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毛乌素沙地二次沙化
2022-07-03耿国彪
耿国彪
毛乌素沙地位于内蒙古自治区的鄂尔多斯南部、陕西省榆林市的北部风沙区和宁夏回族自治区盐池县东北部,总面积约4.22万平方公里,属典型的生态脆弱区和敏感区,是华北地区沙尘来源区域之一。
纵观我国在防沙治沙方面所取得的成就,毛乌素沙地的治理可谓彪炳史册的一项奇迹。新中国成立以来,持续开展毛乌素沙地治理,经过一代代人的不懈奋斗,曾经的荒漠变成了绿洲。但是人为破坏植被的现象仍时有发生,如果不继续强化治理措施,毛乌素沙地恐将面临二次沙化风险。
毛乌素沙地不稳定的绿色
毛乌素沙地是中国四大沙地之一。历史上,这里曾是以“水草肥美,牛羊塞道”著称的塞上明珠。自唐代起至明清,由于人类的不合理开发利用与气候变迁,毛乌素地区逐渐变成茫茫大漠,当地生态遭受严重破坏。
新中国成立初期,整个延安以北的陕北地区森林覆盖率降到历史极值1.8%。流沙已越过长城南侵50多公里,其前锋抵达米脂、吴起一带,榆林城被迫3次南迁,素有“三拓榆阳”之说,形成了“沙进人退”的被动局面。
怀揣着对绿色与希望的美好憧憬,当地政府动员沙区群众开展了波澜壮阔的治沙活动。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便在长城沿线点上建设20个国有林场和10个大型苗圃试验示范区;70年代建设了4条大型防风固沙林带和农田防护林网;80年代开展大规模飞播造林和大户承包造林活动。
如今,通过多年探索,地处防沙治沙第一线的陕西省榆林市构建了“五位一体”的治沙、发展模式。曾经饱受毛乌素沙地风沙侵袭之苦的榆林人民,历经70年的艰辛治理,实现了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飞跃。据了解,目前榆林全市林木覆盖率由0.9%提高到36%,流沙全部实现固定、半固定,沙区植被平均盖度达到60%以上,筑起了阻止毛乌素沙地南移和西扩的“绿色长城”,陕西的绿色版图因此向北推进了400余公里。
但是我们还不能满足于毛乌素沙地的治理现状,由于生态本底脆弱、已建成的防护林逐步退化等原因,已治理的毛乌素沙地存在二次沙化风险。
毛乌素沙地干燥少雨,林地落叶在自然条件下无法有效分解,土壤养分难以承载人工林持续消耗。现有灌木林占林地总面积61.2%,多为30年前的低密度飞播造林,经过多年演替,林草密度大幅增加,现有灌木林已超过了沙地土壤生产力承载范围。
同时,榆林煤炭开采对地下水系造成破坏和污染,导致地下水位严重下降、水质变差,不能满足地表植物正常生长需求,煤炭采空区林木大量枯死,土地风蚀沙化严重。
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副院长方兰说,三北防护林工程于1978年启动,受当时生产力和科技水平制约,榆林毛乌素生态造林可选的优良树种种源较少,人工乔木防护林主要是杨树、柳树等,灌木植物以花棒、柠条等为主,植物群落林种单一、稳定性、抗逆性较差,随着气候和土壤环境变化,部分林草种已不适应当前生长环境。
方兰指出,榆林市现有2360万亩林地,多为20世纪七八十年代人工营造的杨树防风固沙林带和飞播治沙形成的固沙灌木林,多数林木已进入生理衰退期。
陕西省林业局副局长、陕西省林科院院长昝林森在调研中也发现:生态环境的改善,为毛乌素沙区农牧业发展提供了基本条件。但是,在沙化土地上开发建设的大规模现代化集中连片种植区,在农作物收割后播种前的冬春季裸露地表已成为沙尘暴新的策源地,若不加以治理,将会造成沙地生态失衡,触发二次沙化问题。
“榆林长城沿线风沙草滩区处于生态环境脆弱区和敏感区,属于京津冀风沙源区。以大型灌溉为支撑的规模化土地整治开发,加快了地下水资源的消耗。” 昝林森说。区域地下水资源的超量、无序利用,对地下水资源造成严重影响。土壤及地下水环境安全危机,已为我国粮食安全和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敲响了警钟。
畜牧业是支撑毛乌素沙地当地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保障农民持续稳定增收的重要产业。而迅猛发展的畜牧业,加剧了草场退化,造成二次沙化风险。
昝林森为记者算了一笔账:2020年榆林市畜禽养殖规模显著增长,达到2368.03万头只,草食家畜饲草需求量为462.16万吨,全市羊、牛、生猪、家禽精饲料需求为297.64万吨(折饲料粮208.35万吨)。而全市饲草生产能力为669万吨,尚有富余(206.84万吨),饲料粮130余万吨,缺口较大(78.35万吨)。据测算,到2025年,全市饲草需求量为910万吨,精饲料需求为490万吨,如果按2020年生产能力测算,发展畜牧养殖饲草和精饲料缺口都非常大,分别为241万吨和360万吨。全市优质饲草平衡两年内将被打破,畜牧产业将出现饲草、饲料大范围严重短缺。当地畜牧业迅猛发展与现有草场承载能力、饲草缺口之间的草畜矛盾将日益突出,加剧了脆弱生态环境中林草资源的退化和二次沙化的风险。
为了推进沙地再治理,榆林市正式启动了防止二次沙化及国土绿化五年行动,目标到2025年,完成营造林及种草500万亩。其中,人工造林种草150万亩、飞播造林50万亩、封山育林50万亩、退化林修复200万亩、森林抚育50万亩。全市70%以上的可治理沙化土地得到治理,草原综合植被覆盖度稳定在60%左右,沙区植被覆盖度达到65%以上,加快绿色由“浅”向“深”转变。
多措并举 持续增绿
70多年来,毛乌素沙地治理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尤其是榆林沙区人民与肆虐无情的风沙进行艰难抗争,涌现出了李守林、石光银、牛玉琴、张应龙、补浪河女子民兵治沙连等一批享誉全国的治沙英雄和先进集体,探索出“飞播治沙”“引水拉沙造田”“沙旱生植物引种扩繁”“前挡后拉治沙”“障蔽固沙”等科学治沙技术,形成了飞播治沙、沙荒大面积植树造林、小流域综合治理等防沙治沙和水土流失治理技术体系,完成了世界上最大面积的生态逆转,實现了由“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成为全球防治荒漠化典范,为全球荒漠化防治贡献了中国经验和中国方案。59E89B05-577A-4913-B486-1A2651C7CA6F
毛乌素沙地治理绝不能退缩,二次沙化的现象绝不能出现。按照防止二次沙化及国土绿化五年行动方案,榆林还将动员各类资源开采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对矿区及其周边、生产生活区进行绿化,提高矿区林草植被盖度。同时,鼓励和引导有意愿的企业、社会资本与相关部门合作参与生态建设,明确资源型企业继续认领认建造林种草项目任务,领取相应的“碳票”。通过集约经营和技术升级,建设一批不同类型、各具特色的高质量“绿色碳库”试点示范基地。
针对二次沙化的风险,方兰建议,强化毛乌素沙地再治理。将毛乌素沙地纳入国家黄河流域荒漠化防治区,推动降雨量400毫米以下区域科学绿化工作和三北防护林退化修复工程,建设黄河流域绿色生态屏障;在榆林开展光伏治沙试点,合理利用毛乌素各类土地,采用“光伏+矿区生态治理”“光伏+牧光互补”“光伏+荒漠化土地生态恢复”等建设模式,提升毛乌素沙地治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试点开展灌木林平茬复壮。建议国家林草局调整林地管护政策,适当允许在林地开展因生态修复所需的土地整理工作;榆林在不破坏沙区生态的基础上,在高密度灌木林区域科学合理、规模化开展灌木林平茬复壮工程。
加强毛乌素沙地修复资金保障。建议国家设立专项资金,支持在榆林等地区建立生态补偿机制,推动黄河干支流流域治理、源头治理、系统治理;吸引社会资本参与生态建设,利用社会力量开展灌木林平茬复壮、林下经济培育等生态修复治理工作,持续稳定保障生态建设资金投入。
昝林森则认为,要坚持生态优先,加强土地资源整体规划,科学合理确定农林草比例。要以毛烏素沙地生态环境提质增效为抓手,建立统筹发展保护、地上地下系统治理、立体治理的大生态空间治理格局;要科学编制沙区国土资源空间规划,坚持生态红线战略,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构建“生态优先、量水而行”的绿色发展格局,控制土地开垦,严禁放牧,保护沙生植被,合理布局生态治理空间,农业和畜牧业发展空间,系统推进生态保护和修复。
要以水定产、量水而行,发展节水型现代农业。以水定规模、以水定产业、以水定品种,实现农业的绿色高质量发展,成为目前亟需破解的困局;应根据当地水资源条件和未来新增用水需求,积极推进高效节水灌溉,持续压减地下水开采,严格地下水管控,以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在农业生产中,应充分考虑毛乌素沙地降水、地表水、地下水等水资源的时空分布和承载能力,坚持以水而定、量水而行、宜林则林、宜草宜草、宜荒则荒,合理恢复林草植被。
加大农田防护林体系建设,提高土地自我修复功能。实践证明,风沙区开展农田防护林体系建设是改善沙区生态环境,促进农牧业协调高质量发展的有效措施,对于减轻风沙危害,改善农田小气候,保障农牧业高产稳产具有重要作用。在生态环境得到初步改善的前提条件下,以乡土树种为主,营造乔灌混交林农田防护林网,充分利用防护林降低风速,改善农田温度,更好地改善立地条件,使作物具有较高的产量和较强的抵御自然灾害能力。
“据观测,农田防护林一般可降低风速30%?60%,在林网内相对湿度可提高11%?20%,植物蒸腾强度降低18%?37%。据测定,林网内蒸发量减少23%?38%,土壤耕作层的含水量增长30%?35%,林带可使作物产量提高20%?50%。” 昝林森建议,在充分了解和掌握农田防护林现状的基础上,抓紧编制当地农田防护林抢救性恢复方案,以改善农田小气候,降低农田自然灾害风险,保障农业高质量发展,减少冬春季裸露地表风蚀沙化的风险。
毛乌素沙地土壤结构颗粒组成中,粗砂粒占比较大,而粉粒严重不足,粗质地砂土由于分量和黏粒含量低,砂粒吸附有机质能力较差,难以吸附在土壤细颗粒中形成稳定的团聚体。昝林森建议,采用客土改良、秸秆粉碎还田、种植豆科作物、增施有机肥等土壤改良方法,模拟黑垆土结构,通过黄绵土、红黏土、膨润土、白膏泥等作为沙地改良的新材料,与沙土按照一定的比例进行复配,增加耕作层土层厚度,提高土壤有机质和微生物含量、沙化土地的黏粒或粉粒比例,改善土壤颗粒组成结构和水肥气热状况,将沙化土地改良为优质耕作地,有效提升作物产量。
榆林现有草场资源2335.58万亩,可利用的草场难以满足快速发展的羊只规模,榆林面临着草畜矛盾、饲草产业链不够完整等问题。
昝林森对记者说,应积极探索以“减羊增牛”为主的科学养殖模式,并充分利用现有灌木林地资源,实施灌木平茬作业解决牛羊的饲草需求。应按照“以草定畜”“草畜平衡”协调发展的思路,着力构建符合榆林生态空间治理要求的新型草畜平衡关系。
70年的努力,使毛乌素沙地由荒漠变成了绿洲,但毛乌素沙地的生态还非常脆弱,稍有不慎就会造成二次沙化的风险。因此,要保住毛乌素沙地的治理成效,我们一刻都不能放松。59E89B05-577A-4913-B486-1A2651C7CA6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