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材料作文“时务”素材运用指导

2022-07-04杨睿

作文与考试·高中版 2022年21期
关键词:时务秦国规律

杨睿

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世间万物都在变,没有变化,就会落后,就无法生存。

诸葛亮说:“儒生俗士,岂识时务,识时务者在乎俊杰。”诸葛亮所说的“识时务”就是要人们认清事物的变化方向和运行规律,识时务者应与时俱进。

上述材料给了你怎样的启示,请结合你对自身发展的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装;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名师解题

“识时务者为俊杰”是我们常在小说策反桥段中听到的话。这个题目就是以“时务”为论题,引导同学们思考。这里我们先厘清论题的内涵。材料中给了两层解读,表面上,时务代表变化,因而第一句“世间万物都在变,没有变化,就会落后,就无法生存”直接点明了不识时务,拒绝变化的危害。这个可以作为我们的一个立意点,从功利角度谈“识时务”的原因;材料进一步指出,“时务”代表“现象内在的变化方向和内在规律”,所以识时务就有了认识论的指导意义。在这里,我们就可以思考产生这种认识论的深层次原因,既有传统文化中的唯物思想使然,又有科学世界观的影响。

除此之外,就像林庚先生在《谈木叶》一文的最后区别了“木叶”和“树叶”,我们也很有必要在文末谈论真正的“识时务”和传统小说中那种“换山头”、攀高枝的区别,这样就充分挖掘了“识时务”的内涵,我们的文章也在“二挖”(挖掘识时务的两种原因)“一辨”(辨析识时务)中,论证得以升华。

参考立意:认识规律,发展自我;通过变化识规律;识时务不是趋炎附势……

推荐素材一

战国所处的是一个革新的时代,但并非所有人都能意识到。革新意识最强的莫过于秦国。商鞅认为改革势在必行,他说:“三代不同礼而王,五伯不同法而霸。智者作法,愚者制焉;贤者更礼,不肖者拘焉。”在他看来,有智慧的人推崇变法,变更旧礼,而愚昧的人只能被陈规旧俗约束。而山东六国对变法的阻挠势力很大,同一时期的齐宣王还在迷恋春秋旧光景,一见孟子还在求教几百年前的“齐桓晋文之事”。柏杨先生翻译《资治通鉴》翻译到这里,忍不住大发感慨:“利益这么明显的一件改革,而又不伤害任何人的既得利益,都这么困难。使中国停滞的力量,似乎永远超过使中国进步的力量,正是中国人苦难的源头。”

素材点拨

材料讲解了在大变革时代,识时务者和不识时务者的表现。秦灭六国,从某种层面上说,就是对“识时务者”的奖励。我们在论证识时务的重要性时,可以先从功利角度思考,然后把该素材作为论据使用。然而,当秦一统天下后,不再变通,以法家得天下,也终因法家的严刑峻法而失去天下。所以在论证中,可以拿秦国与六国横向对比,也可拿秦国与秦朝纵向对比,阐述识时务的意义。材料后面柏杨的喟叹,可以作为守旧的素材,我们可以借之剖析、反思我們的文化为何如此拘泥于所谓的传统。我想既有既得利益者的阻挠,又跟我们传统农耕思维有关(四时往复,天不变,道不变)。

推荐素材二

唐代经学家孔颖达在《周易正义》序中谈到“易”有三种解释,即简易、变易、不易。“简易”是指大道至简,世间万物没有非常复杂难以捉摸的道理;“变易”是《周易》的主要核心思想,日月更迭、寒来暑往、生死幻灭等万物百态,无不体现变化不息的特点;“不易”代表着万事万物守恒的原则,所有状态都是循环轮回的。这三种关于“易”的含义阐释,基本构成了《周易》一书的主旨。

素材点拨

《易经》是一本既谈变化,也谈变化规律的作品。材料中讲解的“三易”告诉我们要尊重变化的规律,在这里我们可以对规律的内涵进行挖掘,分为自然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然后举例论证尊重这两种规律的意义,体现识时务不止是懂得变化,更是一种洞悉事物规律的高级智慧。

素材演练

洞若观火,方为俊杰

一考生

“识时务者为俊杰”,看过小说《三国演义》的朋友一定不会陌生,书中那些走在人生十字路口的文臣武将们,都会被说客递上这样一句话。在很多读者看来,“识时务”就变成了紧跟大局、深谙世故的跳槽智慧。但在我看来却并非如此。所谓识时务,应该是一种洞若观火的智慧。

时务不是简单的时局形势,它是无处不在的变化和拥抱变化的态度。世间万物无不变化。如果不随之变化,则可能变成井底之青蛙,明日之黄花。君不见秦国六代,推行变法,富国强兵,一扫六合,虎视何雄哉!然而山东六国,吴起在楚国变法而万箭攒心,由此可见,秦国胜于识时务,六国亡于不变通。

时务不只是变化的形势,还是变化这一铁律本身。唐代经学家孔颖达在《周易正义》序中对“易”作了三种解读,其中之一就是“变易”。春秋代序,寒来暑往,是自然的轨迹;人事代谢,往来古今,是历史的铁律。无视自然规律,必然会受到自然的抛弃。遥想洪荒时代,八百里秦川植被茂盛,郁乎苍苍,呼之为“陆海”,太史公也不惜溢美之词——极膏腴之地。然而先秦至汉几千年的滥砍滥伐,“蜀山兀,阿房出”,陆海干涸,黄河文明也随之式微。

道家说:“治大国若烹小鲜”,小鱼微弱,烹调时需要小心才能不坏其身。治国也要不违农时不逆民意,国家才能长治久安。深谙此规律,懒散如曹参终日醉酒,也能饮出一个太平治世;而不洞悉此时务者,即使勤劳如明太祖朱元璋,亲撰《大诰》训戒百姓,让黎民藏之于家,供奉如神明,然而身死书破,为天下笑。可见不识时务,终究成为历史的笑柄。

再回到文章开头的问题,识时务是否等同于一种拜山头的机会主义呢?在我看来是否定的。因为形势是一时的,但是规律是亘古不变的。在战争年代,多少人一时“聪明”,“识了时务”,成了侵略者的座上宾、马前卒,也变成了永久的卖国贼。可见适应变化不是趋炎附势,尊重规律就不能恣意妄为。

今天在互联网上有这么一拨人,他们学历很高,嗅觉敏感,能够利用引导舆论收割流量,让自己赚得盆满钵满。这种人自得于善找风口、蹭热度、“识时务”,但这种钱理群口中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我们与其称之“俊杰”,不如称其“人精”罢了。

评点

这篇文章胜于论证结构上层层递进,紧扣题目中“时务是变化,是规律”的观点,从功利角度论证识变化的意义,又从自然和社会角度论证了识规律的重要性。更难能可贵的是,开篇埋下“识时务是说客的劝词”的伏笔,在文中倒数第二段回应这一常见的说法,指出识时务不是古代的拜山头、今天的蹭热度,在为“识时务”一次拨乱反正的同时,明确了论题的内涵,也让中间的论点显得更加合理。

(编辑:关晓星)

猜你喜欢

时务秦国规律
乡村的“时务”——乡村治理如何理?
规律睡眠中医有妙招
《时务报》的内讧风波
完形填空一则
找规律 画一画 填一填
找排列规律
秦国的“拐点”
秦国的东进与东出
瞒天过海
长沙时务学堂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