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语文课堂发掘学生的“语言思维力”

2022-07-04李娟

语文世界(初中版) 2022年10期
关键词:思维力文本情感

李娟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多数情况下,教师关注的往往是学生的课堂表现力,而对于学生自己的理解、想法,缺乏足够重视,可以说语言思维教育处于被忽视的状况。要一改现状,挖掘学生的语言思维力,就要融入到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培养学生独到的语文见解。鉴于此,本文从语言思维视角,阐述如何来发展学生的语言形象与抽象思维能力。

一、列入课堂重点,拓深学生语言思维力

长期以来,教师对学生的语言思维关注不足,导致学生思维独立性不强。学习语文,除了认识语言文字、言语表达等内容外,还要发掘学生的语言思维力。在语文课堂上,思维教育要给予重视,无论是形象思维还是抽象思维,都要列入课堂重点。在文学作品阅读、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关注学生审美意象的启发,丰富学生阅读体验。如在学习《归园田居》时,除了对诗人、诗歌内容的学习外,还要从中培养学生的想象思维。该诗表达了陶渊明淡泊名利的人格,追求洁身自好的田园情怀。同样,在诗歌阅读中,还要讲解诗词所表达的独特意象,让学生了解、学习诗歌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回顾和对比陶渊明的其他作品,如《饮酒》《桃花源记》等,从这些作品中,让学生提炼其中的人文意象。对于《桃花源记》,向我们展示了怎样的世外桃源?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政治理想?再回到《归园田居》,对比诗人的情怀,可以从中感悟到哪些超凡的人格、品质?在诗词朗读中,除了关注字音外,还要把握朗读的节奏感。通常,四言诗遵循“二二式”节奏,五言诗遵循“二二一”或“二一二”节奏。如“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再如“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同样,深入解读诗词意象,可以从“方宅”“草屋”“榆柳”“桃李”等物象中,感知诗人的情感,借助这些田园风光,来表达诗人的归隐心境。与之对应的“尘网”“樊笼”等物象,帮助学生深刻理解诗人弃官而追求自由的想法。在沈从文的《边城》中,作者所描绘的景致是“静美”的,具有抽象性。在阅读后,设置问题:如何用一个字来概括文章?学生体会到“美”字,对于“美”,文章是如何呈現的呢?如风景美、民俗美、人性美等。由此来感悟作品语言的古朴、丰富,从而把握人物形象的描写手法,促进学生语言思维力的形成。

二、立足学生生活,提升学生语言思维力

文学创作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对语言思维力的发展,教师要以生活化教学为突破口,联系学生生活,从生活体验中来感知语言思维。将语文与生活相联系,引领学生从生活中观察,从体验中感悟语文的现实价值,提升学生的语文趣味。在学习《祝福》时,作为鲁迅的小说,语言文字的魅力是丰富的。我们在阅读文章后,展开讨论。祥林嫂是文中的一个人物,其角色衬托了封建社会吃人的本质。但如果我们假设,祥林嫂没有失去丈夫,她的人生会怎样?如果祥林嫂没有失去儿子,她的生活是否是幸福的?如果柳妈没有向她讲述各种“道理”,能否挽回结局?很显然,对于小说中的情节分析,鼓励学生联系现实生活场景。即便是在当代社会,当母亲失去儿子后,心情会怎样?生活会发生什么变化?能否继续平静生活?在生活化课堂情境创设中,让学生通过对比,来感知祥林嫂的不幸遭遇,将封建社会作为反思的源头。

通过阅读对比,联系和对照不同的社会境遇,让学生明白,祥林嫂的悲剧人生是封建社会的产物。这样来解读文本,让学生能够从生活化体验中加深对文本内涵的把握。同样,在教学《等待戈多》时,为了突出教学的生活化情境,我们引入角色扮演活动,学生结合角色演绎,从言语表达中,体会不同人物的思想情感,为深化阅读体验奠定基础。体会人物角色,把握人物的情感,丰富学生的语言思维。再如,讲解《蜀道难》时,对该诗的剖析,我们可以引入多媒体课件,让学生了解蜀道的相关背景知识,从直观化呈现上,感知蜀道之难。对《琵琶行》的讲解,也可以引入乐曲,在聆听音乐中阅读《琵琶行》,发散学生的语言思维,体会诗歌的言语之美。

三、注重情境创设,促进学生领悟文本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在语文课堂上,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了解文本情感,增进阅读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文本阅读中,教师要注重对语言情感的提炼与呈现,引导学生去感知这份情感。语文思维力的培养,离不开对文本的阅读。教师要创设阅读情境,引领学生从阅读中把握作者、文本中的情感,体会语言思维。在李清照《声声慢》中,该词的创作背景,李清照晚年所作,其内心多含悲秋情结。高中生生活经验缺乏,对人生的体悟不够真切。在读本词时,很难体会到作者的“忧愁”。为此,我们可以引入“朗读串联法”,先介绍李清照的人生背景,让学生把握该词“悲秋”主线;再结合诗词内容,鼓励学生从朗读中提炼“境由心生”的阅读感受。最后,联系文本语言,通过反复朗读,来触发学生对李清照晚年颠沛流离生活的感悟——“怎一个愁字了得”。

当然,教师在讲解作品时,还要关注学生言语思维的启发,灵活运用不同教法,抓住文本思维关键点。阅读文本,教师要细化任务,找准思维关键点。如在《故都的秋》《荷塘月色》等散文阅读中,对文本情感的把握,需要学生从阅读体验中,梳理文本情感脉络。教师要设置问题,以问激情,促进学生深刻领悟文本的情感。对于议论文的阅读,要把握论点、论据、论证方法的辨析,引领学生从问题讨论中,抓住文本主旨。如在学习《失街亭》时,对于该文的阅读,我们可以设置“街亭失守与马谡之过有关吗”话题,让学生从话题讨论中,领悟文章所要传达的题旨。对议论文,论证方法具有多样性。不同的论证过程,也是发展学生思辨力的重要途径。结合议论文,从不同视角来挖掘事件之间的联系,揭示矛盾的根源,发展学生辨析思维力。在学习《我有一个梦想》时,我们从“金的梦想是什么”“金为什么不先讲自己的梦想,再展开原因论述与实现方式”“对该文结构的设计有何特点”等问题入手,让学生踊跃发言,交流想法。这些不同的认知思维,激活了学生的言语表达积极性,更从课堂互动、碰撞中,抓住议论文的特色,发散了学生的思维。

核心素养背景下,语文思维力的养成,要突出学生思维的发散与训练,教师要在课堂上,加强思维引导活动的设计,以问题探究来深化学生对语文知识、语言技能、人文情感的交流。在教法上,重视学生语文思维的启发,联系学生体验,变革枯燥、单一教学模式,强调学生自主性、合作性学习。对学生的回答,要体现开放性,减少思维设限。教师要挖掘文本修辞手法,组织学生对哲理性字词进行探讨,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懂得倾听,从不同想法交流中激发学生探索欲和好奇心。坚持以生为本,创设顺应学生实际的课堂活动,拓展课内外阅读途径,增强学生自主阅读与学习力。

总之,语言思维教育是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方面,教师要积极创设教学情境,优化教法,联系学生生活体验,注重合作交流与探究,让学生的语言思维渐进生成。

猜你喜欢

思维力文本情感
再谈小学语文教学中思维力的培养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失落的情感
情感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测一测你的思维力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创新思维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