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同魁星楼传说

2022-07-02大同市博物馆陈嘉

记者观察 2022年16期
关键词:科举制科举秀才

文 大同市博物馆 陈嘉

魁星楼

大同市平城区武定街与大十字街交汇处,有一座供奉魁星像的八角五层楼阁,称为“魁星楼”。这位魁星红发青面,眼若铜铃,喻意“赤心昌文运,火眼识俊才”。他左手执笔,右手握锭,谐音“必定”。左脚踢斗,右脚立鳌,就是“独占鳌头”。在古代科举人士的心里,魁星便是主管文运科举,实现功名的神祇。

古人为魁星立庙祭祀,还得从我国封建社会科举制度说起。史学界通常认为,科举制起源于隋朝隋文帝杨坚时期,终结于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历时1300多年。这是一种通过考试把读书和选才联系起来的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选官制度曾经历了世卿世禄制、军功授爵制、察举征辟制、九品中正制等。但最终定格在科举制上,这是中国历史上的一大进步。

科举制有严格的分级考试制度,大致分为六级。县试,取得“童生”资格,即可被社会承认为读书人;府试,取得“秀才”资格,这是成为读书人的标志,取得“秀才”后可以不纳粮,见官不拜;院试,取得“国子监生”资格,“秀才”可以参考,也可不考;乡试,一省考试,考中即为“举人”,具有做官资格;会试,“进士”初选,考中即为“贡士”;殿试,皇帝监考,合格者为进士(一甲),另外二甲为同进士,三甲为赐同进士,真正的进士为一甲。第一名赐状元及第,次名榜眼,第三名为探花。科举考试需经过层层选拔、竞争激烈。其核心意义在于公平竞争,这便给一大批寒门子弟提供了一展才华的机会。同时,对当时教育的普及和传统文化的发展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壁画

隋以后的历朝历代通过科举出现了许多名人,例如唐代的岑参、王昌龄、刘禹锡、白居易、韩愈、柳宗元等;宋代的王安石、范仲淹、陆游、苏轼、欧阳修、文天祥等;明代的解缙、于谦、王守仁、海瑞、张居正、袁崇焕、史可法等。他们都是通过科举步入政坛,名留青史的人物。但是,明清时期,尤其是清朝,随着封建君主专制统治达到顶峰,科举制度束缚了知识分子的思想,“八股文”盛行一时,削弱了科学研究的力量,产生了不少弊端。最后随着封建社会的腐朽没落,科举制最终被现代的教育制度取代了。

在古代,由于条件的限制,能够读书学习的人很少,而通过考试进入仕途的人更是少之又少。但若经过多年寒窗苦读,能够一朝及第,这便是学子们的最大追求。科举是当时的天下大事,繁荣的科举文化便应运而生。古代的中国,自然科学没有发展普及,古人便认为天上的二十八宿主宰人间的运势,其中北斗七星的首星“天枢星”主文运。“天枢星”又称“奎宿”。为了更形象,文人们将其改称“魁星”。在神像塑造上,将魁星的形象赋予了深刻的寓意,总意便是“魁星点斗,独占鳌头”,这成了文人学子们为魁星建庙、祭祀的目的。

祭祀魁星也有一套完整的程序,相传,每年农历七月初七是魁星的诞辰,学子们先在蜡纸上写好一篇“魁星宝诰”,然后敬净水三杯,沉香数支,香花、水果几样,然后上香叩头,默念“魁星宝诰”三遍,香尽之后,烧化蜡纸,将清水倒地,认为魁星大神已接受敬意,便能有上天眷顾,功成名就。就这样年复一年,魁星楼香火旺盛,成了当时重要的文化现象。

当然,除了神像之外,魁星楼内

猜你喜欢

科举制科举秀才
古代的考试
趣读篇
“科举”
山中与裴秀才迪书1
从《聊斋?叶生》解读蒲松龄四十不灭的科考幻想
晚清科举制度变革考
南戏中的科举程式
唐宋时代的科举与党争——内藤湖南“宋代近世说”中的史实问题
秀才与考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