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立国不再中立, 谁损失最大?
2022-07-02巴斯殷淼夏雪张蕾
巴斯 殷淼 夏雪 张蕾
自两个中立国——北欧国家芬兰和瑞典正式申请加入北约已有一段时间了,北约冷战后第六次“扩员”的进展以及俄罗斯如何应對一直都是国际热点。
无论是俄罗斯领导人的“出奇冷静”、北约高层和美德等成员国的“热烈欢迎”,还是土耳其一再强调“反对瑞芬入约的立场不变”,这两个国家申请“入约”都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芬兰、瑞典与奥地利等为数不多的国家是受到国际承认的“永久中立国”。从1814年至今,瑞典已保持200多年的军事不结盟历史;芬兰在二战后与苏联签订《友好合作互助条约》,保持中立国地位也有70多年。
尽管芬兰、瑞典早与北约有合作,但两国民众还是习惯把“中立国地位”看成是“善的力量”,两国还年年位居“幸福指数最高的国家”之列,国际社会传统上也把它们看成是“桥梁搭建者”。
人们不禁要问:“如果中立国不再中立,‘幸福国家’不再淡定、‘善的力量’逐渐减少、‘沟通桥梁’被切断,这个世界会变成什么样?”
两个“桥梁搭建者”放弃“最后底线”
芬兰和瑞典的中立国地位都有特殊的历史背景。12世纪后半叶开始,芬兰曾隶属于瑞典。1809年俄瑞战争后,战败的瑞典人被迫向俄罗斯人割让芬兰,并开始寻求中立路线。瑞典在两次世界大战中均保持中立。1941年至1944 年,纳粹德国进攻苏联时,芬兰参与对苏战争。1947年2月,芬兰作为战败国与苏联、美国等国签订《巴黎和约》,此后又在1948年4月与苏联签订《友好合作互助条约》。瑞典和芬兰多次被北约“要求”加入,但两国始终没有“入约”。
瑞典、芬兰1994年加入北约的“和平伙伴关系计划”后,就开始与北约合作。北约在阿富汗、伊拉克采取军事行动时,两国也参与其中。赫尔辛基大学的一位政治学家在接受芬兰国家广播电台(Yle)采访时说:“虽然与北约早就有合作,但芬兰一直对加入北约持保守态度。我们坚守‘最后的底线’,原因就是担心触怒东边的邻居。”
出于国家利益考虑,瑞典的外交安全政策被该国媒体概括为“和平中的不结盟,战争中的中立”。保持中立只是瑞典延续多年的一项外交政策,各届瑞典政府认为保持中立能更好确保瑞典的安全。不过,瑞典隆德大学历史学教授哈拉尔德·古斯塔夫松也曾表示:“声称瑞典200多年来一直奉行同样的中立政策是错误的,瑞典的不结盟只是出于对现实的妥协。”
瑞典在中立政策时期的目标是站在大国战争之外,成为冷战期间超级大国之间的一种缓冲。但在上世纪50年代,北约只有15个成员国时,瑞典也有“第十六个北约国家”的说法,瑞典与北约在信息共享等领域的合作被严格保密。
尽管如此,瑞典和芬兰在冷战后都被视为“西方与俄罗斯沟通的桥梁”。对两国决定改变中立国地位,俄罗斯人感到失望和不满。
对芬兰、瑞典不再“淡定”,欧洲内部也有担忧和惋惜之声。德国联邦议院前国务秘书维利·维默尔近日在接受国际媒体采访时就表示:“正是有这两个北约国家帮助消解对抗,才维持了二战后欧洲70多年的和平。”他认为,在美国的压力下,原本通过芬兰、瑞典与俄罗斯“沟通的桥梁”会被人为切断,两国失去中立国作用,将让欧洲的和平失去很多保障。
芬兰和瑞典仍然有人看重“中立”
作为世界上“最幸福的国家”,芬兰与俄罗斯有着1300公里边界线,而人口只有550万。在Yle今年2月、3月和5月进行的3次民意调查中,支持加入北约的芬兰人分别为53%、62%和76%。谈到民众态度发生改变,芬兰软件工程师迪莫说:“我一直以来都对是否加入北约不感兴趣,但乌克兰危机升级以来,我确实感到威胁,毕竟芬兰在历史上也有过被俄罗斯统治的时期。”
即使那些同意国家加入北约的人也担心,芬兰失去中立国地位将加剧欧洲与俄罗斯之间的紧张关系,还可能被北约拖入其他战争,甚至成为大国的附庸。
在“幸福指数榜单”名列前茅的瑞典,同样仍有很多人看重中立国的地位和作用。在瑞典议会8个党团中,绿党和左翼党明确拒绝瑞典加入北约。绿党发言人斯蒂内维表示,瑞典的安全应该以合作和自己的防御为基础,瑞典应远离北约。
在瑞典的社交媒体上,政府加入北约的决定也让一些年轻人感到失望。斯德哥尔摩大学一位工商管理专业的学者说,失去中立国地位,瑞典商界利益也将受到不可逆转的损害。他认为,瑞典本应努力去做“世界上最精致的中立国与和平调解人”,而不是“非此即彼”。
奥地利继续保持“积极中立”
在芬兰和瑞典提出加入北约后,同样为欧盟国家的奥地利成了中立国的最坚定代表。奥政府多次表示,完全尊重芬瑞两国政府加入北约的决定,但奥地利将继续保持中立国地位,“我们不属于任何军事联盟,我们也不想加入(北约)这类组织”。
奥地利总理内哈默5月27日与俄总统普京通话45分钟,颇有劝和的意思。内哈默4月11日访俄时,就被国际媒体描述为“俄乌冲突升级以来第一位访问俄罗斯并与普京举行会晤的欧盟国家领导人”。而奥地利领导人能这样做,主要得益于其永久中立国的身份和担当东西方之间“桥梁搭建者”的外交传统。
中立国减少,自然让国际社会担心化解全球危机和冲突的中间沟通渠道会受到影响。以奥地利为例,确定中立国地位后,该国一直推行“积极中立政策”,在争端中充当调停人、为分歧方提供谈判场所、成为国际组织东道国。早在冷战期间,奥地利因其中立国的地位以及位于北约和华约两大军事组织之间的地理位置,多次成为东西方两大阵营沟通的桥梁。例如1961年6月时任美国总统肯尼迪与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的会晤就在奥地利首都维也纳美景宫举行。时至今日,奥地利积极担当东西方之间“桥梁搭建者”的外交传统仍未改变,如正在进行的“伊朗核协议谈判”地点也是在维也纳。
不难看出,借乌克兰危机升级,美国不断营造安全恐慌,极力怂恿和鼓动芬瑞两国加入北约,让欧洲国家与俄罗斯战略安全对抗进入恶性循环轨道,用军事集团对抗谋求绝对安全,胁迫地区伙伴选边站队,只会加剧全球的不确定性和动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