目需要充分研究论证、项目配套资金筹措等因素,这些纳入今年计划的项目不一定都能在年内实现开工建设,因此对项目资金的简单加总不等于当年实际的投资完成额。三是文中汇总的项目不只是基建项目,还包括科研前沿领域攻关、制造业核心竞争力提升、教育提质扩容、全民健康保障、“一老一小”服务等多个领域的项目。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积极扩大有效投资,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部署和“十四五”规划,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
“中央提出基建投资适度超前,充分考虑了稳增长和防风险并重。”刘立峰谈到。
他分析说,“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就是要兼顾短期稳定增长和长期结构调整的要求,统筹发展与安全,避免盲目铺摊子、上项目,防止出现大规模的政府债务膨胀;与此同时,精准有效扩大投资,围绕重大国家战略作出前瞻性安排,围绕短板领域作出针对性安排,围绕人民美好生活新需要作出适应性安排,重点投入交通、水利、电力等网络化设施;5G、人工智能、大数据等融合化设施;铁路、公路、航空等枢纽化设施;推进经济带、城市群、都市圈协同一体化设施;促进生态保护和资源节约的绿色化设施;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的智能化设施。通过上述设施和项目建设,最大限度发挥资金的杠杆效应,影响带动地方政府和社会投资的同步实施,为经济增长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今年以来,国家发展改革委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会同有关方面扎实做好稳投资工作,积极扩大有效投资,保持投资平稳增长。今年实现良好开局,稳投资工作取得积极成效,呈现出不少亮点和特点。
“年初投资呈现良好开局,多个领域投资发力保障稳增长目标实现。”刘立峰表示。
今年一季度,面对国际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和国内疫情频发带来的多重考验,固定资产投资运行总体平稳,同比增长9.3%,比2021年全年增速加快4.4个百分点。除基建保持8.5%较好增长外,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15.6%,增速比全部投资高6.3个百分点。在制造业中,食品、纺织、金属制品、通用设备、交通设备、计算机通信设备、电气机械等行业投资增速均在20%以上。高技术领域投资成为亮点,投资增速高达27%,对全部投资增长的贡献额持续增加,经济发展新动能持续累积。社会领域投资也增长了16.2%。
“可见,当前我国投资的热点和亮点较多,已经形成了多点支撑的良好局面,显示出投资者对中国经济未来预期稳定、信心增强。”刘立峰认为,“应对未来的不确定性,既要实现基建投资适时适度加力,同时也要依靠其他领域投资协同共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