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人为本、环境为脉的新时期中学校园设计 以武汉市四新中学为例

2022-07-02王祥

中国建筑金属结构 2022年6期
关键词:景观校园空间

王祥

0 引言

以人为本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也是党的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学校教育,学生为本。中学作为人在成人前人格、心理、综合素质成型的重要成长阶段,有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而中学校园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载体,文脉传承的纽带,更有着深远的社会影响。新时期怎样的中学校园能顺应时代和社会的发展需求,是建筑界、教育界一直在积极探索的问题。新时期的中学教育更加注重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校园作为重要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文化载体,在设计风格上必须符合且突出现代素质教育的基本理念,在体现个性化设计的基础上为现代教育服务。所以在校园设计过程中,一定要从定位目标、场地规划、建筑空间、景观环境、风格文化、绿色生态等多个维度去全面考虑,其核心就是要以人为本,创造出更健康、更舒适、更高质量的基础教育环境。

下面以武汉市四新中学校园设计为例,从定位目标、场地规划、建筑空间、景观环境、风格文化、绿色生态等方面展开阐述。

1 定位目标

以人为本,中学校园设计首先需要从人、社会、经济、课改等相关背景环境进行项目定位。

中学阶段学生处于青春期到成人过渡时期,基本形成了自我意识和个性化,并具备一定的判断能力,同时具有社会化和自我确定的需要,而较为繁重的学业和升学压力,容易产生忧虑和紧张的情绪,他们需要更加愉悦、舒适、自由的学习和交流环境。中学生积极向上,乐于探索,更渴望走向课外,接触更多不同的事物,发挥自身的创造能力和动手能力。同时中学生也具有一定的欣赏能力,他们需要更加多维、生动的物质和人文环境。校园环境应以满足学生的各种需求作为设计主要出发点。

武汉市四新中学为武汉市三中新校区,位于武汉汉阳四新居住新城,拟建成一所规模为60 个教学班、在校生3 000 人的省级示范高中。本项目建设是完善四新地区配套教育设施的需要。该项目建成后将成为宜居新城的重要公共服务配套设施,为周围居住区提供便捷完善的教育环境。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该地区的发展,优化地区的投资环境,并体现其区域特质,成为传承地域文化的教育文化综合体。

积极探索具有创新建筑文化的高中校园建设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寻求人、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合理有效地使用土地资源,保护环境,节约能源。项目应在政府投资概算内控制造价,进行限额设计,达到经济合理目标。

湖北省普通高中已在2009 年实施课改,新课程方案要求学校鼓励学生在感兴趣、有潜能的方面,选修更多的模块,促进学生个性和特长的充分发展。而作为省示范高中更应在设计建设中体现融入课改,从硬件和软件两个维度达到甚至引领课改标准。

依据背景环境进行项目定位后,结合以人为本、环境为脉的设计理念和思路,以打造绿色舒适生动的中学校园环境为设计目标。

2 场地规划

首先从整体校园规划上就应遵循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以环境创造为脉络,结合上位规划的具体要求,进行规划布局和场地设计,创造高质量的校园环境。

园区规划通过将主要人流、主景观轴、主风道、主视线通廊并线,打造校园主轴,教学区、行政办公区和生活区3 个功能组团沿主轴有序展开,场地西北方向留白为独立完整的运动场区。建筑和场地形成交错布局模式,与运动场地及景观空间形成虚实结合、相互共享的规划格局。

将主教学楼设置于场地中心,围绕主教学楼,东侧为实验楼、科技楼和图书馆等配套教学用房,南侧为行政办公区,北侧及东北侧为生活区,将城市道路对主教学楼的噪音干扰降到最低,教学生活流线简短便捷,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

交通流线规划沿园区内侧外围设置独立的环形车道兼消防通道,最大限度地做到人车分流,为校园内部提供安静舒适的学习环境,同时做到动静分区。车行主入口设置在地块北侧,东侧设置后勤次入口及辅助次入口。后勤次入口方便后勤出入,同时避免了教学用房与后勤用房之间的干扰,做到洁污分流。主次入口两侧设置了一定数量的生态停车位,方便家长接送。

校园内部通过串联和并联的主次步行流线可以便捷到达各功能区,同时人行流线结合学校功能用房、架空开敞空间及景观绿地设置,融入了可驻足休憩的休闲广场、体育活动区、景观铺地等元素,形成了步移景异的人行体验。情景化的交通体验使得学生和教师能够放松心情和缓解疲劳。主入口预留集散广场,利于大量学生人流的出入和疏散。总平面功能分区如图1 所示。

图1 总平面功能分区图

3 建筑空间

建筑空间是学校教学的主要场所,人性化个性化的空间设计和合理的功能流线设计为学校师生提供优质舒适安全的教学环境,并与素质教育的基本理念相配合。

通过对区位及学校功能定位的深入分析,发现传统中国传统建筑设计思想与现代规划理论不谋而合。项目在建筑的整体布局上采用了围合与半围合相结合的布局模式。教学区“S”字形的空间,采用架空连廊,一方面改善了通风和采光,另一方面让景观与建筑相互渗透融合,形成趣味空间。整个建筑由架空长廊贯穿,使通过巧妙的对位调整,在改变绝对对称关系后保持原有的均衡追求,同时在传统围合和半围合的空间上进行必要的演化和抽象化分解组合,空间形象以后现代风格为主,但在空间结构上仍传承了传统文化的神韵和精髓,给人教育环境的稳定、安全和归属感。

在建筑空间规划中,运用半围合式手法,形成“U”字形形态,这样的布局形式,有利于在出早操时减少场地间的互相干扰、有利于缩短建筑之间的交通流线、有利于营造半围合的花园式教学环境。

建筑组群之间采用连廊或廊架构建交通走廊,形成连续慢行系统,流线更便捷,联系更紧密。垂直交通分布合理均匀,与每层的平面交通相连接,使老师和学生们方便、高效地到达每一处功能用房。

教学楼前后排教室之间设置了合班多功能教室或教师办公室,有利于学生就近转换教学及教师与学生的联系;教学楼走道扩宽设计为3m,满足人员流动疏散同时提供了课外交流活动的空间;每层适当位置设置两处卫生间及两处饮水间,并考虑了学生等候空间;疏散楼梯均设置了缓冲空间,以保障学生集中上下楼时的安全。每层建筑自身围合连续,像一个小型的围城,当学生们在里面行走活动时,可以获取不断变化的空间理念。

教学建筑底层局部架空,营造通透的空间,形成自然通风的院落,让景观与视线能在其间流动。打破室内外景观的视线,通过视觉轴线主动与被动地引导,鼓励人们融入周边的环境。校园是相互联系的空间序列,通过底层架空和连廊的连接,教学楼之间的景观形成一个和谐的整体,构成活泼有趣的交流、学习场所。内部和外部空间互相交融,为学生提供更佳的学习环境。

办公综合楼底层设置架空停车场,减少地面停车,提高环境品质,也为教职工停车提供了便利。

4 景观环境

良好的校园景观环境也是学校整体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学校师生提供了健康愉悦的教学环境,身心得到了放松,提高了教学的质量和效率,也为环境教育和实践教育提供了现实的教材,培养及加强青少年的环境观念。

项目结合区域背景及学校特征,创造人文气息浓郁的校园文化空间,打造人文的景观;针对青年使用人群及其活动特征,创造出积极向上的校园活力空间,打造智慧的景观;与建筑布局有效衔接,创造出自由多变的景观空间和相互交替的动感流线,打造自由的景观;融合校园内部的景观水体和外部的山体资源,打造以绿色为基调的生态校园景观。

强调生态景观与建筑形体的相互渗透,营造多元化的立体景观绿化体系。以自成一体的空间景观元素,增加空间景观效果,丰富景观层次,营造不同需求环境氛围。

水景是利用场地西边保留水体,将周边水景引入校园,营造自然生态景观环境。中心水系垂柳拂岸,水生植物自然生态,虽为人工,宛若天成。乔木,构成了一个校园的绿色框架,体现了学校的绿化特色,更为学生的出行和休憩提供着浓浓的绿荫。中心轴线“桂花大道”寓意学子折桂,学校大门两侧“银杏大道”,则为天然的活化石标本,操场和教学楼之间“樱花大道”,具有浓郁的武汉特色。教学楼之间“四季庭院”,分别以武汉市花的梅园以及桃园、海棠园为其环境主题。石,能美化环境,亦能净化心灵、陶冶情操“悟石德而养性,悟石理而修身”正是赏石与育人的完美结合。鸟瞰效果如图2 所示。

图2 鸟瞰图

5 风格文化

中学校园整体风格应体现中学生的朴实、活泼、明快的性格特征,结合蕴含的地域文化及传统文化的传承,并展现时代风貌,学生在此校园环境中可以得到美和文化的熏陶。

本项目坐落于具有悠久历史文化的武汉市汉阳区,而具体落位的四新地区属汉阳重点打造的宜居新城,校园整体采用后现代风格融合地域和传统文化,传达出其应有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现代气质,具有较强的识别性,同时体现其区域特质,成为传承地域文化的教育文化综合体。

立面沿用了规划布局所采用的反转对称的手法,运用空间“L”字形的相互咬合关系和均质统一的开窗模式,形成起伏有序、富有韵律的群体轮廓。外侧运用武汉市花梅花造型的网孔板呼应地域文化和历史传统。综合体的体量空间通过材质的变化及立面的段式处理回归到了宜人的尺度。

在建筑的造型上,采用一些原形几何体,并用连廊将其连接起来,让不同功能的建筑间有一定的联系,使布局更加紧凑。在颜色的处理上,将立面分为三段,檐口及屋顶段和基座段运用类似水泥的蓝灰色,中间段是砖红色,再配合玻璃窗和钢制扶手,并结合学生的活泼个性,在局部以鲜艳的颜色点缀,既不失传统建筑的朴实,又融会后现代建筑的活跃与轻盈,象征传统文化与现代科学的有机结合。

校园大门端庄大气,顶部结合波浪流线造型,整体气韵更加丰富生动,呼应江城武汉,也寓意长江后浪推前浪,三中人引领时代潮头开创未来的精神。

结合中国传统教育理念,追寻先有的教育特色,改良教育建筑,充分借鉴传统建筑文化的博大精深,理性地使传统价值得到回归。

6 绿色生态

打造绿色生态校园是新时期校园设计的主要目标之一。将绿色生态校园当作样板和教材,为体验大自然机会不多的学生提供绿色环保教育,倡导人与自然的对话,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

在设计中尽量采取低技术、低能耗、被动式系统的模式解决夏热冬冷地区气候环境问题。

建筑外立面采用改性聚氨酯硬泡外墙外保温材料技术,具有保温隔热、抗裂、防水、耐候、抗压、施工机械化水平高等优越性能,饰面采用浅色涂料或面砖。局部设置表皮构架,空间利用率提高。采用Low-E 玻璃具有优异的隔热效果和良好的透光性,除了有较高的透射比还大大降低因辐射而造成的室内热能向室内的传递,达到理想的节能效果。

教学楼、食堂、宿舍、报告厅屋顶设计为种植屋面,防、排、蓄植并重,安全、环保、节能、经济。种植屋面涵养雨水,减少地面排水压力,同时有效减轻“热岛效应”的影响。可吸纳可吸入颗粒物,缓解大气浮尘,净化空气,调节室内温度,节约电力资源,改善整体教学环境。保护屋顶结构等,增加建筑使用寿命。

对于建筑的材质选择,尽量采用节能、抗老化、易清洁、易更换的材料,并避免光污染。除传统材料的使用外,还尝试新型环保型建筑材料和技术的使用:利用太阳能达到节能目的的光电玻璃,避免光污染的透明度高、反光率低的玻璃;自洁度较高的自洁玻璃灯。采用光伏建筑一体化技术,即将太阳能光伏电板做成建筑材料,让建筑物的屋顶、外墙成为发电源。

海绵城市设计也是打造绿色生态校园的重要一环,通过场地竖向设计、景观设计及室外管网设计的融合,对园区进行海绵城市设计。充分发挥建筑、道路、绿地、水系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和缓释作用,有效控制雨水径流,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同时雨水灌溉花园、生物滞留设施、屋顶花园等也成为校园景观环境的亮点和生物实践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7 结语

在整个设计中,建筑与环境不只是两个概念单独地存在于校园之中,而将环境引入建筑,建筑也成为环境中的一部分,两者相辅相成。以校园的主要参与者为出发点,以广义的环境为脉络,创造出绿色舒适生动的校园,是新时期中学校园设计的基本思路和路径。

猜你喜欢

景观校园空间
景观别墅
空间是什么?
火山塑造景观
沙子的景观
创享空间
包罗万象的室内景观
QQ空间那点事
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