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条提分捷径,增强论证深刻性
2022-07-05王可
王可
高考作文考查考生的主题定位能力、素材编织能力、语言组織能力和逻辑搭建能力。而令观点可信可行,须讲究论证艺术,增强论证力度。考场作文有三条捷径可增强论证的深刻性。
一假想论敌,深化思维
严格来讲,高明的议论文都是驳论文——在下笔时一定会考虑到“假想敌”。只有心中有论敌,才能不断追问,不断完善,写出更加严密的文章。
有的同学在树立观点时,只引用现成结论,不思索前提,殊不知结论通常是有前提条件的。这样的观点一旦树立,很容易被论敌攻击。如用“是金子总会发光的”来论述有才华的人不会被埋没。细想一下,这句话要想成立,必须 “通过时间沉淀才能够彰显价值”。再进一步发问,事物的价值都要经过时间的沉淀才能显现吗?这样一来,就应该考虑到一些具有及时性价值的事物。比如新闻、热点、潮流、时尚等,这些事物一旦过了时效,也就丧失了价值。还可以再追问,“总会发光的”必须是“金子”吗?这就追溯到对“金子”的认识:“金子”必须是有价值的事物,如果事物本身不具有价值,即使过了很长时间,一颗石头永远是一颗石头,不会变成金子。所以我们在立观点时,可以设想论敌,对方从反面驳斥自己,进而补充完善自己的论证,使得观点推进更加严密。
再看某市模拟题:“学习需要自主,经营需要自主,生活也需要自主……自主是一种方法,也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境界。”写作时如果大谈“自主”的魅力,恐怕很容易被人追问原因,也没有说服力。因为“自主”的前提必须是“认识自我”,否则就谈不上“自主”。试想论敌追问,我们需对“自主”做一个清晰的阐释,以便让观点站得住脚:有些人对“自主”“自由”“自立”有着本能的反感、畏惧、敌视。原因在于心中没有“自我”,不知自己是谁,也不知自己要到哪里去。有人只希望别人登高一呼,自己入伙响应。口诵“乌合之众”,心羡乌合之众,身趋乌合之众,还误认为是“自主选择”。其实,“自主”应该是仔细思索过“我是谁,我要到哪里去”,即对自我有一个清醒的认识,然后“坚定前行”。
任何材料,都表明或潜藏着完整的逻辑,试着以追问方式把逻辑完整再现出来,才能将观点推向深广。以某市高考一模作文题为例:
世界乒乓球运动因发展严重不均衡而险些被移出奥运大家庭。这也是一枝独秀的中国队面临的危机。2009年开始,中国主动为他国培养人才,比如分享训练成果,吸引外籍选手参加乒超联赛,派教练和运动员赴海外执教、打球等等。中外选手的对决因此变得更精彩了。但外国选手在一些国际大赛中战胜中国队,又引发了国人的担忧。中国乒协主席刘国梁回应:“帮助对手进步,我们会变得更强大。再说,国乒的底蕴和厚度是其他国家无法超越的。”中国乒乓球在推动世界乒乓球运动发展的同时,也让自己始终站在世界之巅。
就这则材料来说,大多数同学将目光集中在“帮助对手进步,我们会变得更强大”,这一立意角度上并以此来谈“助人”与“助己”的关系。
然而,追问之下就可以发现原因和结果并不完整。中国队主动帮助对手进步,是为了让对手进步,让我们更强大吗?其实它是需要补上前提和结果的。再回到材料细看,我们会发现被遗漏的前提和结果——世界乒乓球运动陷入危机,中国队主动帮助他国对手,共同进步,从而让乒乓球运动得以蓬勃发展。
逻辑推理完整,看问题的角度就更加全面。乒乓球运动是一项竞技体育,也是一种文化,文化是可以被全人类共享的。中国队的可贵之处就在于,将一项竞技运动变为全世界共享的宝贵财富,让竞技和共享成为对立统一的关系。因此,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启示:
在人类全球化时代,文化不应被某个族群独享。中国乒乓球队的做法对乒乓球运动有着世界性的助变,使得一项竞技运动成为全世界人类共享的财富。共享让整个世界更加团结,在共享推动下的竞争又让竞争更有生命力。这正是我们努力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
当我们以一种开放的态度面对问题,始终反问和质疑自己,思维就会自动走向全面和辨证,论证也会更加严谨和富有弹性。
二揆诸当下,针砭时弊
现今,高考作文命题紧扣时代热点,具有很强的导向性,其目的就是引导考生关注社会、联系当下,发表自己有针对性、有见解、有一定深度的思考。作文中若能真实地反映“现在进行时”“当下中国”“成长轨迹”等“有味道”的内容,必能彰显文章活力,展现个人素养。
“揆诸当下”,可选择与社会相关的内容,包括时政热点、社会风潮、文化现象、民族精神、传统思想等。也可选择现实生活的内容,如当代年轻人的生活实际、思想认识、情感体验、精神面貌,体现“一代人”的特点或“代际”差异等。或者,也可选择亲身经历的事情,如身边见闻、个人经历、切身体验、熟悉的人和事等。
“针砭时弊”,指从社会现象入手,追根溯源,分析事物的本质原因,使作文绽放理性的光芒。针砭时弊,要求客观公正,不走极端。立意要是非分明,讽刺要分清对象。批判假丑恶,歌颂真善美。应遵守以下原则:传承文明而非颠覆传统,坚守道德而非违背良知,肯定历史而非虚化过去,保护尊严而非侮辱人格。
怎么使用?
方法一:正面推进。从正面现实论证前文的观点或对论点进行补充,提升文章的高度和角度。如:
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无论什么年代,英雄就是英雄。他们的行为无论是悲壮的还是感人的,始终都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图腾。疫情当前,穿着防护服和尿不湿坚守在防疫前线的医生护士,丢下父母、爱人和孩子悄悄报名驰援各地的救援队员,放弃假期毅然坚守在抗疫前方的志愿者们……他们都是舍弃了小家而为国家默默付出与奉献的英雄。他们的行为,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他们身上,生动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与品格。
方法二:反面观照。从反面现实论证前文觀点,体现思想的全面性,逻辑的严密性,使文章更具现实意义。如:
探索与创新,所求的是老一辈与年轻一辈的携手共进。反观当下,有一种奇怪的现象:有人一边高呼关爱老人,尊重前辈,但另一边又以行动将他们隔离。人们在接受新知的同时,似乎忘记了“跟不上时代”的上一代。当共同话题越来越少,甚至连交谈都尽显“尴尬”时,老一辈眼中的无奈与茫然、周身的隔膜与客气,都在无声地哭泣。这是多么可悲的一件事!他们的经验,那些宝贵的社会财富,也许就要烂在肚子里了。对此,我们年轻人应当认识到与老一辈人“互通有无”的重要性,一起推动社会发展。
“为有源头活水来。”拥有敏锐的眼光,找到文题与现实的联系,这样正反透彻的分析,才能增强文章的现实意义和时代感,获得阅卷老师的青睐。
在这里提醒大家,联系现实如果只关注社会的一些阴暗面,很有可能会走向偏激和极端。关注现实要全面思考,因为论证必须有“因果”,而“因”通常能在社会实际生活中找到映射。如果只看“果”而不看“因”,或者只见部分“果”而不见部分“因”,会造成论证的缺陷。
三强调有我,彰显个性
高考写作要求考生立足世界看中国,从历史看当下,正确把握国家的历史坐标、个人的时代坐标,向整个社会传递正能量,传播好声音。基于此,“我”在作文中的出现,就变得极为重要,“我”代表我思我想、我的格局胸怀。
近三年全国高考作文的写作要求无不是这样。2021年全国Ⅰ卷指出“以上论述具有启示意义”,要求“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和思考”;2020年全国Ⅰ卷提示“班级计划举行读书会,围绕上述材料展开讨论。齐桓公、管仲和鲍叔三人,你对哪个感触最深”,要求:“结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发言稿” ;2019年全国Ⅰ卷要求“写一篇演讲稿,倡议大家‘热爱劳动,从我做起’”,希望考生能“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并提出希望与建议”。这三年的高考作文都要求考生在作文中体现个人感悟和思考,即要充分展示“我”的存在与认识。当审视或反思某种社会现状时,“我”的存在可使文章具有现场感、交流感,“我”的认识与思考也会更具感召力。我们看:迅速膨胀的自我欲求挤占着同情心的空间,使之危在旦夕,乃至变质变味。这种不和谐的现象足以引起我们每个人的反思与自审。是否,千千万万的我们都应该多一些真诚,少一些虚伪;多一些换位思考,少一些以己度人;多一些客观真挚,少一些主观臆断?若此,尽管面对刁难的拷问,我们也可以坚定地追求。
愿我们从来都是兴高采烈的,从来都不沉沦,从来都是乐于同情的,愿我们尽显生命美丽的姿态。
“我”的身份,既是学生,也是青年,还是公民。在社会生活中,我们勠力同心,守望互助;在时代浪潮中,我们勇担使命,挑起重责;在国际交往中,我们坚守原则,打造命运共同体。当“我”紧贴时代,保有凡人心灵的温度,将思想诉诸文字时,文章自然会情深而意重。再如:
我依然记得,《长津湖》电影结束后,影院中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我含着泪看着这一幕,深受触动,似与英灵对话。何以慰为吾而逝者?我的心从封冻的长津湖,飞向首都。那里,人民英雄纪念碑巍然矗立,先辈们欣慰凝望眼前的盛世今朝。我将心怀万般敬意,继承前人衣钵。
我们的考生正值青春年华,生于强国时代,需当厚植家国情怀,正确认识“小我”与“大我”,提升思维层次与思辨能力。作文中“我”的思想认识(感情),必须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正能量,体现出“我”的健康成长,展现出新时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心怀“大我”,是一种大格局、大抱负,把“小我”融入“大我”,是正确打开人生的方式。又如:
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青年立身于时代洪流,既要修己,也要为人。修己是为人的前提,为人是修己的时代导向。青年人只有把个人的前途和命运与国家的兴衰紧密联系在一起,才会有所作为,才会无愧于祖国和民族。
大国泱泱,大潮滂滂,青年者,当和天地并存,与日月同光,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心里有火,眼里有光,明真理,就功业,为己为人,在奔涌的时代浪潮中行稳致远。
2022年的世界,对考生更多了一份沉重嘱托与期盼,需要备考学子关注、思辨!唯用一腔热情,一双慧眼,一手良方,关注奔腾年代,才能厚植家国情怀,书写盛世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