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湖的柳树,为何不能砍?

2022-07-02王晶

党员生活·中 2022年6期
关键词:风貌民意柳树

王晶

最近,“西湖景观改造,柳树变月季”的话题成为杭州市民关注的焦点,甚至上了热搜。事情的起因是,5月10日,有市民发现在杭州西湖断桥边的沿湖路段7棵柳树被移走,换成了月季。

对于将柳树换成月季,西湖景区管委会岳庙管理处后来做出了解释,由于这7棵柳树生长在悬铃木树冠下,长期得不到充足光照,出现老化、空洞、“驼背”和严重倾斜,部分存在安全隐患。

但即便是为了对西湖“景观提升和改造”而迁移柳树,公众仍然不买单,毕竟一直以来柳树被视为西湖重要的风貌,网友纷纷表示,“没有杨柳的西湖缺少灵魂”、“这破坏了文化”……

公众的呼声引起了官方的关注。5月13日,西湖风景名胜区管委会对外发布通报称,7棵柳树已补植完成,园林专业团队选用了适合该地段的新种柳树,使其能够更好融入生长环境,也尽量恢复景观原貌,与西湖景观相协调。

5月16日下午,杭州市以此事为契机,召开“民意恳谈会”,市委书记、市长等多位市领导出席并公开致歉。“西湖沿湖部分柳树移栽,破坏了城市自然生态环境和历史文化风貌,伤害了人民群众对杭州的美好记忆和深厚感情,教训十分深刻。”

历史风貌的改变,还需倾听民意

西湖此次换柳事件体现了公众参与到城市风貌改造的决策中,而杭州官方的回应态度和速度也获得了点赞。城市空间是在与公众互动中产生活力,人文景观也正是因为有了公众的参与才有了意义。

梳理发现,不仅这次西湖移柳事件引发沸腾民意,实际上,很多历史文化名城也发生过类似事件。

2011年3月,南京市政府为建设南京地铁3号线,将主城区内许多于上世纪中期栽种的法国梧桐等树木移栽,此次的移栽也引起了当地市民的强烈不满——此前南京地铁2号线移栽之后的树木存活率仅有18%。

不少市民为此走上街头发起“绿丝带活动”,要求保护南京市内的行道树。最终,南京市政府在吸收民意的基础上从一开始的“移栽”到“少砍”,最终决定“不砍”,并且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古树名木及行道大树保护的意见》,承诺原则上“工程让树,不得砍树”。

南京此后也开始实行“绿评”制度。地铁3号线工程成为首个试点项目,这也是我国地方通过的首个“绿评”制度。该制度要求,在实施重大项目工程前,要联合各部门和专业人士、市民代表等成立咨询小组,对项目建设过程中对周边环境影响作出评估建议,而所有市政工程规划、建设都要以保护古树名木为前提。

十多年前的这场南京护绿行动,是公众参与保护树木和维护历史风貌的重大事件,也促进了公共决策制度方面的改进,被列入2011中国公众参与环保的十大事件之一。

相比于南京的梧桐,广州的榕树就没那么幸运了。从2020年底到2021年中,广州在实施“道路绿化品质提升”“城市公园改造提升”等工程中迁移、砍伐3000余株榕树,其中很多是大树老树。

此事经持续发酵酿成风波。2021年12月12日,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发布通报,对广州市10名相关领导干部严肃问责。

城市文化风貌的保护难题

无论是杭州的西湖还柳,还是南京的梧桐保护、广州的榕树风波,这其中体现的是民间对城市文化风貌保护意识的苏醒,也反映了城市保护和修复开发景观相关工程作为公共性很强的重大行政决策,可能会遭遇的一些紧张和冲突的问题。

为避免单边决策的风险,我国于2019年颁布了《重大行政决策程序暂行条例》,指出重大行政决策应当遵循的三条原则:科学、民主、合法。

决策者要凭借科学思维、利用科学手段和科学技术进行决策,要充分听取各方面意见,保障人民群众通过多种途径和形式参与决策,并保证决策内容符合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同样,城市保护和修复开发景观的相关决策也应当遵循以上原则。

首先,要去回答到底需要什么样的城市文化?城市的历史和文化保护又该立足于什么?

谈起一座城市,我们常常会想起知名的文化景点,其作为城市的名片,也是城市独特气质的外在表现。而在高速的城市化过程中,若不注重发扬城市文化,则会出现不同城市之间高度同质化和“千城一面”的现象,所以城市的发展更新更要关注历史文化的保护。

对于历史文物而言,其所呈现的厚重感之美与丰富的文化内涵,在深入人心的过程中,也让人们认识到文化景观不能任人随意“打扮”。城市文化是人文与景观的融合,人们只有在与景观不断互动中,才能感受并传播城市文化。

近些年来,许多相关领域的专家也开始着力推动“城市的有机更新”,即推动城市形态、自然人文景观、基础设施建設、产业与管理等各方面的有机更新,实现保护和开发相平衡,让城市更具有活力。而真正要落到实处,也在于政府、民间与景观能形成和谐的统一体。

其次,公众对城市的记忆与情感寄托于城市空间中,而具有活力的城市文化也是紧紧与人相连的,因此城市的管理者对公众声音更应加以重视。

5月16日下午,针对西湖断桥边7棵柳树被迁移引发民意质疑事件,杭州市召开“西湖风貌和文化保护”民意恳谈会。会上,杭州市主要领导表示,全市上下要以7棵柳树为案为鉴为例,在城市建设中遵从民意、尊重民声,回应百姓关切,在“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人民管”中形成思想、制度、工作各方面的标准和规范,进一步使西湖、杭州更有温度。

见证了西湖申遗、曾任杭州市委书记近十年之久的王国平曾说过一句令人动容的话,“2011年我们申遗成功,就要让西湖至少再活2000年”。

对于西湖或是其他历史文化景观,我们希望都能再活2000年,而2000年不过是一个代表时间长度的数字,最重要的是,我们希望能留住属于集体的历史记忆,能让这份记忆更恒久。

猜你喜欢

风貌民意柳树
包裹的一切
小城镇风貌控制研究——以中庙风貌控制规划为例
建议究竟代表多少民意
柳树
会治病的柳树
品质提升 让城乡风貌各具特色
库车城市风貌
直接民意、间接民意及司法应对——分类学视角下对司法与民意关系的再审视
汇聚民情 畅达民意
柳树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