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同来源油莎豆品种的农艺性状和产量构成因素比较分析

2022-07-04李晓兰李瑞辉王韶婉于龙君郑宇慧宋媛媛许志鹏陆鸣

农业与技术 2022年12期
关键词:油莎随州宝山

李晓兰李瑞辉王韶婉于龙君郑宇慧宋媛媛许志鹏陆鸣

(1.赤峰学院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内蒙古 赤峰 024000;2.赤峰市林西县新林镇人民政府,内蒙古 赤峰 025258)

引言

油莎豆(Cyperus esculentus)是原产于非洲和地中海地区的植物,喜温且喜湿润[1]。引进我国种植已有几十年的历史,但由于难收获,阻碍了油莎豆大面积推广。近些年来,随着机械化水平的提高,油莎豆本身含油量高和耐贫瘠、病虫害少等特点[2],油莎豆在全国各地开始种植并推广,且部分地区已进行了产品的深加工,形成了产业链。油莎豆是须根系作物,比较适合种植在土质疏松的沙壤土中,其分蘖强,具有防风固沙的优点[3]。油莎豆还可以作为盐碱地改良的重要植物之一[4,5]。油莎豆的块茎是逐渐形成的,已有研究表明,大部分油莎豆从出苗到部分块茎膨大的时间约为28~45d,第45天时已有部分块茎成型[6]。赤峰地区的作物生育期约为110~130d,可以满足油莎豆块茎成型的时间。所以本文引进油莎豆品种8份,种植在位于半干旱风沙区的赤峰市翁牛特旗,该旗位于科尔沁沙地西部,区域内农田沙化严重。在该区域引入油莎豆可为当地的生产实践储备资源,同时为大力发展油莎豆产业做准备,也为沙化农田生产力提高和风沙危害的减少做贡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2019年从全国各地搜集油莎豆品种资源8份,分别引自海南、北京、湖北武汉(中油莎1号)、河北定州、河北正定、云南宝山、湖北随州、四川凉山。

1.2 试验方法

2019年,从搜集的块茎中挑选饱满的块茎,5月7日用清水浸种,每天换水1次,5月10日种植,每个小区面积为5m×5m,株距20cm,行距40cm,每穴种植1粒块茎,每个小区内种植325穴,每个品种种植3个小区。试验地土壤为风沙土,土壤肥力较低,灌溉条件为微喷灌,整个生育期保证水分的正常供应,其他田间管理与大田一致。5月30日和6月10日分别记录各小区的出苗情况。

1.3 性状考察与统计分析

在油莎豆生长期内,除观察出苗情况外,待叶片开始泛黄,每个小区内取3丛油莎豆,测定每丛的株高(自然株高)、分蘖数、根长、块茎数、每丛粒重等指标。

经济系数(%)=块茎干重(g)/[植株干重(g)+块茎干重(g)]

数据统计分析主要应用Excel 2010软件和SPSS 20.0软件。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来源品种间出苗率差异性比较

由图1可知,8个引进的油莎豆品种出苗率之间存在极显著差异(F=226.47,P<0.01)。平均出苗率范围为62.56%~97.59%,平均出苗率由高到低顺序为北京(97.95%±0.21%)>海南(77.64%±0.74%)>湖北武汉(76.40%±0.54%)>湖北随州(76.10%±0.27%)>四川凉山(73.13%±0.91%)>河北正定(71.49%±0.27%)>云南宝山(63.90%±1.42%)>河北定州(62.56%±0.54%),且引自河北正定与四川凉山,湖北随州、湖北武汉与海南,河北定州与云南宝山的油莎豆品种出苗率无显著差异。但引自北京的品种与其他品种的出苗率均有显著差别。

图1 不同来源品种的出苗率比较注:图中小写字母表示各品种间多重比较结果,下同。

2.2 不同来源品种间株高差异性比较

由图2可知,8个引进品种株高之间存在显著差异(F=25.98,P<0.01)。平均株高范围为55.5~66.25cm,由高到低顺序为湖北随州(68.00±2.07cm)>北京(66.25±2.49cm)>河北定州(65.25±2.92cm)>海南(62.50±2.27cm)>湖北武汉(58.75±3.62cm)>云南宝山(55.75±3.45cm)=四川凉山(55.75±3.11cm)>河北正定(55.50±2.67cm),且湖北随州、北京、河北定州3个品种间株高无显著差异;但引自湖北随州和北京的品种株高显著高于引自海南、河北正定、云南宝山、四川凉山和湖北武汉的品种。8个品种中河北正定和云南宝山2个品种的株高偏低。

图2 不同来源品种的株高比较

2.3 不同来源品种间分蘖数差异性比较

由图3可知,8个地区品种分蘖数间存在极显著差异(F=139.93,P<0.01)。分蘖数量范围为43~116株/丛。由高到低顺序为云南宝山(116±10株)>河北正定(81±9株)>湖北武汉(72±3株)>四川凉山(54±6株)>北京(53±5株)>河北定州(47±3株)>湖北随州(46±2株)>海南(43±2株)。其中,引自云南宝山的油莎豆分蘖数最多,显著高于其他7个品种。海南、河北定州、湖北随州的分蘖数较少,且3个品种间不存在显著差异。

图3 不同来源品种的分蘖数比较

2.4 不同来源品种间根长差异性比较

由图4可知,8个地区引进的品种根长间存在显著差异(F=5.32,P<0.01)。根长范围为21.56~27.19cm。由高到低顺序为云南宝山(27.19±3.90cm)>河北正定(26.64±3.85cm)>四川凉山(25.44±3.35cm)>河北定州(24.26±1.09cm)>湖北武汉(23.43±1.46cm)>海南(23.06±1.74cm)>北京(21.98±1.90cm)>湖北随州(21.56±0.88cm)。其中,云南宝山、四川凉山和河北正定3个地区引进的品种根长无显著差异;海南、河北定州、湖北随州、北京和湖北武汉5个品种间根长无显著差异,但云南宝山与这5个品种间均有显著差异(P<0.01)。

图4 不同来源品种的根长比较

2.5 不同来源品种间单丛根干重差异性比较

由图5可知,8个地区品种间单丛根干重存在显著差异(F=115.91,P<0.01)。单丛根干重范围为15.58~31.87g。由高到低顺序为云南宝山(31.87±2.59g)>河北正定(26.92±1.38g)>河北定州(24.26±1.09g)>四川凉山(25.44±3.35g)>海南(19.54±1.10g)>北京(18.56±0.91g)>湖北武汉(18.12±1.87g)>湖北随州(15.58±0.74g)。其中,海南、北京和湖北武汉3个地区引进的品种单丛根干重无显著差异;河北定州和四川凉山2个品种间无显著差异;但云南宝山、河北正定与其他6个品种间均有显著差异(P<0.01)。

图5 不同来源品种的单丛根干重比较

2.6 不同来源品种间单丛干草重差异性比较

由图6可知,8个品种间单丛干草重存在极显著差异(F=86.67,P<0.01)。单丛干草重范围为15.59~31.39g/丛。由高到低顺序为云南宝山(31.39±1.57g)>河北正定(28.73±1.36g)>四川凉山(21.40±2.81g)>河北定州(19.91±1.38g)>海南(17.63±2.56g)>湖北随州(17.18±1.90g)>北京(15.98±0.98g)>湖北武汉(15.59±1.00g)。其中,海南、北京和湖北随州3个地区引进的品种单丛干草重无显著差异,北京、湖北随州、湖北武汉品种间也无显著差异;河北定州和四川凉山2个品种间无显著差异;但云南宝山、河北正定与其他6个品种间均有显著差异(P<0.01)。

图6 不同来源品种的单丛干草重比较

2.7 各品种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差异

对8个品种的产量性状进行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较可知,各品种间产量、单穴粒数、千粒重、每丛块茎重等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产量高的品种单穴粒数、千粒重和每丛块茎重、经济系数均较高。小区产量最高的是引自北京的油莎豆品种,其经济系数也较高。引自四川凉山的品种的单穴粒数显著高于其他品种;海南品种的千粒重显著高于其他品种;小区产量以北京品种显著高于其他品种;引自北京、湖北随州和海南的油莎豆品种的经济系数无显著差异,均显著高于其他5个品种(P<0.01)。

表1 不同来源品种的产量构成性状比较

2.8 各指标相关性分析

为了明确8个品种各性状间的关系,对9个性状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小区产量与其他8个性状均存在显著的相关性,且其他性状之间多对性状存在显著的相关性,见表2。小区产量与株高、每丛块茎数、每丛块茎重和千粒重均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但与分蘖数、根长、每丛根干重、每丛干草重均呈现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这说明地上分蘖数越多、产草量越大、地下根量越多却使得块茎产量降低。

表2 不同来源品种的产量构成性状比较

为了进一步探讨产量与其他性状的关系,分别进行完全回归和逐步回归分析,获得产量的回归方程:

y=1.804+0.060x1+0.022x2-0.008x3-0.127x4-0.098x5+0.005x6+0.250x7-0.007x8

y=5.938-0.187x4+0.196x7

式中,x1、x2、x3、x4、x5、x6、x7、x8分别代表株高、分蘖数、根长、每丛根干重、每丛干草重、每丛块茎数、每丛块茎重和千粒重。

2个方程的相关系数R分别为0.909和0.902,决定系数R2分别为0.827和0.813,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说明8个性状虽然对产量均有显著影响,但每丛块茎重和根干重对产量的影响更显著。

由于河北正定和云南宝山2个品种是长粒,其他6个品种是圆粒。如果将所有圆粒品种的检测性状进行相关分析,如表3所示,从表3可以看出,小区产量只与分蘖数存在显著负相关性、与每丛块茎数和每丛块茎重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株高与分蘖数、根长、每丛根干重、每丛干草重、每丛块茎数均呈现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而与千粒重呈现显著的正相关性。分蘖数显著影响了每丛块茎重和千粒重。

表3 不同来源圆粒品种的产量构成性状比较

进一步探讨圆粒品种产量与显著相关性状的关系,分别进行完全回归和逐步回归分析,获得产量的回归方程:

y=1.967+0.008x2-0.015x6+0.229x7

y=2.604+0.187x7

式中,x2、x6、x7分别代表分蘖数、每丛块茎数和每丛块茎重。

2个方程的相关系数R分别为0.496和0.494,决定系数R2分别为0.246和0.244,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说明6个圆粒品种的分蘖数、每丛块茎数和每丛块茎重对产量均有显著影响,但每丛块茎重对圆粒品种的产量影响更显著。

3 讨论

油莎豆的产量由每丛块茎数、总块茎数和千粒重构成[7]。已有研究表明,油莎豆的产量为5700~17500kg·hm-2[8-10]。在不同地区,土壤养分状况、有效积温、蒸发量等均可影响油莎豆的生长。在本研究中,8个品种的油莎豆产量在1400~5200kg·hm-2,远低于前人已有的研究。这可能是因为引进的品种的原种植区域均位于本试验地的南方,首次将品种引进并种植在温度相对较低的区域,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还较差。有学者认为,油莎豆的生育期为110~150d左右[1,11],且不同的品种的生育期也有差异,而本试验中的种植区域的作物的生育期一般在120d左右,试验引进的8种油莎豆品种存在部分块茎未达到成熟,但叶片已经泛黄即已达到收获期,如不及时收获遇霜冻后则不能收获,会造成很大的损失。油莎豆在山东、江苏等地种植,其叶片长度均能达到120cm[12],本试验中株高均低于100cm,叶片长度也均低于120cm。分蘖数是油莎豆发育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分支,其数量可以表现出的群体长势的情况。杨敏曾在新疆干旱地区进行种植不同品种油莎豆,结果发现,分蘖数越少,块茎分散,结豆率低,产量较低[10]。但在本试验中,分蘖数多的品种,每丛块茎数和块茎重量均较低,与前人的研究结果不一致。河北正定品种和云南宝山品种是长粒,其他均为圆粒,将圆粒品种的性状和产量进行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可知,分蘖数与产量、每丛块茎重和千粒重呈现显著负相关。从地上的产草量看,分蘖数多的品种产草量均较高,根长和根干重也较高,但长粒品种的出苗率和株高均较低。

因为油莎豆品种的根系固沙能力较强,引进油莎豆品种,目的是能对半干旱风沙区的农业生产服务。由于该8个品种是第1年在赤峰地区种植,生长表现出现了明显的差异,在该区域的适应性还需要再进行种植之后筛选出适合本区域种植,且能够为区域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服务,进一步提高半干旱风沙区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为防风固沙和改善生态环境作铺垫。

4 结论

从块茎产量上看,引自北京、海南、四川凉山、湖北随州的品种小区产量均较高,千粒重也比较高,地上产草量较低,但经济系数却较高,从第1年的种植结果看,比较适合在赤峰地区种植。但2个长粒品种的产草量均较高,但小区产量均较低,经济系数也较低。但如果能找到更适合在赤峰地区种植的油莎豆品种,需要再进行试种且对各品种的性状表现进行综合分析确定。

猜你喜欢

油莎随州宝山
油莎豆产业发展现状及建议
油莎豆种植与收获机械技术装备研究现状
湖北随州:助外出务工人员寻岗就业
油莎豆在河南实现亩产858公斤
线上线下须联动 提升网站影响力
——浅谈随州网的创新之路
联合办学,随州花鼓艺术中职班花落技师学院
正大集团正式对随州同星农业完成重组
不同油莎豆品系块茎形成规律的比较研究
Surgical treatment options and its results for thoracic and thoracolumbar disc herniation with or without ossification of ligment flavum
Immunopathological observation of lumbar disc herniation and discogenic p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