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绘画解读与历史教学的有机融合

2022-07-04靳雪

成功密码 2022年3期
关键词:马拉绘画历史

靳雪

现行的高中历史教材越来越重视图文配合,人教版教材三册必修课本中每一本都有200幅左右的配图,平均每课配图达七、八幅之多。这种编排符合学生的学习特征。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类感知所得信息总和的85%以上来自视听感官,而视觉比听觉的感知能力更加突出。

这些配图主要分为几大类别:地图、图表、摄影图片、漫画、壁画、个人创作的绘画作品等类型。其中入选课本的绘画作品基本是名家的优秀代表作品,而优秀的艺术作品总是凝结着艺术家独特的审美情感,带有艺术家个人的主观色彩,有强烈的创造性与创新性,因而这部分作品散发的魅力显得尤为突出。这些作品主要集中于历史必修三,现以此为例谈一谈其在历史课堂中独特的教学价值。

绘画作品三项主要教学功能及其实现途径:

一、绘画作品具有强大的历史认识功能

认识是指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赏析绘画作品可以使学生通过直观的感受增强解读历史的能力。这一认识功能主要体现在掌握相关历史知识、启发思维、认识历史发展规律三方面。绘画的认识作用在历史画中表现最为突出,“历史画是指以历史事件为题材的绘画”。必修三以历史题材创作的绘画作品有《马拉之死》《苏格拉底之死》《雅典学园》《自由引导人民》《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格尔尼卡》《旋转木马》等。

(一)通过解读绘画引导学生掌握相关历史知识

任何美术作品都不是孤立的,都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下创造出来的。以法国画家雅克·路易·大卫创作的《马拉之死》为例。

1793年7月的一天,法国大革命激进的雅各宾派代表人物马拉在家中被刺杀,画家大卫第一时间赶到案发现场,亲眼看见了马拉被刺杀之后的情景,大卫决定用画笔记录这一历史时刻。在法国大革命中,从君主立宪派到雅各宾派再到吉伦特派,革命的过程诡谲万变。如果我们对艺术家所处时代和社会环境不了解也就无法真正理解这些作品。解读《马拉之死》必须熟悉法国大革命的来龙去脉。课前教师可以让学生归纳法国大革命基本脉络,了解大革命曲折反复的艰难历程,从而真正理解马拉被刺是法国大革命过程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以充满张力的绘画作品作为切入口进而沉入宏大的历史情境中去掌握历史知识,这种学习要比仅靠单纯的文字记忆更加深刻。

(二)通过解读绘画引导学生多角度认识历史,培养批判性思维

“历史画的意义,与其说在于对史实的忠实纪录,不如说在于对事件的重大历史意义和宏伟场面情节的追求。”在创作这幅作品时,大卫为了达到某种真实性从马拉的浴室里拿走了几样物品带回画室当作参考,但历史画绝不是对历史纯粹的刻录。绘画在记录历史的同时也鲜明地表达了创作者的立场态度,注入了作者的情感体验。怀着对革命者的同情和对马拉被刺的悲愤,大卫通过细致的观察以饱含情感的笔触、深沉肃穆的风格画出了一位为革命心力交瘁奉献出生命的革命家的形象。

为了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深入挖掘历史的真相,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且让学生意识到历史是生动复杂的客观存在,教师可以展示另外一位画家保罗的作品《刺杀马拉后的科黛》,让学生去感受刺杀者科黛的凛然淡定,领会保罗对科黛憎恶马拉使用革命手段过激的立场持同情的态度。这两幅画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同一历史事件,表现了作者对重大历史事件的主观认知和对时代的复杂感受,将宏大的历史定格在某一瞬间。这样的对比赏析使学生有了深刻的情感体验和多维的思考能力,從而引导学生意识到单纯的对错定论并不是学习历史的好方法,对历史的认知也不再停留在数字和事件上。

(三)通过解读绘画促使学生自觉思考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之间的关系,理解历史规律

马拉被刺杀的这一历史事件使得名作《马拉之死》诞生,而问世后的画作也对法国大革命产生了催化作用,“《马拉之死》的复印本在被占领的法国各省散发流通。狂热的父母把自己的孩子改名为马拉;甚至一些小镇都改名为马拉,以纪念这位陨落的神圣的人民之友。”与其说人们受到马拉被刺杀的刺激,不如说是受到了美术作品《马拉之死》的震撼,民众的情绪在这幅画的渲染之下被激怒点燃,一时之间法国的局势更加紧张。而画家本人也成为负责政治安全和审查犯罪嫌疑人的机构国家安全委员会的成员之一。美术作品不再是历史的旁观者而成了历史的参与者。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这一原理也是三本必修书之间的内在联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文学艺术之间的关联往往是通过一个个具体的事件体现出来的。美术作品不仅是社会历史的一种产物,也是社会历史的一种发展动因,两者之间有着复杂的互动关系。教师只有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挖掘这些丰富的内涵才能让学生自觉地将其所学综合起来变成一个有机整体,有助于弥补教材类别史编排所带来的“割裂感”。

二、绘画作品具有深刻的教育功能

艺术作品是作者价值判断和伦理态度的表现,“优秀的艺术作品往往会让欣赏者做出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的判断,这些判断与欣赏者已有的认识加以比较、认同、批判,从而开阔欣赏者的思想境界,提高道德修养及品质。” 通过鉴赏优秀的美术作品可以引导学生分辨对错,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

以西班牙画家毕加索1937年创作的《格尔尼卡》为例。“对于现代艺术而言,没有比在肮脏的世界中恢复人性这种使命更崇高的了。” 1937年毕加索以格尔尼卡被轰炸为题材,用画笔曝光了法西斯的罪行。

《格尔尼卡》画作中的牛是残暴的象征,显得冷酷、漠然,在残酷的大屠杀面前毫无情绪上的波动,让观看者不寒而栗。最左侧的是母亲抱着孩子,这位绝望的母亲抱孩子的姿态,与米开朗琪罗的雕塑《哀悼基督》极为相似,女人张开嘴巴露出尖状的舌头,让人不由地对那种锋利的痛楚、深切的绝望感同身受。右上角燃烧的人物手臂张开、双膝跪地,他被困在了火海之中,从边上小窗户透进的光亮照在他的脸庞上,这意味着窗外也同样是地狱般的景象。画作下方倒地的士兵头和手臂已经被切了下来,切面的平整毫无掩饰地展示了法西斯毫无人性的凌厉手法,另一只手上的断剑象征战斗失败了,与此同时还有一朵小花,暗示着无比微弱却真实存在的希望。天花板上的灯泡看上去像是一只眼睛,这只眼睛将所有的罪恶尽收眼底,法西斯所引起的暴行被全部记录在案。手持一根蜡烛的女人从敞开的门飞进来,象征着光明的到来。烛光与眼睛挨在一起,代表着希望的力量在不断聚集,胜利女神终将到来,光明重回大地,这给身处痛苦与绝望的人们带来了些许希望。

该画采用了剪贴的艺术语言,超时空的形象组合,所有人物被几何化、碎片化。公牛象征残暴,受伤嘶叫的马象征受难国,闪亮的灯光象征光明和希望,黑白的画面和深邃的背景,像是留在人们记忆深处的哀叹。这幅作品不仅表达悲伤,也预感到了此后更糟糕的未来,绘画成了控诉的方式。画家虽然没有直接描绘战争的场景,但通过这幅绘画的解读却能够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战争的残酷,从而激起学生对和平的理解和热爱,从作品中感受艺术家博大的人文情怀。

三、绘画作品具有无可替代的审美功能

蔡元培说:“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历史画的功能侧重于教育和认识功能,而风景景物山水花鸟等画作更突出的则是它的审美价值。西方绘画偏向写实主义,强调再现;中国画讲究书画同源,一些绘画技法来自书法,重在写意,随着时代发展文人画出现后,这一特点更为突出。中国的美术创作诗、书、画融为一体,偏重于表达情感、意境与意象和谐统一,使其成为艺术的重要审美范畴,而西方绘画更关注创作对象的真实具化。

以中国古代文人画的代表元代王冕的《墨梅图》为例。王冕自题“吾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的《墨梅图》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墨梅图》画的是倒挂梅,枝条茂密、长疏短密、挺劲有力,枝头缀满姿态各异的梅花,或含苞、或绽蕊、或欲谢、或残瓣犹如点点星光缀满在虬枝之上。梅花的分布错落有致,繁密处花蕊重重,疏落处简洁洒脱。仙逸的花朵与遒劲的干枝相得益彰,让观者仿佛感受到阵阵暗香拂来。清代朱方蔼曾说:“宋人画梅,大都疏枝浅蕊。至元煮石山农(王冕)始易以繁花,千丛万簇,倍觉风神绰约,珠胎隐现,为此花别开生面。”王冕一改宋人画梅疏枝花浅的特点,别开生面地呈现一派密枝重蕊的气派。清韵雅致中体现出阳刚之气,给人一种自由洒脱、纵恣舒畅、狂放通透之感,这种审美享受给观者带来强烈的情感冲击。

中国的文人画向来不会殚精竭虑以求形似,而是常常不为物役,借笔抒情。从《墨梅图》中我们可以体会到中国画的魅力,感受到画家对事物之美细微敏锐的观察力和细腻的表现手法。“元画则重笔重墨,笔墨已不仅仅为塑造形象,本身已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王冕用寥寥数笔勾勒出迎寒绽放繁花密蕊的梅花,一反宋人稀疏冷逸的特点,显示出独特的创作风格。作者以梅自居寓孤芳自赏之意,这种简率尚意,空灵含蓄的表现形式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趣味,体现了文人画独特的审美成就,给人以诗意美的感受,获得审美情感上的极大满足。

又如印象画派代表人物法国画家莫奈的《日出·印象》。法国印象派画家克劳德·莫奈于1872年在家乡勒阿弗尔港口创作了这幅油画。这幅画于1874年4月15日第一屆“独立派”画展中展出,《喧噪》杂志记者勒鲁瓦以这幅画题写一篇评论文章声称“这画是对美与真实的否定,只能给人一种印象,”“印象派”由此而得名。这幅画当时被认为是对美的否定而在今天已经无可否认地重新定义了绘画反映的自然之“美”。

莫奈热爱的是自然,在他看来人和自然和谐统一,自然的一切与人的存在是个有机整体。他的作品处处体现了对自然的关注,对美的独特理解。《日出·印象》描绘了勒阿弗尔港一个多雾的早晨,莫奈用丰富多彩的色调描绘了清晨的港口,晨曦初现,一切都刚刚醒来的样子,整个港口在初醒中透着淡淡慵懒。海天之际有一轮生机勃勃的红日冉冉升起,它的四周是淡蓝、橙黄、浅红组成的波光与云雾,薄雾隐隐,附近海面的三只小船只看到模糊轮廓,远处的桅杆、船舶、房屋、港口等隐约闪现,而海水、天空已然浑然一体,多种色彩的运用赋予了海面闪耀的光辉。莫奈的这种绘画形式终究在不久之后被世人接受,后世画家紧随其后从而形成了新的绘画潮流,艺术踏上了现代的旅程。人们对美的理解和体验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为了能够更好地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在教学中教师不应只拘泥于课本插图的几幅图片,应当有意识地搜集相关美术作品展示给学生欣赏。例如中国文人画郑燮、徐渭、齐白石、徐悲鸿等人的作品,以及西方印象画派莫奈的睡莲系列、凡·高的向日葵系列等,通过大量的赏析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也能够让学生从中体会东西方文化不同的审美取向。

艺术理论家阿恩海姆说:“在任何情况下,直观直觉与理智分析相互补充,才会使人的心灵和认识达到完满。”美术作品作为某个定格的画面虽然无法像文字一样系统地表达历史,但绘画比文字更直观、更细腻敏锐、更能打动人心。它从细节入手、从不同角度去反映历史, 从而为探讨历史的有心人提供了一种相对细致而生动的解读。对绘画作品的正确解读恰当运用,必将让历史教学产生新的丰满。

猜你喜欢

马拉绘画历史
谜地(小说)
行星偏爱未知的引力(诗歌)
马拉利的账单
康尼马拉国际马拉松·爱尔兰
新历史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4月
欢乐绘画秀
欢乐绘画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