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珊瑚妈妈”黄晖
2022-07-04
从科研人员到“珊瑚妈妈”
两个小时的直播,67.4万网友观看,这是一场关于海洋生态保护和珊瑚生存危机主题的深刻讨论。
作为“海洋生命发动机”,珊瑚承载着维持海底生物多样性的重要职能。但在过去的30年里,高达50%的珊瑚已经消失。从事珊瑚研究和救助工作20多年,黄晖说要想拯救珊瑚,就要让更多的人看见珊瑚的生存现状,要让大家重视起来。
在珊瑚研究和拯救工作领域,黄晖被人们亲切地称为“珊瑚妈妈”。
黄晖笑着说:“‘珊瑚妈妈是大家对我的爱称,我最重要的身份还是一名从事珊瑚研究的科研人员,这是我永远的‘身份证。”黄晖的团队还是全员“潜水员”的高级“凡尔赛”学者团队。“我自己也是一个老潜水员了。”她说。
摸清我国南海珊瑚“家底”
珊瑚礁被誉为“海底热带雨林”或“海洋生命发动机”,其覆盖面积不到海底千分之二,却为近30%的海洋物种提供生活环境,是地球上最多样化的生态系统之一。不仅如此,珊瑚礁还蕴藏着丰富的石油、天然气以及珍稀的药用资源。
因受到环境污染、人为活动等影响,我国的珊瑚礁现况堪忧。开展珊瑚礁研究的第一道关卡是要摸清我国珊瑚礁的生态状况、退化程度等基本情况。“之前,我国没有开展过类似的系统调查,可以说是空白的。”于是,黄晖申请了近海海洋环境调查课题。
“4个月的时间,我们调查了福建—广东—广西—海南岛沿岸的珊瑚礁情况。”这是黄晖独立带队的第一项课题,她和科研团队成员用大量真实数据打通了第一关,也为后续深入开展珊瑚生物生态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调查的结果并不乐观。“严重退化。”黄晖说,一方面,造礁生物减少,海水酸化,碳酸钙溶解;另一方面,造礁珊瑚死亡后,珊瑚礁出现了结构塌陷,一些珊瑚礁被海浪卷入深海。更重要的是人類活动带来的重大破坏,比如海岸工程致使大量泥沙、沉积物注入海洋,还有海岸城市的排污,渔民的滥捕等。
黄晖说,珊瑚礁在海洋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如同森林之于陆地,一个岛礁没有珊瑚礁,就像一个山头没有树林,岛礁容易受到侵蚀和大的风暴潮、台风的影响。因此,对于很多海洋生物而言,珊瑚礁相当于“家”。珊瑚礁一旦被破坏,鱼类就失去了家园,这会造成种群数量减少甚至灭绝。
她把珊瑚视作自己的孩子
黄晖的三亚实验室里,100多种美丽的造礁石珊瑚“宝宝”成长在实验缸中,有的像花朵,有的像鹿角,有的像灵芝……构成了一片五彩斑斓的世界。
“这是一个围绕着珊瑚礁生长的生命,绽放的姿态犹如盛开的花朵。”黄晖把珊瑚视作自己的孩子,从选种、制订培育方案、开始培育、暂养到移植,每一步都小心翼翼,每个生命周期都了如指掌。她培育了几十种珊瑚苗,不同的海洋环境、珊瑚习性,都有不同的培育方案。“拇指头大的苗放下去,一年能长到两个拳头那么大,我们要定期下海收集数据,观察分析珊瑚的生长情况。”说起小小的“珊瑚宝宝”,黄晖眼中充满爱意。
这是一份亮眼的成绩单:黄晖及其团队已拥有被授权的发明专利20多项,掌握了我国海域20多种常见造礁石珊瑚的有性繁殖过程,在国内首次实现了人工幼体培育;攻克了大规模原位种质培育珊瑚的难题,实现了生态修复苗种的规模化和成效化;在珠海、三亚等地建立数百亩修复示范区,面积居国际之首,局部海域已逐渐恢复五彩斑斓的海底世界和生态环境。
“我们守护的目标不只是珊瑚,珊瑚就像是海底的‘花,有了这朵健康的‘花,才能引来各种鱼、虫、贝类等,才能为近30%的海洋物种提供生活环境,这才是理想的王国。”黄晖描绘着她的蓝图。
海底“种”珊瑚很危险
黄晖团队的调查显示,珊瑚覆盖率已由20世纪80年代调查统计的50%~60%骤减到20%~30%,如果环境继续恶化,珊瑚就会加速死亡。
“种植珊瑚、恢复珊瑚礁生态系统迫在眉睫。”黄晖及其团队提出了人工修复受损珊瑚礁的宏大构想,并不断摸索适合不同类型珊瑚礁恢复的技术方法,真正担起“南海守护人”的重任。
纸上设计方案、室内模拟实验、野外观测试验……一次次试验失败,一次次推倒重来,黄晖及其团队没有想过放弃。在黄晖看来,过去的20余年值得她永远怀念,那是充满理想与激情的年代。
修复珊瑚听上去是一份美丽的工作,但海域气象复杂、多变,高强度的外业调查也常常风险重重。这些年,黄晖带领着一大批年轻的博士、硕士们,在恶劣的环境中进行珊瑚修复工作,海上是黑油布包裹的高温棚屋、高强度的阳光照射、不足果腹的饼干和水;海下是身体与水底高压的抗争,作业一般是在水下10多米的深度,由于氧气不足,他们在海底做精细的体力活时,随时都面临着生命危险。
团队的伙伴们互相鼓励,到点照样起来干活,下潜到海底巡查珊瑚的生长情况,把断枝的珊瑚带回修复,或是把修复好、生长好的珊瑚放回海底。
“我喜欢和大自然打交道。”黄晖说。这位“海底植树人”把蓝色文明播进了万众心田。她种下的这片“海底森林”将茁壮成长,珊瑚绽放、鱼翔瀚海、万物竞自由,一切都是海洋本来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