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美术教育中中国画课程的设置
2022-07-05何晓琴
摘 要:近年来,中国高职教育伴随着社会的迅猛发展,也展现出了突出的特点,即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尤其在美术教育方面,高职院校是培养专业美术人才的摇篮,也是推动国家美术事业不断发展的重要力量。在这样的情况下,人们应充分认识到高职美术教育中中国画课程对美术人才的培养作用。然而在当前阶段,部分高职院校为了追求眼前的利益,通过一些速成的方式对美术人才进行培养,忽略了中国画课程对学生的积极作用。另外,部分高职美术教育中中国画课程的比重不断降低。面对这些情况,针对现阶段市场的需求以及高职美术教育现状进行分析,明确高职美术教育中中国画课程设置的作用,以求能使高职美术教育中中国画课程设置更加合理、有效。
关键词:高职美术教育;中国画;课程设置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在基本的生活需求得到满足后,对于艺术开始有了进一步的追求,同时市场对于艺术类人才的需求也更加多样化。国家开展职业教育的主要目标就是培养能满足市场需求的专业技术型人才,因此在對学生培养的过程中应该关注高效和市场化。课程是指各级各类学校为了实现培养目标而规定的学习科目及其进程的总和,它的重要性毋庸置疑,所以课程设置问题一向被视作教育问题的核心。教育事业的核心离不开课程,若离开课程,教育就缺少了传播媒介[1]。因为之前社会对高职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造成我国一度在关键领域缺乏专业人才。随着经济水平不断提升,我国也成了世界制造业大国,但我国因专业人才匮乏,所以制造业的总体水平不高。在经历了人才匮乏的阵痛后,社会和高校逐渐重视高职教育,人们越来越意识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对社会稳定、企业健康发展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如今,高职教育正在不断壮大发展。高职教育要以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设计教学体系和培养方案,因此高职美术教育的课程设置也应当联系实际。然而当前因为对美术人才需求的片面理解,美术专业教学中中国画课程的比重不断降低,甚至出现严重缺乏的情况,这就给美术人才的培养带来了难题。故本文以高职美术教育中中国画课程的设置为切入点进行分析,以求促使高职美术教育能更好地贴合地方经济、文化发展。
一、现阶段高职美术教育中中国画课程的基本情况
中国画是中国的国粹之一,更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植根于深厚的民族文化土壤,独具中国特色。但在近现代的高职美术教育中,中国画课程的设置呈现出了突出的问题。甲午战败之后,维新派积极宣传“欲开民智,非讲西学”的观点,他们认为要想让中国像西方一样富起来,则需要采用西方近代教育制度,兴办新式学堂。创建于1902年的南京两江师范学堂最先开设了美术课,由著名的教育家、书画家李瑞清担任学堂监督。中国画之所以在开始就设置,也是因为李瑞清对中国画的爱好。而后,新文化运动兴起,以鲁迅、陈独秀、蔡元培等为代表的文学艺术界的领军人物对传统文化进行了一种选择性的批判。由此可以发现,不同时期的教育对于中国画有保存的主张,也有抵触的情况,所以中国画课程的设置一直都面临难题。
新时代,中国高职教育伴随着社会的发展也显示出了突出特点。在现有的高职院校中,开设美术类专业的院校极多,然而在课程设置中,与美术专业火热发展形成鲜明对比的,就是中国画课程设置的稀缺情况。高职院校在中国发展时间不长,发展还不成熟,也缺乏办学经验,尤其是美术专业教学缺乏针对性的研究,大部分情况下都是沿用本科院校的教学模式。这种情况导致高职院校在教学方法、课程设置上缺乏高职美术教育的特点。课程作为人才培养的核心,尤其是专业基础课程,同专业知识技能水平有着直接的联系,对高职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有着突出的推动作用。在现阶段美术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中国画课程的作用相当突出,它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设计表现力,而且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如果中国画课程设置不足,则会导致高职美术教育失去继承与发扬传统文化的作用,失去对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的引导作用,那么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就不能得到提升,这样的人才也是不符合社会发展的。
二、中国画的特点
中国画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在素质教育还是专业技能培养上,对高职美术教育的发展都有着非常突出的作用。美术教育作为艺术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的综合素养、审美水平的提升都有着重要作用。中国画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经过上千年的革新和发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表现手法和表现形式[2],其在民族性、文化性、审美性、教育性上的艺术魅力也可以很好地贴合高职院校艺术类人才的培养需求。
(一)民族性和文化性
中国画经过长期的发展,形成了独特的风格,有着鲜明的特色和传统韵味,这与中国社会的发展、民族审美和传统学术思想之间都有密切的关系。民族性是植根于民族文化中的典型特点,与西方绘画相比,中国画不讲究焦点透视,不强调自然界给物体带来的光色变化,不拘泥于物体形式,而是更注重抒发创作者的思想情感。例如中国画讲究留白,从而能留给人无尽的遐想空间。中国画的魅力在于其所蕴含的创作者的人格魅力、修养和道德情操,创作者可以用笔墨技法抒发内心的情感。另外,中国传统书画艺术具有突出的文学价值,其中蕴含着传统文化精神。中国画的根基就是中华传统文化,所以中国画和中国文化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中国画无论是从形式到内涵,体现的都是传统文化精神,将其应用到高职美术教学中,可以帮助学生在学习中国画的同时感受传统文化对自己心灵的沁润。
(二)审美性和教育性
即便是欣赏同一幅中国画作品,每个人的感受也是不同的。在欣赏中国画的过程中,因为每个人的思想、经历不同,所以感受到的美也是不同的。中国画具有突出的教育性特点,它本身就有着丰富的内涵,无论是人们对真善美的赞扬、对假恶丑的鞭挞,还是对自然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追求,都能在中国画中得到淋漓尽致的彰显。另外,中国画创作是个性化的产物,任何两幅中国画作品的绘制都不会是完全相似的,因为它们蕴含着不同画家的不同情感。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的有效引导,可以激发学生内心的创作热情,提升学生对不同作品的认知。例如关于中国画中的竹子,郑板桥和金农同样画竹,但郑板桥画的竹就显得清瘦孤高,但金农的竹则显得拙朴厚重,这也是对画家个人内在的一种揭示[3]。
得益于中国画的民族性、文化性、审美性和教育性的特点,其课程设置在高职美术教育中的作用十分突出。首先,它能对学生的造型能力进行培养,围绕着形、色、构图、元素等方面,能让学生形成深刻的认知。其次,中国画课程对高职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也有突出作用。在高职美术课程体系中引入中国画课程,可以让学生通过对中国画作品的欣赏感受中国画的魅力,并不断充实自己的内在。中国画注重意境,画面往往具有写意性和灵活性,教师对学生的引导,可以帮助学生在内心形成自己独特的审美观点。审美能力的培养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在这个过程中,中国画作为典型素材,在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方面有着突出作用。最后,开设中国画课程对传统文化艺术的继承和发扬也有突出的意义,在高职美术课程体系中加入中国画课程不仅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传承、创新传统文化的必然要求。
三、高职美术教育中中国画课程合理设置的途径
围绕高职美术教育的发展现状,结合现阶段高职美术教育中中国画课程设置缺乏合理化的问题,在当前的高职美术教育中要明确中国画课程的教學目标,构建合理的教学流程。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全面发展的、具有综合素质的美术人才。中国画课程注重内外兼修,在人才培养方面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4]。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根据高职学生的实际需要,将教学重点放在中国画的技法技巧传授上,包括笔墨技法训练。对于对中国画中的民族特色和文化内涵的讲解,教师可以在技法传授的过程中进行,从而让学生在进行技法基础练习的同时达到思想的升华。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明确教学目的,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然后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利用有效的教学手段开展中国画课程教学。
(一)立足实际,明确课程教学目标
在现代高职美术教育中,要想让中国画课程有效地开展,需要明确教学目标,使其对后期的教学工作作出有效指导。在课程设计中,高职院校一定要有自身的特色,不能一味沿用普通高校的模式,也不能直接照搬中等教育的方法,而是要形成具有高职特色的教育体系。高职教育培养的是专业技术型人才,对这类人才的培养应侧重于应用能力,所以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既要关注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也要关注学生的综合素养。专业基础课程是为高职学生今后工作打下坚实基础的课程,有极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中国画课程的开设不仅是为了培养未来的画家,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对中国画有更深刻的感受,了解中国画的基本技法和基本知识,让学生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而后灵活地调动自己的创新能力与创作能力,实现自身的发展与进步。
在这个过程中,就需要一个明确的教学目标。只有教学目标明确,才能设置相关的教学计划,找到有效的教学方法,安排合理的教学内容,并和高职美术教育有机联系。在高职美术课程设置的过程中,教学目标要体现以下关键点:首先,教学目标是培养优秀的美术人才;其次,要关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最后,要着重对学生的专业素质和技能进行培养。在这样的目标下,高职院校最终培养出来的美术专业的学生能够对艺术创作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并且具有创新能力,可以创作出符合大众审美且具有创新性的作品。明确了教学目标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能对学生的绘画能力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也能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促使其不断了解与学习新知识,更能在后期进行更合理的、有针对性的教学安排。
(二)优化中国画课程设置
第一,关注中国画课程的基础性和实用性。作为高职学生,一定要在一开始就打下坚实的基础,这样才能使自己的艺术素养得到全面提升。中国画与中国文化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中国画经过千余年的发展,形成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笔墨技法,其中的笔墨技法是中国画中一种独特的艺术手段,具有突出的表现力,能彰显出创作者的人品和修养。因此,学生在初期要注重对笔墨技法的学习,感受轻重缓急和干湿浓淡等不同笔法,感受其中的节奏、韵律、动态、气势,从而拥有在平静时绘出如春雨般默默滋润人心的作品、在情感激荡时绘出慷慨激昂的作品的能力,使画笔在手中犹如游龙一般,进而在肆意挥洒之间创作出具有自己特色的作品。高职学生在中国画的学习过程中因为各自的感受不同,所以最终呈现出来的作品画面效果和内涵也会有很大的不同,这些作品都是学生情感的自然流露和表达。只有感受到中国画的美妙,熟练掌握了笔墨技法,才能为后期的深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二,要侧重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和能力。高职美术教育教学中中国画课程的设置要关注对学生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包括学生的文化素质、思想素质、欣赏能力、创造能力,这样才能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主动思考,灵活借鉴,利用中国画的技法来表现事物,将中国画所具有的独特韵味融入创作中。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不同情况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方法:在线上,将中国画的相关理论学习资料上传到线上平台,让学生在平台上通过登录自己的账号对这些理论进行学习;在课堂上,教师主要是对技法进行传授,并引导学生灵活应用。这样的教学能够贴合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让不同学习程度的学生能在课程中有针对性地学习和得到提升,不断开阔学生的眼界,提升学生的专业水平。
综上所述,通过本文的分析研究能发现,在当前的高职美术教育中中国画课程的设置不够合理,这直接给高职美术教育带来了不利影响。面对这样的情况,文章分析中国画课程设置在高职美术教育中的突出作用,然后提出有效的途径,希望能改善中国画在高职美术课程体系中的设置情况。中国画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是中国人民精神风貌的展现,凝结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内涵。中国画中蕴含极致洒脱的美学追求,将其用到高职美术教育中有利于传承与发展中国画,让传统文化和现代教学有机融合,推动高职美术教育发展。中国画是一个相对广泛的范畴,在教学中要选择哪些内容,需要教师灵活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确定,这样才能真正地让课程教学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助力学生成长进步。
参考文献:
[1]姜博之.高职美术教育开展中国画课程问题初探[J].考试周刊,2018(72):174.
[2]姜博之.高职院校美术教育专业中国画课程的教学实践[J].明日风尚,2018(11):207.
[3]韩梅.高职院校美术教育专业中国画课程教学分析[J].大众文艺,2018(7):220.
[4]李文雯.试析中国画课程在高职美术教育中的设置[J].缤纷,2016(11):139-140.
作者简介:
何晓琴,武威职业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艺术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