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村青少年信息素养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2022-07-04田媛
田 媛
农村青少年信息素养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息息相关。当前我国社会信息化发展异常迅速,互联网用户的年龄越来越低,数字信息的重要程度越来越高,乡村学校的教育条件明显改善,农村青少年的信息素养状况已经受到越来越多的研究关注。在后疫情时代的“5G+智慧教育”、网络扶智工程、智慧教育创新发展的大背景下,我国农村的教育事业正在快速补齐短板,此时对农村青少年信息素养研究的已有成果进行回顾,并在此基础上对农村青少年信息素养研究的未来趋势进行展望,对于推动农村青少年的全面健康发展、实现农村教育的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一、研究设计
农村教育在我国教育体系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农村青少年的信息素养状况对实现教育公平、缩小城乡差距、推进教育信息化和建设数字强国具有重要的意义。梳理近20 年来有关农村青少年信息素养的研究成果,能够更加全面和系统地反映这个领域的概况,对农村青少年信息素养研究形成积极影响,促进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的深化与拓展[1]。
本文以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作为数据来源,首先从信息素养的相关术语“农村青少年、留守儿童、农村学生、农村学校、农村教师、农村教育+数字素养、网络素养、信息素养、媒介素养、信息能力、信息行为、信息技术、信息伦理、信息安全、信息化建设”中依次选择,组成一对“并含”关系的检索关键字,并使用“篇名”进行检索,对所得的初始文献进行筛选与甄别,剔除与研究主题相关性不大的文献。总共得到有效研究样本918 篇,其中博士学位论文2 篇,硕士学位论文141 篇,CSSCI 期刊42篇,中文核心期刊13 篇。针对获得的有效样本,通过文献计量法和内容分析法进行梳理与归纳,概括农村青少年信息素养研究的整体概况,并对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把握。
二、研究文献计量分析
学术界对农村青少年信息素养状况的认识和研究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体现出某种特征与规律。本文以年度为单位对上述样本文献进行统计,得到如下分布情况。
(一)数量分析
该领域的研究始于21 世纪初期,从表1、图1可以看出,2004 年至今,期刊论文发文数量随时间推移持续增加,并呈现三个增长阶段,分别是2004年至2009 年、2010 年至2016 年、2017 年至今。农村青少年信息素养的重要作用逐渐被社会认可,学术界对农村青少年在信息行为等方面的研究热情持续高涨,对该领域的关注逐年攀升且呈现连年翻番的态势。
表1 样本文献年度分布统计
图1 样本文献年度分布趋势
(二)内容分析
关于农村青少年信息素养状况的研究议题十分宽泛,通过对样本文献的主题、关键词、摘要与内容进行梳理和分析,初步得出8 个研究问题,如表2 所示。可以看出,早期的研究多关注农村教师对农村青少年信息素养的影响、信息化传播方式对农村青少年信息素养的影响等方面,随着对农村青少年主体信息素养的持续关注,农村远程教育和学校信息化建设的研究数量呈现明显增长,农村青少年信息表现和信息素养教育的研究成果数量大幅增加。
表2 样本文献研究问题的篇数及占比统计
三、农村青少年信息素养研究的历程回顾
我国学术界对农村青少年信息素养的研究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
(一)2004-2009 年,初步探讨阶段
在这一阶段,2003 教育部发布《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明确提出信息素养教育的概念,学界开始关注农村青少年在信息技术、信息意识等方面的表现。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项目和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的推出,让农村教育的信息化发展快速推进,农村教师信息技术的培训初见成效,对农村青少年信息行为提升、认知渠道扩宽起到重要推动作用。2007年党的十七大召开,进一步明确了信息化对于教育的重要意义。
农村青少年信息素养方面的研究文章最早可以追溯到2004 年,熊才平在《多角度审视基础教育信息化区域性失衡问题》中反思引起城乡青少年信息素养差距不断扩大的原因,强调加大投入,完善教育资源配置的合理性。自此以后,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农村青少年信息素养研究逐渐兴起,研究文献不断丰富。该阶段的研究主要呈现以下两个特点:一是农村青少年信息素养的研究目的和意义开始萌生。研究者从教育经费投入、办学条件优化、师资队伍的信息化水平和社会关注等方面进行探索,思考农村青少年信息素养研究的重要意义,对教育信息化的区域性失衡问题导致的不同地区和人群间“知识沟”的扩大化以及农村青少年网络犯罪等前瞻性问题进行研究,为以后的深入研究指明方向。二是特别关注农村教师信息素养、农村教育信息化建设等方面对青少年的影响。研究者们结合地方特色和学校特点对教师信息素养的概念、现状及提升途径进行探讨,着重强调城乡教师信息素养差异性、农村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现状、教师对学生的信息教育和能力引导等方面的问题,董玉琦在2007 年出版的《农村初中学生信息素养发展策略研究》是这一研究领域最早的专著[2]。
(二)2010-2016 年,全面发展阶段
在这一阶段,网络的普及让“信息素养”的内容进一步丰富,国务院2010 年印发《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强调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的革命性影响。同时,教育现代化的建设加大了对农村教育的扶持力度,2012 年起实施的“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三通二平台”信息化工程等,让农村中小学的信息化教学设备、教学资源的配备逐步完善。2014 年教育部发布《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强调学生应具有数字化生存能力、主动适应“互联网+”等社会信息化发展趋势的“核心素养”[3]。
这个时期农村青少年信息素养研究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研究更加系统化和整体化。硕博论文数量突破50 篇,理论水平整体提升,以“信息素养”为题发表的文章逐渐增多,呈现体系化发展趋势,从社会、学校、家庭等环境因素的角度对农村青少年信息素养影响的研究更加细化,更加关注网络、电视等媒介影响下的农村青少年消费习惯和阅读习惯的变化,以及农村青少年信息素养的实践应用、农村中小学教育设施现代化的提升对学生信息素养的促进作用等。二是研究成果的大幅增加。从表1 可以看出,2004-2009 年发表相关研究89 篇,2010-2016 年增加为315 篇,集中反映了学术界对农村青少年信息素养发展的重视,其中对农村留守儿童的信息技能和网络成瘾等现象的研究、倡导建立完善的评价体系激发教师使用信息技术以影响农村青少年的研究,以及福建、甘肃、新疆等西部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的信息素养发展的研究,数量明显增加,都为信息素养研究提供了新思路和新视角。
(三)2017-2021 年,逐步深化阶段
在这一阶段,网络资费的降低和互联网的普及让农村青少年的生活更加便捷、视角更加开阔,城乡教育在继续推进优质均衡发展。2016 年由北京师范大学等多所高校的近百名研究人员组成的联合课题组发布《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信息素养成为衡量学生的重要指标之一。2018 年教育部印发《教育信息化2.0 行动计划》,在这一阶段,网络资费的降低和互联网的普及让农村青少年的生活更加便捷、视角更加开阔,城乡教育在继续推进优质均衡发展。2020 年《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问世,把加快城乡融合、乡村振兴和建设数字中国、网络强国提上了重要位置,农村教育面临从脱贫攻坚转向乡村全面振兴的时机,农村青少年迎来了信息素养提升的大好机遇[4]。
该阶段的研究数量激增为514 篇,在质和量上都有了全新的突破,主要特点集中在以下方面:一是立足新发展阶段,研究方法更加多样,研究视角更趋于多元化。在社会、心理、图情、生态等学科交叉研究的基础上,拓宽研究对象,丰富研究内容,将信息素养作为青少年综合素养及终身学习能力的根本,强调信息素养的应用和提升策略。二是以小见大,深化细化已有研究领域,对影响农村青少年信息素养发展的环境、政策和理念进行全面反思和升维思考。这个阶段城乡教育发展对比研究的数量不断降低,信息道德伦理、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信息化发展建设的研究数量大幅增加,研究者们开始关注农村青少年信息素养与公共服务、精准扶贫、文化自信等政策的结合点。
(四)发展历程回顾总结
通过全面梳理,回溯了近20 年来我国农村青少年信息素养研究的发展历程,大概可以看出,农村青少年信息素养研究向着更加整体化、学理化和系统化的方向发展,与新兴的公共文化服务、数字人文、社群信息学等领域多向交叉,研究关注更加多元化和立体化。
但也存在一定局限:一是研究角度和关注层面亟待提升,问题领域需深耕和拓宽:二是面向“十四五”发展规划的研究较少,宏观性、系统性和整体性的研究有待增强:三是“跨界”研究较少,对后疫情时代农村青少年的信息行为和意识表现研究不足[5]。
四、农村青少年信息素养研究的前景展望
“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时代正在到来,随着“十四五”规划和2035 年远景目标的公布,着眼我国未来的教育现代化及互联网、大数据、AI 等前沿科技与农村教育的深度融合,农村青少年的生活方式、消费方式、学习方式必将呈现新趋势。因此,农村青少年信息素养的研究任重而道远,围绕如何培养胜任数字中国时代要求的农村青少年,可以展望未来几年的研究趋向[6]。
(一)信息素养培育目标的调整优化
在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建设数字中国、网络强国的时代背景下,农村青少年信息素养的健康发展是弥合数字鸿沟、促进共同富裕的关键举措,也是教育精准扶贫的重要体现。在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推进农村教学行为的创新和乡村教育振兴,调整农村青少年信息素养评价体系,将成为研究者关注的焦点。探索制定分阶段、个性化、时效性的农村青少年信息素养培育目标,主要包括:引导农村青少年改善学习能力和思想观念,主动利用信息技术创新性地解决生活和学习中的问题,实现内生性的信息素养提升,成为具备数字意识、信息意识、终身学习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健康公民等等,这些为未来的研究提供了多种研究路径[7]。
(二)以学生为主体的信息素养教育生态构建
信息素养的培育是一个系统性、长期性和时效性的工程,面对新媒体爆发的全面信息化社会,以信息生态学和教育生态学等理论为基础,从影响农村青少年信息素养发展的教学模式、学习方式、质量评价、服务支持等方面入手,探索以人为本的“弹性教学+主动学习”“按需选择+尊重差异”“家校联动+社会参与”等培育形式,推动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信息素养教育的生态体系。在宏观层面为农村青少年信息意识和行为引导进行框架搭建和规划设计:在中观层面关注家庭、学校、社会、政府部门的协同作用:在微观层面关注学生的信息意识和信息行为的具体表现。在广泛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建立针对农村青少年信息素养发展的理论研究体系和实践评价标准[8]。
(三)适应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教学模式转变
在“互联网+教育”的背景下,教育信息化与教学的应用、融合和创新必将成为未来研究的着力点。一是在推进教师队伍数字化建设的基础上,加快“信息素养+”模式的课堂教学变革研究,将信息素养意识、信息道德观念等多个方面作为结合点和切入点,对课堂的教学理念、实践过程进行优化和改造,加强信息技术和各学科的渗透,培养农村青少年信息检索技能、批判性思维能力和信息利用能力。二是充分发挥国家中小学网络云平台、国家电视空中课堂频道作用,探索情景化、项目化、案例化和启发讨论法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深化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创新的研究。三是增加人工智能实践课程的研究,探索学生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更深层次的学习兴趣和内在潜力,让农村青少年得到可持续的适应时代需要的成长[9]。
(四)亟待加强的信息伦理与网络安全
随着手机和网络使用越来越低龄化,农村青少年在享受互联网的同时,也暴露出沉溺低俗网络、道德情感冷漠、责任观念淡薄、安全意识不强等负面现象。落实农村青少年的信息伦理与网络安全教育,引导其形成正确的信息伦理观和网络安全观,探索利用新媒体技术帮助农村青少年提升自我保护意识,是信息素养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近五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到这一领域,但关注的数量、角度和重视程度上仍有较大提升空间[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