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TPACK能力背景下的高中生信息技术核心素养培养策略
2022-07-05李显如孙崴
李显如 孙崴
摘 要 在“互联网+教育”时代大背景下,基础教育阶
段的信息技术教师已具备基本的TPACK能力,如何借助这种能力助力学生信息技术核心素养的形成,是基础教育研究的趋势之一。简要概述TPACK框架,阐明影响中学生信息技术核心素养形成的因素,紧密结合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内容,从教学实践经验角度出发,提出教师在高中阶段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深度应用TPACK各层级能力,助力学生核心素养形成的策略。
关键词 互联网+教育;TPACK;高中生;信息技术;核心素养;培养策略;计算思维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22)06-0027-03
Training Strategies of High School Students Core Literacy
under Background of Teachers TPACK Ability//LI Xianru, SUN Wei
Abstrac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Internet + education”, th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eachers in basic education stage have basic TPACK ability. How to help students form the core literacy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by using this kind of ability is one of the trends of basic education research. In this paper, through a brief overview of TPACK framework and the ela-boration of the factors that affect the formation of middle school students it core literacy, combined with the content of high school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urriculu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eaching practice experience,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at in the high school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urricu-lum teaching, teachers should deeply apply TPACK at all levels to help students form their core literacy.
Key words Internet + education; TPACK; senior high school student;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re literacy; training stra-tegy; computational thinking
0 前言
2008年,我国学者李美凤和李艺首次把TPCK这一概念引进国内,随着《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和《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等文件的发布,我国教育界掀起对TPACK框架的研究高潮。迄今为止,我国学者关于TPACK的研究主体主要集中于高校和在职教师,研究主要倾向于中小学在职教师的TPACK能力,研究内容主要倾向于对TPACK理论和框架的阐述,缺乏结合国内教师现状和具体课程的本土化研究。
1 TPACK的内涵
学科内容知识(CK)、教学法知识(PK)和技术知识(TK)三部分构成TPACK框架的基础。整合技术的学科内容知识(TCK)是指技术知识和学科内容知识之间的相互关系。学科教学知识(PCK)可以理解为教师“如何对知识内容进行整合,以适合不同学习者的兴趣与能力,并在教学中有效呈现知识”的能力。整合技术的教学法知识(TPK),是教师利用技术支持或限制教学实践的相关知识。综合整合TCK、PCK和TPK,得到TPACK,即有关技术、教学法和学科内容三者之间复杂关系的知识,这种知识有助于教师形成适合特定情境的有效教学方法与策略。
2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核心素养
基础教育课程标准修订组明确:信息技术课程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信息社会责任四部分。其中,信息意识指学生对信息的敏感度和对信息价值的判断能力;计算思维是学生在系统的学科学习过程中合理、恰当、熟练地使用计算机科学领域的思维方式、策略方法和技术手段将抽象的复杂问题具象化、模型化、系统化以及自动化的能力;数字化学习与创新是学习者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合理利用各种教育教学环境和软硬件教学设施,自主提高学习绩效并不断创设优化数字化学习环境,为高阶学习创设更优的数字化学习环境;信息社会责任是学生对信息的安全意识,遵守信息法律法规及具有良好的信息道德与伦理。
3 高中信息技术课堂中影响学生信息技术核心素养的因素
通过对以往相关文献的阅读分析,笔者发现影响高中生信息技术核心素養形成的主要有学生个人、教师教学以及教学互动环境等方面的因素。
3.1 学生个体因素
通过对国内外关于影响学生核心素养形成的各种文献著作的解读,可以主要概括出以下几种观点。D5984066-FFA5-4A14-B7F0-E0A4D02D975D
1)在爱萨特(Aesaert)等人的观点中,学生的信息技术学习经历、对基础信息技术的使用情况以及对使用信息技术的态度极大影响了他们信息素养的形成。
2)在以基姆(Kim)的观点为代表的文献中则提出:计算机在学习和非学习方面的使用时间以及学生在课堂上使用信息技术的满意度对他们的信息素养有一定影响。
3)谢勒(Scherer)等人认为:学生的信息技术自我效能、兴趣和享受、性别以及自我教育期望,都会对他们信息素养的形成产生影响。
综合来看,影响高中生信息技术核心素养形成的学生个体因素主要有个体的信息技术教育经历、个体对信息技术的态度、日常生活对信息技术的需求度、学生的兴趣度[1]。
3.2 教学因素
在高中信息技术课堂中,教师的TPACK能力可以为学生提供知识架构和理论指导,主要体现在教学设计和课堂实践两个方面。刘载新认为:当前的信息技术课程中教师教学模式固化单一、重技术轻素养、教学设计不够科学合理等问题仍然存在。董帝行提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自我创新和对新颖有趣的教学资源与学习工具的使用,都有利于学生信息技术能力的提高,进而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牛蕾认为:教师进行合理异质分组,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学习能力,提升知识储备和表达能力,达到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目标。结合诸位学者的相关研究,可以发现:影响高中生信息技术核心素养形成的教学因素主要体现在教师进行教学设计和指导课堂实践。
3.3 互动环境因素
我国在2018年发布的《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中明确指出:要充分认识提升信息素养对于落实立德树人目标、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作用。这就要求学校有先进的数字化学习空间和便利的交互学习工具,以此来支撑学生的信息化学习;教师在正确技术观的指导下创设有利于学生感知、获取、应用信息技术的课堂环境并与学生有效互动。因此,在“互联网+教育”大平台的支撑下,教师对信息技术的态度、已有的教学经验和对高中信息技术课标的解读,将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信息技术核心素养的形成。
4 基于TPACK对中学生信息技术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
以教科版《信息技术基础》(高一)教材为例,其编写主要围绕“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总目标是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这一总体目标展开。
4.1 高中生信息意识的培养策略
4.1.1 利用教师TK提升学生对信息的获取 该教材第二章主要围绕信息的获取展开。考虑到高一年级学生已有相关的信息技术学习经验,笔者认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充分发挥自己对于技术的灵活应用。如在本章第二节“因特网信息的查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以任务驱动的形式,让学生主动地实践探索“如何快速获取有效信息”,并学会通过组间比较发现最优的信息获取方式。教师在此过程中进行适时的技术演示教学,实时传授学生在信息获取中需要的各种技术知识。
4.1.2 利用教师PK渗透学生对信息的敏感度 新课标背景下,学生不仅要有获取信息的能力,还应当对所获得的信息价值有基本判断能力和及时更新自我认知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和课堂实践时用到多种教学知识,充分考虑当前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和认知规律,编排学生容易接受和习得的知识内容。由于高一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思维导图、数据表格和树形图等让学生自主进行所需信息的筛选,锻炼他们的高阶思维能力。
4.2 高中生计算思维的培养
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有助于帮助他们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让他们在不断的学习实践中提高信息技术能力,促进他们形成系统的学习观等。笔者总结出以下两点来促进高中生计算思维的形成。
4.2.1 教师选择CK零边界 当前的课堂教学以课标规定的教材内容为主,教学内容单一固化。教师在进行实际教学时可以进行跨学科的联通学习,实现学科知识(CK)的丰富与拓展。学习“数据管理”的内容,可以采取实践观察的方式加强学生体验感,可以带领学生了解学校的成绩管理后台数据结构,让数据在学生眼中不再是枯燥的计算机代码,而是一种可以操作的思维应用,激发学生对大数据的兴趣,再辅以简单的编程作业,加深学生对该部分的记忆。
4.2.2 多维度整合预设TK与PK 灵动的教学设计需要教师对技术知识(TK)和教学知识(PK)进行多维度预设实践,便于学生将教学过程自主分解成不同维度和阶段,获取知识主体,满足学生持续学习的需求。如图形图像处理教学模块,教师可以以“爱国”海报为主题安排任务,引导学生预设实践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各种问题,并予以学生相关技术选择和指导,提倡学生自主探索形成制作方案,最终分工合作完成任务。
4.3 高中生数字化学习与创新素养的培养
4.3.1 利用教师TPK和TCK创设数字化学习环境 学习环境的创设需要教师进行课前TPK和TCK。课前TPK是教师在上课之前思考教学中是否使用投影仪、PPT课件等,课前TCK是教师思考如何有效使用PPT呈现教学内容。通过课前TPK和TCK的任务创设与教学情境预设,教师为学生提供有利于数字化学习的思路和指导,让学生从教学开始便已身处数字化学习环境中,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具体实践,让学生在项目实践过程中体会自主、协作学习,积极主动地创造个性化作品。
4.3.2 利用教师PCK引导学生个性化学习 课堂教学实践是教师进行PCK的阶段,即将教学和内容整合,把课程内容讲出来的过程。为了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索的个性化学习。尽管互联网可以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學习资源,但这些资源并非完全可用,需要学生利用教师的引导和信息之间的相互关联进行需求选取和深度探索。学生在搜索整合信息的过程中更要进行综合判断,并对有效信息进行归纳总结,最终形成自身的观点,探索创新学习的思维模式[2]。D5984066-FFA5-4A14-B7F0-E0A4D02D975D
4.4 对高中生信息社会责任素养的培养
4.4.1 正确的TK观 教师正确的技术观,不仅包括能够在课堂教学中合理选取适用的技术手段,还包括可以通过技术的使用让学生意识到学习信息技术的重要性。比如学习防火墙的应用,教师不能简单局限于课堂任务的完成和学生是否全部掌握该项技能,还应当向学生传达保护信息安全和合理使用技术的意识。
4.4.2 让CK贴近生活 知识源于生活,教材内容边界有限,只能让学生学习到文字内容。为了让学生切实感受到信息社会中社会责任的重要性,可以引入各种生活中的案例,让学生了解网络发展现状,比如典型的跟风问题、知识产权问题和道德伦理问题等。
4.4.3 合理选择PK 高中生的身心发展水平介于未成年人与成年人之间,他们有独立的思想和主体意识,并且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但是抵制诱惑能力和自控能力相对较差,在学习压力和校园生活压力较大的情况下很容易产生逆反心理。因此,教师要采取合理的教学法,在充分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与学生之间建立起和谐友好的课堂互动环境,让学生对信息社会的责任不是反感态度,而是主人翁的意识。
5 总结
综上所述,在信息技术课堂中,教师的TPACK能力对学生信息技术核心素养的形成至关重要,它们涉及教师教育教学的方方面面,因此也不可避免地影响了学生学习的各个环节。“互联网+教育”大背景下的學习更应该关注师生多方面能力的养成。教师不能只有高超的教育教学能力,更应当不断探索,深入思考如何在提升自身专业水平的同时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教师应用TPACK能力,应当充分考虑实际课堂操作中的便利性、可行性和人文性,适时调配,结合使用技术知识、学科知识和教学知识,实现师生的双向发展,让信息技术课堂成为技术与素养并重的学习场所,培养当下信息社会所需的具有信息技术核心素养的高阶思维人才,助力教育信息化的实现。■
参考文献
[1] 周莹,莫宗赵.我国TPACK研究的回顾、反思与展望[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9,37(8):59-64.
[2] 何克抗.TPACK的理论基础及对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意义与影响[J].中小学教材教学,2017(10):4-9.
作者:李显如,佳木斯大学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为教育技术;孙崴,通信作者,佳木斯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数字化学习与网络教育、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154000)。D5984066-FFA5-4A14-B7F0-E0A4D02D975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