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排螺旋CT不同剂量扫描对肺结节的诊断影响
2022-07-02吴高仁
吴高仁
摘要:目的:研讨16排螺旋CT不同剂量扫描对肺结节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3月-2022年3月收入我院的肺结节患者100例,按扫查剂量的不同设组,对照组与观察组各50例,分别接受常规剂量与低剂量16排螺旋CT扫查,比较两组的扫查准确情况。结果:两组的CT征象检出率、肺结节定性检测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扫查辐射度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常规或低剂量16排螺旋CT对肺结节患者进行扫查均可获得准确的CT征象及结节定性检测结果,尤其是低剂量扫查,还可明显减少辐射度,安全性相对更有保障。
关键词:肺结节;16排螺旋CT;剂量;诊断价值
肺结节是一种发生于肺部的非干酪性肉芽肿,又称为肺肉样瘤,其发病有明显的地区性特征,且患者多为老年人。一旦发病,结节病变通常可侵犯全身多个组织,造成肺间质弥漫性纤维化,但由于缺乏特异性症状,仅有发热、咳嗽、乏力与轻微咳痰等表现,患者多数不够重视[1-2]。为进一步明确低剂量螺旋CT对该病的诊断价值,本研究对100例肺结节患者采用不同CT剂量扫查,具体示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3月-2022年3月收入我院的肺结节患者100例。纳入标准:①均自愿接受螺旋CT机扫查,且常规剂量扫查提示存在结节病灶;②结节直径<3cm;③病例信息完整;④患者知情,已签署入组研究协议。排除标准:①合并局部淋巴结肿大者;②伴其他肺部疾病或重要脏器功能疾病者;③伴严重精神疾病者;④处于妊娠或哺乳期女性。按CT扫查剂量的不同设组,每组50例。对照组男27例,女23例,年龄25~74(52.38±6.85)岁;平均体质量指數(21.92±3.03)kg/m2。观察组男28例,女22例,年龄26~75(52.19±6.73)岁;平均体质量指数(21.89±2.98)kg/m2。两组间的基线信息处理显示P>0.05,可做对比。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接受西门子公司生产的16排螺旋CT机(型号:Emotion型)进行扫查,仪器参数设置:①电压。对照组为130kV,观察组为110kV;②电流。对照组为200mA,观察组为30~35mA;③层厚及层距:均为5mm;④螺距。1.0;⑤持续扫查时间。10~15s。
1.3 评估项目
①比较两组的CT征象(分叶征、毛刺征、胸膜凹陷征、支气管征及血管集束征)检出情况;②比较两组的肺结节定性(肺癌、肺转移瘤、炎性结节、定性困难)检测结果;③比较两组的扫查辐射度(总管球辐射量、有效管球辐射量、CT容积辐射量指数、辐射量长度乘积),具体参照计算机扫查的自测值记录。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 SPSS 20.0版本软件分析,对计数资料做卡方检验,对计量资料做t检验,完成后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 )表示,计数资料以率表示,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CT征象检出率
两组对结节分叶征、毛刺征及支气管征等CT征象的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肺结节定性检测结果
两组在肺癌、肺转移瘤及定性困难等肺结节定性检测结果上的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扫查辐射度
总管球辐射量、有效管球辐射量、CT容积辐射量指数等辐射度的记录显示,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讨论
肺结节属于较常见的肺部疾病,由于症状缺乏特异性,患者多是在体检或诊治其他疾病时被确诊[3]。多层螺旋CT是目前临床公认对肺结节最具敏感度的一种诊断技术,具有操作简便、扫查时间短、时间及空间分辨率高等特点,其对肺结节的类型、累及间质情况等均有较全面且直观的评估作用,而最大优势,还在于具备强大的后期重建技术,因而对结节性质的判断相比胸部X线、超声等影像学手段更加敏感和准确。然而,关于其剂量学问题目前尚有不同看法[4]。既往临床多推荐对肺结节患者行常规CT剂量扫查,理由是该做法能够保障较高的诊断准确性。但新时期随着人们自身防护意识的不断增强,常规CT剂量扫查带来的累积辐射问题越来越不被接受,相反,更多学者推荐采用低剂量螺旋CT扫查,以在获取较高诊断准确率的同时,减少辐射伤害[5]。
参考文献:
[1]石峰,王昕,王全用,等. 低剂量螺旋CT在肺部结节筛查中的应用价值研究[J].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21,5(23):84-85.
[2]邹天翔,罗昭阳,李星. 低剂量多层螺旋CT肺部孤立实性小结节在肺癌早诊早治中的应用研究[J]. 现代医用影像学,2021,30(1):114-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