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和能力(1):观察与思考

2022-07-02高云峰

力学与实践 2022年3期
关键词:转体质心案例

高云峰

(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 北京 100084)

教育是为了培养具有良好人格品性、较强行动能力、较好思维品质和较深创造潜能的人才,其本质是培养学生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融入思维方法,给学生留一些探索空间,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理论力学是大部分工科学生的必修课程,它既是一门基础学科又是一门技术学科;理论力学教学强调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但是课程中概念多、公式多,是工科比较难学的课程之一。很多学生在学习时总感到很抽象,会做题,但不知道如何应用于实际中。

其实力学课程包含了丰富的内容,很多力学现象也富有启发教育意义。因此我在讲授相关的力学知识和原理时,除了常规的案例和题目,也会尝试从日常生活、体育运动、工程实践中寻找和提炼一些案例及思考角度和分析方法。

本系列文章尝试从不同的方面介绍一些趣味问题,包括观察与思考、定性与定量、系统与模型、类比与联想、直觉与猜测,每篇文章着重一个方面(可能有少量的交叉),融入不同的思维模式及处理问题的方法,这些问题既与学生所学知识有关,又生动有趣、富有哲理,还不同于传统教育的方法和思路。这样,一方面让学生体会到如何利用知识解释某些现象,了解抽象理论如何与实际相结合;另一方面让学生了解分析问题的方法,并从这些现象或案例中受到启发,获得超越知识的思维方法和能力。

1 自行车运动中的现象

众所周知,月亮绕着地球转动。但是有首歌唱到:“月亮走,我也走”,又反映了人们看问题的主观性及事实:当你走动时,的确会感到月亮跟着你走。

人们在实际生活中经常会以自己的身体、身边的物体作为参考系,从而容易得到主观的结论。因此在描述物体运动时,先要定一个基准,这一概念在生活中可能不是那么显然易见,导致一些似是而非的现象或观点。以学生熟悉的自行车为例,就存在一个有趣的现象。

假设自行车正常行驶,车速为5 m/s,则车轮中心的速度也是5 m/s(图1)。车轮不打滑,其与地面接触点(A点)的速度为零,车轮最高点(B点)的速度为10 m/s(图2)。

图1 自行车运动

根据生活经验,物体速度越快,看上去越模糊。因此推论是:图2中A点附近的辐条看上去应该比较清楚,而B点附近的辐条应该比较模糊。

图2 车轮速度

当学生半信半疑时,PPT显示出人骑自行车的实际照片:靠近地面的辐条很清晰,上方的辐条很模糊(图3)。绝大部分学生感到很震惊:真是这样啊!然后我现场进行调查:

图3 底部辐条清楚

(a)曾观察过,就是这样;

(b)曾观察过,但与照片上不一样;

(c)没注意观察该现象。

绝大部分学生选项是(c),极少数学生选(a)或(b)。当学生们还在感慨平时没有注意时,PPT显示出另一张照片:车轮中心处的辐条清楚,上下的辐条都模糊(图4)。我随后提出“你难到没有看到这样的情况吗?”

图4 中间辐条清楚

学生们陷入了沉思:都是实际照片,为什么会有不同的结论呢?

让学生思考、讨论一会儿,然后给出解释:人的眼睛会自动对焦于明显的物体上,因此当你看别人骑车时,眼睛会不自觉地自动聚焦于人或自行车,这时你会发现身体的边缘比较清晰(图4)。如果有意识地控制眼睛不转动,则会发现人的边缘有些模糊,但车轮的底部辐条很清晰(图3)。

因此图3是把相机固定,抓拍从前面经过的自行车;图4是让相机跟随自行车运动,对准焦距后按下快门。

有一个类似的案例。火车前进时,不知道大家是否注意过这样的现象:(1)看到窗外物体向后退去;(2)短时间内看到窗外某物体基本不动;(3)短时间内看到窗外某物体向前运动。请有兴趣的读者自行观察思考。

2 跳高方式的变化及其原因

跳高是征服高度的运动项目,是人类不屈不挠、不断进取的象征。在不断越过新的高度时,运动员采用的跳高姿势也在不断演变。

在讲解动量定理时,在案例中可以设计一个跳高的案例。我向学生提问:是否注意过跳高有哪些方式?历史上跳高的方式为什么会发生变化呢?

(1)剪式(scissors style):一腿向前伸出先过杆,另一腿再过。1895年,美国人斯维尼(Sweeney)用“波浪式”的新技术,后来称为“剪式”图5(a),跳过了1.97 m的高度。这个纪录保持了17年。

(2)翻滚式(western roll):身体绕纵轴翻滚,水平过杆。1912年美国运动员霍林(Horine)用独创的“滚式”图5(b),跳过了2.01 m的高度。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突破2米大关的人。

(3)背越式(Fosbury flop):身体弯曲,背部过杆。1968年美国运动员福斯贝里(Fosbury)在第19届奥运会上,以独特的弧线助跑,背向横竿的过竿方法(图5(c)),以2.24米摘取了男子跳高桂冠。

图5 不同的跳高方式

目前世界级的跳高选手在比赛中都采用背越式过杆。这里面有什么原因吗?

在动量定理这一章节中,质心运动定理公式表示为[1]

其中m表示质量,aC表示质心加速度,R(e)表示物体受到的外力。质心运动定理表明: 物体的质量与质心加速度的乘积等于作用于物体上的外力。身体在空中运动时(图6),速度不快,因此暂不考虑空气的影响,其动力学方程为

图6 运动员在空中运动

初始条件为

方程(2)的解为

消去式(4)中的时间,有

式(5)表明曲线是抛物线,因此可以得出结论:运动员在空中运动时,根据质心运动定理,身体的质心作抛物线运动;在空中不管运动员手脚如何运动,各关节力与肌肉力均为内力,不影响身体质心的运动。

注意:虽然不同姿势对质心运动没有影响,但质心相对身体的位置是否受影响?参考身体的生理结构特点,有理由认为身体以不同方式过杆时,质心的相对位置为:

(1)采用剪式方式过杆时,身体质心大约在杆上方30 cm处(图7a);

(2)采用翻滚式方式过杆时,身体质心大约在杆上方10 cm处(图7b);

(3)采用背越式方式过杆时,身体质心估计在背部下方20 cm(图7c),注意这时质心从横杆下方通过。

图7 不同跳高方式的质心位置

以上的数据是估计的,但是不妨碍后面的结论(这是定性分析的一个特点,数据不准确甚至没有数据,不影响结论,详见后续关于定性分析的文章)。

一个运动员经过长期训练,其助跑速度、起跳角度比较稳定,采用不同的方式起跳,其质心均作抛物线运动,不妨假设起跳后抛物线的最高点为1.8 m(这一高度体现了运动员的身体素质)。根据前面的分析,采用不同方式过杆时,跨越式最大过杆高度为1.8 – 0.3 = 1.5 m;翻滚式最大过杆高度为1.8 – 0.1 = 1.7 m;背越式最大过杆高度为1.8 + 0.2 = 2.0 m。

这就是为什么现在世界级跳高选手都采用背越式的原因。

3 跳水运动员空中运动违反动量矩定理吗

伏明霞是跳水冠军,她退役后在清华学习过一段时间,清华当时组织过一个科技团队研究跳水运动,我也参与其中,对跳水运动有了一些了解。

在体育运动中,运动员绕身体横轴的转动称为“空翻”,绕身体纵轴的转动称为“转体”。跳水比赛中经常见到运动员在空中做复杂的翻滚动作:运动员先是做空翻动作(角速度沿y轴方向,图8(a));然后在空中变为空翻加转体(角速度沿y轴和z轴都有分量,图8(b))。

图8 从空翻变为空翻+转体

早期运动员在起跳时通过脚部不对称用力产生空翻加转体(称为“早旋”),后来改为运动员在空中发起动作变为空翻加转体(称为“晚旋”)。现在跳水规则将“早旋”视为犯规动作。

俗话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学过动量矩定理的学生,对“早旋”很容易理解,但可能会对“晚旋”感到疑惑:运动员的空中运动是否满足动量矩守恒?身体在空中运动时只受重力作用(空气阻力较小忽略不计),根据动量矩定理,身体对质心的动量矩应该守恒。运动员开始时只有空翻,后来在空中变为空翻加转体,看起来又违反了动量矩定理。

如果没有仔细观察运动员在空中做的动作,的确容易产生这样的疑问。

仔细观察会发现:运动员在空中转体前,会做一个不起眼的“领臂”动作:原来举起的手臂,突然弯曲并错开相向运动,如图9(a)。这一动作时间很短暂,一般观众不太容易注意这一细节,更多关注运动员整体运动。

图9 领臂动作示意图

双手相向运动产生一个沿x方向的动量矩,根据动量矩守恒,身体会自动产生一个反向的倾斜转动,如图9(b)。由于身体的转动惯量远大于手臂的转动惯量,所以身体只有较小的转角。这一结论可以从实际跳水照片中得到印证:照片中运动员的双手已经弯曲到位,身体也倾斜了(图10)。参考照片背景中的观众(白色衣服),可以知道运动员的倾斜角度不大。

图10 实际跳水照片

设初始时运动员身体是竖直的,空翻时动量矩方向水平,如图8(a),当手臂做领臂动作导致身体倾斜后,身体的横轴相应倾斜了。根据身体对质心的动量矩守恒,这时身体会自动产生了绕纵轴的转动,从而使得身体对质心总动量矩守恒(图11)。

图11 动量矩守恒的结果

如果没有注意到弯臂细节,想象中认为跳水运动从图8(a)的状态直接到图8(b)的状态,就会导致认为动量矩不守恒的问题。而实际情况是从图8(a)到图11,在动量矩守恒的情况下完成复杂的转动。

理解跳水运动的解释后,也可以类似解释猫在空中的转体,我曾经以“为什么说猫有九条命”为题给《十万个为什么》丛书撰稿,解释了猫在空中翻身过程中不是绕身体的自转,而是弯腰后产生进动的结果[2],这样既满足动量矩守恒,身体又不会扭起来。

4 总结

在科学研究中,观察是其中的重要环节,首先观察事物的表面现象,然后由表及里,找出事物内部的原因。贝弗里奇(Beveridge)在《科学研究的艺术》中,强调观察时要注意细节,不可把观察到的现象与对现象的理解混为一谈,不要让推理的结论超越事实[3]。本文从观察与思考的角度介绍了一些启发性的案例,强调现象背后的道理,让学生从案例中受到启发,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又超越知识,领悟更多的道理。

从以上案例中可以得出几点结论或启示。

(1)力学中的参考系相当于看问题的立场,同一件事情从不同的立场来看就会有不同的结论。这也说明在运动学中描述运动首先要明确参考系,否则会出现“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现象。表面上矛盾的两张照片,在考虑参考系的运动后就统一了。这启发我们:日常生活中矛盾的事物或现象,如果站在更高的角度可能会统一起来,所以上级领导容易调解下级的纠纷矛盾。

(2)运用质心运动定理,很容易理解跳高方式变迁的原因。若把抛物线的最高点理解为运动员的能力,而杆的高度理解为运动员表现出来的成绩,可以发现不同的过杆方式导致不同的成绩。很容易引伸出做事情方法很重要,在能力一定的情况下,方法好就可以“事半而功倍”,这已经超越了具体的力学知识,对学生一生大有裨益。

(3)跳水运动中的空翻加转体动作,如果没有仔细观察,没有注意到手臂的动作,会产生很多疑惑。实际上在跳水运动中只需要“举手之劳”就能实现复杂的动作,而不懂科学道理拼命训练效果并不好,还容易在运动中发生损伤。

从上面的案例中再进一步思考,虽然有“眼见为实”的说法,但是眼睛所看到的现象仍有可能是事物的表面现象,如果我们要更全面地了解一些事物,除了要仔细观察,同时还需要善于思考。在很多情况下,如果不仔细观察,或者只是观察而缺乏思考,则很容易得出一些似是而非的结论。

《论语·为政》中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4]。一味读书而不思考,只能被书本牵着鼻子走,会被书本所累,从而受到书本表象的迷惑而不得其解;一味埋头苦思而不进行一定的知识的积累,也只能是流于空想,问题仍然不会得到解决,还会产生更多的疑惑而更加危险。只有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才能学到有用的真知;只有把观察和思考结合起来,才能发现事物背后深刻的道理。

猜你喜欢

转体质心案例
重型半挂汽车质量与质心位置估计
昆楚高速公路 西河特大桥上跨成昆铁路成功转体
基于GNSS测量的天宫二号质心确定
ORACLE CINEMA CEDIA 2020案例大赛获奖案例
TWO VILLAS IN ONE CEDIA 2020案例大赛获奖案例
Bespoke Art Deco Media Room CEDIA 2020案例大赛获奖案例
我国首创大跨度T构耐候钢钢箱梁转体工艺
我国桥梁转体刷新世界纪录
基于近邻稳定性的离群点检测算法
巧求匀质圆弧的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