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吴门医派和温病学说的碎碎念

2022-07-05丁云

现代苏州 2022年11期
关键词:吴门医学疾病

丁云

不同的人读《黄帝内经》,会有不同的见解、不同的思辨方法,有了差别就出现了医学流派。比如阐述《黄帝内经》里的整体观时,有医者以人与外界自然的关系来阐释,有医者偏向于人体内部是一个整体作阐释,以此来落实中医治疗疗效。

而谈到人体与自然相通,不同地域的疾病,又确实表现出了独特的区域特征:以苏州为代表的长江中下游地区空气中温湿度比较大,与北方天寒地冻、天干物燥气候影响下,两地人们出现的身体状况有些差异,因而用药不太一样,也导致了中医学流派的形成。虽然西医也不排除根据人的体质用药,但相对来说,中医根据体质用药差异性更大,这就有了不同的医学见解或者治疗侧重点。

这就是吴门医派或者说中医医学流派产生的土壤:在吴地水湿偏重的气候条件下,病中带了温热和湿。元末明初,苏州医学形成一项以温热病诊疗为主的理论体系,也是吴门医派施诊精髓所在。

“不过既然医学是一门自然科学,中医药学首先有自然科学的属性,没有医术,治不好病。在此基础上,中医药学确实还有一部分社会科学的属性。”苏州市吴门医派研究院主任、苏州市中医学会副秘书长欧阳八四强调。

什么是“湿”?

所谓伤寒、温热,是广义上的外在因素“风寒暑湿燥火”在人体内产生的反应。“湿”究竟是什么东西,在现代医学中无法界定。但现代医学里的风湿性关节炎或者类风湿关节炎里的“湿”字,跟中医讲的“湿”,概念完全不一样,西医“湿”是对疾病的表述,中医把“湿”作为一种致病的因素。

中医把致病因素分成三种:内因、外因、不内不外因。外因是当自然界最主要的外在因素“风寒暑湿燥火”超出了人的自我承受能力后,成为一种致病因素。内因,则是体内生成的不平衡,如阴阳不平衡、气血不平衡导致身体不舒服,产生了疾病。不内不外因,是除此之外的因素,如刀伤、疮疡等外伤,虫蛇咬伤,毒物的侵袭等都作为不内不外因处理。

“湿”分内因与外因,有外湿和内湿。居住在比较潮湿、阴暗的环境里,容易生关节病、身体不好,就有外湿的作用。或者夏天暑月,冒雨涉水出大汗后,一下子得了暑湿感冒之类,导致了湿邪。

内湿就更多了。依照现代医学语言讲,内湿是一种代谢,这种代谢出现问题后产生一系列中医讲的心肝脾肺肾的问题。打个比方,相当于体内每天生成很多代谢废物,如果当天全部排泄掉,身体健康;如果排泄不完,日积月累,身体就承受不了了。很多人说自己容易困倦,下肢沉重,吃东西不香,嘴巴里有淡淡的腻味等等,就是湿气重的一种表现,正气不足使得代谢废物没办法排泄掉。

什么是温病?

吴门医派,正是基于中医的不同认识建立起来的,以治疗温热病为主,但并不局限在温热病治疗的医学流派。用现代人的话说,温热病就是一种外感热病,因外来因素导致体内产生的一种发热性疾病。比如感冒,不管是热性感冒、寒性感冒,还是夏天暑湿天的感冒。

为了把温热病当做一个重大疾病做研究,又界定了一个属性,它是有传染性的。普通感冒因传感染不足为奇,人们不会多在意。而流行性感冒,就被界定是一种传染病,在某个范围里面广泛传播的典型温热病。

中医把发热性的疾病都放在温病里面,包括不明原因的发热,因而包括 Sars、禽流感、新冠肺炎,要按古人分科,一律作为温病来处理。当然,现代有了病原学,新冠肺炎出来没多久就搞清楚了致病因素,是不会把它归到温热病的。

发热性的疾病是因感染才会发热,而自打抗生素问世以来,好多感染性疾病使用抗生素就可以治愈。温病在中医方面的的研究和治疗就受到了局限。

也不只是温病。以前临终病危给病人用独参汤,就是人参煮水或者加点附子,中医讲回阳救逆,包括戏曲里的灵芝草,煮煮能喝。经现代研究,这些汤药里面确实有强心成分。但后来有了肾上腺素、强心针,见效快,疗效明确,况且,打针还省事。一些古老的方法逐渐失去了用武之地。没有方法可用时,试一试,有人芳香开窍,但并不是对所有人都有用。

中医有拿手

疾病总在变化,人们对疾病也是不断的认识过程,过程中会有方法上的缺失,这时就要尝试古代的、现代的各种办法,现在叫试错,错了再改。不单是急性病,还有很多慢性病,现代医学还没有找到治疗办法。但中医药对慢性病、功能性疾病、疼痛等优势病种是有特色诊疗策略的。

吴门医派还有“久病入络”“久痛入络”观点:意思是病久了,慢慢影响到了脉络细络,把邪气留在体内,赶不走,也造成不了多大的攻击力,疾病就在人体内与人纠缠,没有彻底的治疗解决办法。比如很多老年人,常说浑身痛,没力气,相当于慢性疲劳综合征,处于亚健康状态,主要症状是体力不够,怕冷,容易出汗,睡不好觉等等。涉及很多人体系统,讲不清是什么病,检查的现代医学指标也都正常。这种慢性病,中医以络病理论来治疗,经络不通就痛,通畅了就不痛,通过通经络的方法来调养。

在西医药传入以前,中国人世世代代靠中医药治病,这种文化传统和历史传承,就好像烙在了基因里,中国的老大爷老大妈都能理解和接受。雖然只是表层面上的理解,但归根结底还在于中医确实能解决或者说缓解这些问题。

江南用药轻灵

中医认为,疾病是人体内环境的一种失衡带来的结果。比如病人嘴巴干,睡不好觉,脾气还大,现代医学指标检查下来也没问题,中医的解释是体内的阴阳平衡不够了,阴少,阳相对多了,热相,嘴巴发干发苦,水少火多。中医讲心主神明,神明不清爽,脾气就有点偏激,内火大,诸如此类。

人处在最佳状态时,功能发挥最好,此时阴阳平衡;不在最佳状态时,功能发挥就差一些,阴阳失去平衡或者暂时失掉,可能过段时间会回来,但在体内留下了记忆,诸如生活习惯之类,慢慢就导致个人体质产生偏差,最后身体结构出现功能变化或者结构变化,疾病就发生了。

中医治疗疾病的落脚点,就是利用对立面把阴阳不平衡纠正过来。阳多了,而且是真多了,去掉点;显得多而不是真多,把阴调上去。中医治疗就是一个调整平衡的过程。

江南一带的人,处在同一种环境当中,体质都差不多,因而中医共同的用药特点是相对轻灵。到了北方,寒冷和干燥让那里的人皮肤致密性较强,用药要用药性相对强一点的。

这跟药食同源一个道理,作药的作用偏颇性较强,作食物的较平和一些。像给感冒开方,南方麻黄、桂枝用3至5克,北方可能要10至15克。桂枝是剪下来的树枝嫩芽,作用比桂皮要弱得多。而桂皮是树干剥下来的皮,因为老,作用较强,但作为中药,南方用得较少。这都是南方跟北方根据人的体质不一样带来的用药差异。

了不起的吴门医家

从元末明初,吴门医派发端。数百年来涌现出一个庞大的医学名家群体,形成具有特色的地方医学流派。吴门医派众多医家的学术成就及思想,包含了以葛可久、缪希雍等为代表的吴门杂病流派,以张璐、柯琴等为代表的吴门伤寒学派,以叶天士、吴又可等为代表的吴门温病学派,以薛己、王维德等为代表的吴门外科学派,当然温病学说是吴门医派对中医学的突出贡献。

苏州读书人多,因而儒医也多。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读书人有知识,就可以看医书行医,若再有独到的认识理解,实践加潜心研究,就能成为一代名医。

典型如徐灵胎,清朝时赫赫有名的医家。出身水利世家,很有批判精神,特立独行。近40岁父亲兄弟相继病亡后,他开始发奋学医。当时流行以党参、人参温补,《医贯》就讲了温补的金科玉律。徐灵胎写了书评《医贯砭》,指出人是不同的人,怎么能用一种方法通治天下病。

薛生白则因母亲生病,硬是自己读通了医书给母亲看病。那个时候叶天士写了《温热论》,认为“温”跟“热”之间有关联。薛生白认为江南水网地带,除了温热以外,还有“湿”,把“湿”跟“热”结合在一起,是他创建的治疗思路。

这些医家有思想,更可贵在创新:既尊重前人的智慧经验,又不拘泥于此,在此基础上顺应时势,根据疾病的变化,不断用辩证思维看问题。正因为有了大量儒医参与,促使了吴门医派的大发展。欧阳八四说:“可以说,明清以后,中国的医学中心南移,中医发展的半部历史在江南,江南医学的发展重心在吴地。”吴门医派在中医发展历史当中不可或缺,独树一帜。

吴门医派的新传承发展

2013年底,苏州市吴门医派研究院在原苏州市中医药研究所的基础上成立,主要围绕“吴门医派”在理论、专病、专药、文化上的特色优势,开展多学科、多层次的科学和文化研究,建设集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及开发研究为一体,产、学、研相结合,医、药相结合的国内一流的中医药研究创新平台,逐步形成“有理論、有人才、有专病、有专药、有成果”的新“吴门医派”中医药理论和文化体系,推陈出新。

研究院成立后,为了繁荣吴门医派学术研究,根据叶天士提出的“久病入络”“久痛入络”等千古名论,将“络病理论的基础与临床研究”作为吴门医派今后中长期的研究方向之一。目的在于探究络病理论在临床各科实践中的具体应用,彰显吴门医派络病理论对临床的指导意义,丰富络病理论临床运用的内涵。另外,湿邪在苏州地区疾病的发生中有着重大意义,为了探究湿邪对疾病的影响,研究院提出了“湿邪致病学说”的研究课题。

“传承和发展,传承是基础、是根,发展是愿景、是努力方向,没有传承就没有发展。医学传承创新的基础,首先落实在对经典的掌握把控上。”欧阳八四指出,对于今天的中医传承人来说,与从事的专业相对应,看看经典的医家著书仍是大有裨益的。

苏州市中医医院古籍库库藏1万多本医学古籍。研究院正着手对吴门医派过去使用较好的、有生命力的理论、著作、方药进行归类整理。“医学的东西只有被人使用,才能体现出其时代价值。”欧阳八四说,开展文化研究的最终的目的,也是为了让更多人知晓吴门医派,继承发扬吴门医派的众多经典,为大众提供更加优质的健康服务。

猜你喜欢

吴门医学疾病
基于CNN卷积神经网络和BP神经网络的冬小麦县级产量预测
2021年家庭医学(下)总目录(1~11期)
吴门画院师生书画作品联展开幕
预防新型冠状病毒, 你必须知道的事
久坐可致多种疾病
2019中国整合医学大会光影
小心这些美丽陷阱!
学诗3
明中期狭长画幅绘画构图探究
遇到疾病,如何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