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高考全国甲卷作文试题评析
2022-07-05韩宝江
名 | 师 | 介 | 绍
韩宝江 /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
原题呈现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红楼梦》写到“大观园试才题对额”时有一个情节,为元妃(贾元春)省亲修建的大观园竣工后,众人给园中桥上亭子的匾额题名。有人主张从欧阳修《醉翁亭记》“有亭翼然”一句中,取“翼然”二字;贾政认为“此亭压水而成”,题名“还须偏于水”,主张从“泻出于两峰之间”中拈出一个“泻”字,有人即附和题为“泻玉”;贾宝玉则觉得用“沁芳”更为新雅,贾政点头默许。“沁芳”二字,点出了花木映水的佳境,不落俗套;也契合元妃省亲之事,蕴藉含蓄,思虑周全。
以上材料中,众人给匾额题名,或直接移用,或借鉴化用,或根据情境独创,产生了不同的艺术效果。这个现象也能在更廣泛的领域给人以启示,引发深入思考。请你结合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经验,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试题评析
全国统一高考语文科目的考试于2022年6月7日上午结束,7套高考语文试卷(含教育部教育考试院命制的全国甲卷、全国乙卷、新高考Ⅰ卷、新高考Ⅱ卷及北京、天津、浙江3套自主命题试卷)的作文题目迅速在各媒体上传播开来,引发了社会各界人士特别是教育系统及相关从业人员的高度关注。因为,这些试题承载着新一年高考语文命题的指导思想和课改理念,可作为指导新一届高三学生作文训练的指南。
综观2022年高考语文试卷中的作文诸题,笔者认为全国甲卷的题目相对较难理解和驾驭,题目给出的材料考生不容易领会把握。此题看上去似乎留给考生“开放性”思维的自由发挥空间较大,体现命题思想理念的“发散性”特点也够突出,然而不少考生很可能因把握不准这道题目潜在的考查主旨是什么,从而导致考场作文得高分的概率较小。
全国甲卷作文的材料出自《红楼梦》第十七回。命题人借助名著经典场景,提炼出了“或直接移用,或借鉴化用,或根据情境独创”的三种模式,“产生了不同的艺术效果”,既突出了炼字凝意的思想境界和艺术表达效果,又凸显了文字背后承载的不同审美标准。引导学生对“移用”“化用”和“独创”这三个关键词进行深入思考,给学生树立一种价值导向:相对于“移用”和“化用”,“独创”精神更是难能可贵。
材料中的现象也能“在更广泛的领域”给人以启示并引发深入思考,考生“结合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经验”加以拓展延伸,发散思维、开阔思路、筛选合适的材料。由材料本身的古代文学领域回归到当今的社会现实,把目光投向更广阔的日常生活领域、科学技术领域、思想文化领域、军事战略领域、国际关系领域,等等。从中梳理出与“或直接移用,或借鉴化用,或根据情境独创”属性相关的事例,在筛选资料时还要着力考量材料自身的典型性、厚重感和说服力等要素,避免一些琐碎、零散的素材入文。
1. 直接移用
众清客以欧阳修《醉翁亭记》中“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之句,主张取名“翼然”,有其合理性,不过这样的直接移用并不符合大观园的场景与氛围。前边宝玉建议“莫若直书‘曲径通幽处这句旧诗在上,倒还大方气派”,主张“编新不如述旧,刻古终胜雕今”,谓题词当以古代现成的名句为佳。就如鲁迅先生在其《拿来主义》一文中说,“看见鱼翅,并不就抛在路上以显其‘平民化,只要有养料,也和朋友们像萝卜白菜一样的吃掉,只不用它来宴大宾……”即体现了一种实事求是的理性态度和做法。
例:屠呦呦先生带领的科研团队研究了超过2000种中药,发现其中有640种可能有抗疟效果。研究团队用小鼠模型评估了从大约200种中药里获得的380种提取物,然而过程并不顺利。东晋葛洪著的《肘后备急方》中提道:“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这句话给了屠先生启发和灵感:传统提取方法里的加热步骤可能会破坏药物的活性成分,在较低温度中提取可能有助于保持抗疟活性。果然,使用较低温提取方法后,提取物的活性得到大幅提升。随后经过多次试验,终于获得了中性无毒的提取物,对伯氏疟原虫感染小鼠和食蟹猴疟原虫感染的猴子有着100%的疗效。这个结果标志着青蒿素发现上的重大突破。
2. 借鉴化用
贾政以欧阳修《醉翁亭记》中“泻出于两峰之间”之句,中意其“泻”字的动态感,一客力荐“泻玉”。观感有了,也符合大观园场景,只是不够新雅,其意蕴尚不周全,字面上也有违和感。“化用”也称作“借用”“套用”,即将他人作品中的句、段或作品化解开来,根据表达的需要重新组合、灵活运用,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它是作者对素材积累的浓缩与升华,是作者情感酝酿的奔突与发展。然而在原著的语境中,宝玉认为“粗陋不雅”不合应制之例,也是完全有道理的。成功的“化用”是妙手回春、点石成金,充分考虑相关诸要素,在原作基础上创造出全新的形象和境界。是对原作的提高、萃取、生发和升华,焕发出异彩,达到令人耳目一新的效果。
例:早前,我国没有掌握建造高铁的核心技术。出于发展的需要,我国于2004年花费巨资通过技术引进发展高铁,和谐号动车就是在引进国外列车车型技术的基础上进一步改造而来的。中国技术人员一步一步深入研究,攻克重重难关,不断改进大量模拟实验,于2012年,自主研发出CRH3C动车组,其制动系统核心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中国高铁采用头尾相似的车头,驾驶人员可直接实现反向驾驶,大大提升了运行效率,避免大量人力物力的浪费。2017年,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纯中国血统”的“复兴号”高速动车组列车入列,从整体设计到车体、转向架、牵引、制动、网络等关键技术均为中国自主研发,“复兴号”是中国高铁的一个新起点。
3. 根据情境独创
贾宝玉完全抛弃了《醉翁亭记》的内容,从当时营造的环境和贵妃省亲这件事出发,独具匠心地提出了“蕴藉含蓄”的“沁芳”二字,不仅点出了大观园桥亭之间花木映水的佳境,还与元妃省亲的深意衔接呼应。宋词中有词牌“沁园春”,“沁”字的意思是渗透,是不知不觉慢慢地渗透,是岁月久远不知不觉浸淫濡染而成的气息。“沁”是柔而美的,“沁芳”是说流水沾染了落花的芳香,桥亭沁于翠柳芳花之间,落花沁于池沼之内。贾宝玉根据大观园实景独创的“沁芳”题名,让人联想体会到花香氤氲萦绕、心旷神怡、身临其境的超然妙处,含蓄蕴藉、高雅脱俗,尤其符合元春的贵妃身份和皇家仪范。“直接移用”的“翼然”无法比拟,“借鉴化用”的“泻玉”难以比肩,这份天然与创新充分彰显了贾宝玉的才学与个性。477B5136-4F05-49E9-9230-C7512FE863BC
“方才众人编新,你又说不如述古;如今我们述古,你又说粗陋不妥”,足见宝玉学古但绝不是泥于古,而是根据对象的变化而变化,体现出其独立思考精神,将先贤诗文之精髓创造性地运用得尺嵌寸合、含蓄生动、恰到好处。“有自然之理,得自然之气”,“古人云‘天然图画四字,正畏非其地而强为地,非其山而强为山,虽百般精而终不相宜”,这些话表明了宝玉尊重“事体情理”,指明只有合自然之“理”才能成“趣”,旗幟鲜明地反对“造作”,力主“独创”,这一主张在其提出“有凤来仪”命名时达到高潮。
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途中,在关键技术方面屡遇危机,如中国北斗导航系统。中国科研团队用几年时间自主研制的星载原子钟,精度水平已经达到或超过欧洲原子钟技术30倍。2021年2月,央视春晚《向祖国报告》节目内容显示,北斗三号卫星已实现全球组网,且核心部件国产化率达到100%。
再如中国空间站。1998年,美国同俄罗斯等国共同打造了国际空间站,当时中国的神舟飞船特意制造了与之相匹配的对接窗口,想要加入合作科研。美国等一众国家拒绝了中国。宇航级、军工级两个重量级的芯片技术被欧美国家视为最高机密,还对我国实施了信息技术封锁。这激发了我们的自主创新意识,我国最终实现了技术上的独立研发和制造,原材料也自主可控。天宫空间站、天和号核心舱使用了中国自主研发的麒麟操作系统,操控界面也实现了全部中文化,中国航天器将实现从元器件到操作系统的全面国产化。到2025年,国际空间站即将退役,中国空间站将成唯一在轨运营的空间站,在广袤而充满未知的太空向全球发出愈加响亮的中国声音。
以上就材料提及的“移用”“化用”“独创”三个方面分别做了分析和举例。根据作文评分标准,一等作文的参考指标有“符合题意、中心突出、内容充实、思想健康、感情真挚”几点,要求在材料内容及含义范围内紧紧围绕主题构思行文,合情入理、材料丰富足以表现主题,思想倾向积极健康。
全国甲卷作文题目的命题巧思在于,即使考生未读《红楼梦》原著也丝毫不妨碍对于本题材料主旨的把握。作为“引子”的材料虽出自《红楼梦》,但材料背后隐藏的是“迁移能力”要求,本题目中强调的是“立意”或者“观点”的“迁移”与转换,这才是审题的关键。
综观2022年高考的7套语文试卷中的作文题目,不难发现近几年作文考查的一大趋势,就是与当年的国内外时事热点、社会生活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结合得越来越巧妙、艺术。如果考生日常有意识地关注国家与时代发展的动态,涵养家国情怀、时代精神,拓展视野、思考时代命题,注重生活哲理、文化传承,考场行文时就会有更新颖更厚重的素材可以运用、更大的寥廓空间可以“挥斥方遒”。这就提醒我们,在日常学习和作文训练中,紧扣新课程标准倡导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立德树人,五育并举,把视野从“小我”世界投向更广阔的社会生活,强化思考与运用的能力,提高关注与理解生活的意识,善于发现和欣赏美的现象与事物。我们要深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内核的领悟,重视对传统文化博大内涵的挖掘和阐发;要着力改善和提升思维品质,加强逻辑与说理训练,强调哲学思辨与多维视角。(责编 / 胡璐)477B5136-4F05-49E9-9230-C7512FE863B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