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考作文“六招”添意蕴

2022-07-04董新明

作文与考试·高中版 2022年7期
关键词:石匠行文童谣

董新明

文章须有意蕴。意蕴具有含蓄性、多义性等特点,是文章的灵魂所在。高考作文评分标准的“发展等级”中,“深刻”与“丰富”都和意蕴相关联。融入意蕴丰富的句子,足以增添行文的“灼灼其华”,亮丽文字,也更加吸引阅卷者。

如何在行文走笔中平添文章的意蕴呢?

一、选取分量十足的素材

文章的素材有如烹调用的食材。食材优良,则佳肴可口;写文章用素材道理亦然。选取分量十足的素材,铸成文章的“硬核”,足以平添意蕴。

如2020年新高考II卷满分作文《带你走近西柏坡》中的片段:

走入大院,迎面而来的是一棵大柳树,柳枝争相向我们招手,似在欢迎我们的到来。走进屋内,一张整洁的记录桌,一幅完好如初的作战地图,尽显朴素的指挥所,却为那段峥嵘岁月刻下一道道红色印记。凝视着桌上的作战地图,我们仿佛身临其境:毛泽东同志正站在桌前运筹帷幄,手臂挥舞间,人民解放军将士朝着胜利奋勇前进——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接连告捷,奏响了解放全中国的宏伟序章。

一位耄耋老人指着“五大书记”的雕像,眼里泛着泪光说道:“那一天,五大书记从这儿走出、进京赶考时,目光是那样坚定,脚步是那样执着。”春日的暖阳照耀在五大书记的雕像上,似乎也照耀在赓续不断的红色星火之上。

考生引领读者“走近西柏坡”,选取了“一代伟人在指挥所运筹帷幄指挥三大战役”以及“五大书记进京赶考”等“硬核”素材,运用联想、他人讲述以及景物烘染的技法,揭示了两个重要历史事件的非凡意义,显得分量十足、意蕴充沛。

二、择用生动、鲜活的描写

文章的意蕴也来自作者对客观事物的认知。当作者对客观事物的观察与认识相融相济,其笔下就会文思泉涌,意蕴自然隐藏在生动、鲜活的描写之中,只需轻轻触碰,意蕴之泉就会倾泻而出。

比如下文:

“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会儿便支开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树干上留着一只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满园子都是草木竞相生长弄出的响动,窸窸窣窣窸窸窣窣片刻不息。”這都是真实的记录,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

这是史铁生名作《我与地坛》中的一段写景文字。从蜂儿、蚂蚁、瓢虫、蝉蜕、露水等事物在园子里迥异的情态上,我们目睹了一个“荒芜但并不衰败”的场所。“草木竞相生长弄出的响动,窸窸窣窣窸窸窣窣片刻不息”,充盈着生命的律动,撼动着这个因身体残疾而无工作、百无聊赖的年轻人的心。地坛的晨辉擦亮了他的双眸,点燃了他顽强进取的信念,意蕴之光透纸而出。

三、借助文笔隽永的点染

文章中优美、生动的描写,多是客观记录,是实写,在实写的基础上加以议论点染,道出作者的心灵感悟,即是对文章意蕴的揭示。如史铁生的《我与地坛》中一段对“死”的剖析:

这样想了好几年,最后事情终于弄明白了: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这样想过之后我安心多了,眼前的一切不再那么可怕。

选文用质朴无华的语言,如话家常,“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是作者深思熟虑后得出的结论,是这位身遭疾患的青年人乐观、自信性格的熠熠闪光,洋溢着意蕴之美。

再如下面一篇高考满分作文的片段:

常言道:灵感只是记忆的复苏。积累多了,行文走笔之间灵感闪现,就会冒出智慧的原创火花。如《微笑着去唱生活的歌谣》中有这样几句:背风的山坡往往生长灌木,只有迎风的山坡才能挺起骄傲的大树。经受艰苦的历练,才能缓慢而优雅地生长;微笑着去唱生活的歌谣,更能激荡人心,催人奋进。

这一节文字有意蕴,有理趣,也有文采,是考生思维激活的临场发挥,堪称很有智慧的议论点染。

四、引用妙谛无穷的诗文

恰当引用诗文,可以充实、丰富文章内容,平添行文意蕴。

如考场佳作《中国品牌,享誉未来》中的结尾段: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尽管这是一个“船到中流浪更急,行到半山路更陡”的时代,但是我们的国货品牌,仍然会一如既往地承载中国人民的汗水和梦想,在时代的洪流中越过急流险滩,奋勇向前,闪亮世界!

两处诗文的引用,彰显了克服困难、矢志奋斗、努力打造国货品牌的豪迈之气,富含意蕴,鼓舞人心。

又如高分作文《厉害了,中华文化》的片段:

晚风吹拂,细雨飘洒,置身于书桌前,细细品读古诗词中的奥妙,感受中华文化的隽永,内心充盈一种前所未有的美感。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是新生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这是豪放美;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这是凄楚美。

三处唐诗宋词名句,将“新生美”“豪放美”“凄楚美”具体化、形象化,既“点赞”了丰富多彩的中华文化,又平添了表达的意蕴。

五、运用恰如其分的辞格

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融入行文走笔,可以平添表达的多义性、含蓄性,丰富其意蕴。

比如例文:

看到天空,我们会觉得很干净;看到阳光,我们觉得很温暖;看到云朵,我们会觉得很柔软。偶尔单独行走,穿着很舒服的鞋子,听着风坐在广场里,懒懒地晒着太阳,我们会觉得很享受。眼前是一群孩子奔跑嬉闹,阳光厚待每一个人,只需上扬脸庞,就能被它温柔宠爱。安详舒适的一天,就是一个稍纵即逝的日子。

本段的前半部分运用三个“看到”,铺写了“我们”纵目大自然而获得的愉悦感,借排比点染了“稍纵即逝的日子”的意蕴之美。

又如散文《童谣》的开头三段:

在缺衣少食的年月里,童谣是孩子们的开心果。

炊烟袅袅的乡村,是童谣的集散地。

乡村的二月,童谣有如田间的地米菜,长得蓬蓬勃勃的。水灵灵的童谣,从爷爷奶奶缺了门牙的嘴里蹦出,在爸爸妈妈的口里咀嚼一番,随即在田埂上游走,在灶台间欢跳,在瓷碗里喷香,然后一口一口地喂养我们嗷嗷待哺的童年。

上述文字,借用比喻,把“童谣”比作“开心果”和“地米菜”,形象而富有童趣;随后又运用拟人手法,把“童谣”人格化,写得活灵活现、妙趣横生,富有意蕴。

六、安排信手拈来的补笔

文章的作者在“编筐织篓,全在收口”之际,往往会安排一处补笔,这看似信手拈来的“小零件”,却会平添行文意蕴,产生意想不到的表达效果。如散文家马国福在《石匠的黄昏》一文中,先用大量篇幅展示了石匠勤劳能干而又寂寞、凄凉的一生,反映了石匠手艺惨淡、没落的晚景,篇末神来一笔——

我突然想到了尼采的一部著作:《偶像的黄昏》,没有读过哲学的石匠是不是从坚硬的石头中明白了什么?在时间面前,不知道是石匠硬气还是石头硬气。石头依然在,石匠驾鹤去。那些带有他体温和力气的柱墩子还静默地蹲在村里一些破败的老房子里。

结尾提及尼采的《偶像的黄昏》,与标题和前文呼应,引起对石匠性格的追问;最后一句点示石匠的遗物,蕴含着对逝者的念想之情。这样写,既表现出文化意蕴,又显得含蓄蕴藉,韵味悠长。

(编辑:王冠婷)

猜你喜欢

石匠行文童谣
童谣里的童年
思维有支架 行文有范式
快乐童谣
如何避免行文平淡无奇
石匠破案
石匠的智慧
《湘江青年法学》行文体例与注释规范
《锦衣少年行》周行文:没有能与不能,只有想与不想
麻石匠(外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