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户生产行为给农产品质量安全带来的影响研究
2022-07-02肖启雄
肖启雄
摘 要: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是立国之本。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农产品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由追求温饱转变为追求安全、优质、健康的食物。自然环境的变化致使人类活动加剧,导致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日益突出,人们的身体健康受到严重威胁。农药残留、食物中毒等事件屡屡发生,严重影响了消费者对农产品的信任。影响农产品质量的因素有很多,其中农户生产行为是农产品质量的源头,直接影响到农产品质量安全。完善农户的生产规划、加强农户的生产管理、保证农产品交易的公平性和公正性、提高农户的收入可有效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文章分析了农户生产行为现状,研究了影响农户生产行为的因素,总结了农户生产行为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带来的影响,提出了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建议,以供参考。
关键词:农产品;农户生产行为;农产品质量
文章编号:1005-2690(2022)10-0142-03 中国图书分类号:F322 文献标志码:A
俗话说,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我国农业人口众多,生产力和生产资料较为分散,各地区差异极大。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我国农业生产繁荣发展,已经实现由短缺转为丰年有余的状态。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农产品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对优质、健康、绿色、安全食品的需求量持续加大,最终向更高层次的需求发展。
1 农户生产行为现状
农户是指农业社会最基本的经济组织,以农业生产为基础进行生产经营活动。农户生产行为是指农户在一定资源约束、经济制度和技术水平下,为达到一定的生产目标,在选择生产方向、生产规模和方式上采取的一系列经济活动[1]。
目前,我国农户生产行为主要是延续传统的种植方式,农业以施入农药和化肥为主。农户在选购农药和化肥时,主要考虑农药和化肥所带来的经济利益及价格优势,选取的化肥是否能够提高农产品产量,选取的农药是否能够在不影响农产品产量的情况下达到杀虫的效果,并没有意识到化肥和农药会危害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影响农业的生产环境。农户在使用农药和化肥时,往往依据个人的种植经验确定使用量,很少有农户按照使用说明书确定使用的比例和使用量。
另外,我国农户在选择种植品种时,考虑最多的是经济利益,倾向于追求收入和利润的最大化,不考虑土地适合种植的农作物种类。当某种农产品供不应求时,该产品的价格会急剧上涨,大批农户为了获取较大的收益会选择种植该产品,导致该产品产量大增。当某种农产品供大于求时,该产品的价格会下跌,大批农户担心未来收入降低,纷纷抛弃该产品,导致产量大幅度降低。
我国多数农户的农业生产技术来源于父辈的传授及自身在农作物生产过程中的经验探索,随着农户年龄的增长,农业生产经验越来越丰富,对经验的依赖性越来越高。随着科学的发展,全新的种子、化肥、农药的优势愈发突出,鼓励农户掌握新技术非常重要。然而因为农户文化水平较低、经济能力有限,无法学习和适应新的技术发展,仍然依据以往经验随意使用种子、化肥和农药,不仅没有发挥出新技术的作用,还威胁到农产品的质量安全。
2 影响农户生产行为的因素
农户生产行为主要受主观因素和社会环境的客观因素影响。
2.1 影响农户生产行为的主观因素
2.1.1 农户自身特征
农户是由农民组成的家庭,因年龄、教育、性格等方面的不同而有所差异[2]。农户获得农业生产技术的程度取决于个人的特征。在学习新的科学技术时,文化程度高的农户比文化程度低的农户学习效果更好、学习速度更快、获得的认知更全面。年龄大的农户倾向于依靠个人经验,年轻农户则更加开放,更倾向于依靠新的科学技术。在对农药毒害的认知方面,文化程度高的农户会偏向于安全性较高的农药;文化程度低的农户会选择实用性较高的农药,不会考虑安全性问题,进而增加农产品的农药残留,危害农产品的质量安全。
2.1.2 农户对农业的认知
农户对农业的认知程度严重影响着农户的生产行为。对农业有认知能力的农户更容易接受新事物。对于政府推广的无公害生产技术,有认知能力的农户会积极投入其中,依靠政府补助,提高生产,增加农户收入。同时,有认知能力的农户会积极争取政府支持,寻找技术人员做技术指导,不仅可以用科学的技术手段提高农产品产量,更能提高农产品质量的安全性。對农业认知不足的农户会排斥政府推广的无公害生产技术,依旧循规蹈矩,采用依靠传统经验的种植方式,不仅农产品产量无法提高,而且农产品质量也得不到保障。
2.2 影响农户生产行为的客观因素
2.2.1 市场环境
市场环境是指农户生产行为的生产环境和社会环境。生产环境是农户进行生产行为的客观条件,例如土壤、气候、位置等。生产环境影响着农户对农作物及生产技术的选择。不同生产环境需采用不同的生产技术生产不同的农产品。质量优良的农产品是适宜的生产环境和科学的生产技术相结合的成果,两者缺一不可。社会环境是农产品生产后,影响农户收入的客观条件,例如农产品价格、质量等。
2.2.2 政府政策
政府政策是农业发展最具影响力的因素,是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第一推动力。政府对农户的补贴政策、对农产品质量的奖励和处罚政策有效引导着农户生产行为向政府期望的方向发展,可提高农户对农产品的认知,合理使用农药和化肥。政府可以协助市场形成成熟的农业产业链,提高农户对农业的认知及生产技能。
3 农产品质量安全现状
目前,我国在农产品质量安全方面的法律法规相对完善,出台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法》《食用农产品市场销售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办法》等。明确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法定标准:不含有国家禁止的农药、兽药等农药残留,不含有重金属等有害物质,不含有致病性寄生虫微生物,不含有生物毒素等损害人类身体健康的有害有毒物质,不可产生危害人类及后代健康的隐患。
我国建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法》《食用农产品市场销售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办法》等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律法规,完善了农产品质量的政府监管机制,规范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生产行为,构建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信息平台,如图1所示。
虽然我国的监管措施相对完善,但是仍会发生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瘦肉精、河北红心鸭蛋、上海多宝鱼、三鹿奶粉、海南毒豇豆、青岛毒韭菜、牛奶黄曲霉素、宜昌毒生姜、问题肉、寿光毒大葱等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层出不穷,历历在目,令人触目惊心。究其原因,化肥和农药使用不科学、不合理,甚至滥用农药、兽药。农产品的生产环节是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源头,涉及生产环境、生产所需投入品、生产管理等关键因素[2]。
目前,我国农产品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安全意识明显提高,越来越重视农产品质量安全。由此导致生产者不得不提高食品安全意识,优化农业生产技术,增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提高经济效益。近年来,我国抽查的农产品合格率已经达到90%以上,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监测体系逐步完善。建立了标准化体系和科技服务体系,制定了质量标准,实行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提出了行之有效的具体方法。
4 农户生产行为给农产品质量安全带来的影响
农产品质量安全影响着农户的声誉和收益、消费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市场秩序的建立以及政府的公信力等。影响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因素主要有农户生产行为、农户的认知、市场因素和政府政策等。其中,农户生产行为是影响农产品质量安全最直接的因素,是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源头。农户生产行为是由形成农业认知、确定生产规划、实施生产管理、完成市场交易等多因素组成的复杂行为过程,并且整个过程会受到政府政策的影响[3]。
4.1 农户的认知形成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影响
农户在生产农产品前,需对农业有一个全面的认知。通过分析本年的农产品行情,新产品、新技术及政府政策等,决定是否实施农产品生产。由于农户个体差异的不同,受到年龄、性别、文化程度、经济地位等因素的影响,农户的认知程度存在巨大差异,导致农户的生产决策产生巨大差异,致使农户实施的生产行为有所不同,进而影响农产品质量安全。
4.2 农户生产规划和生产管理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影响
确定生产规划和实施生产管理是农户生产行为的直接表现。农户通过认知作出生产规划和生产管理的决策。生产规划决定了农户生产行为中人力、时间、资金、土地等资源的分配。生产管理决定了农户的生产方式和投入方式,尤其是农药和化肥的使用。农产品质量安全主要受到农药和化肥的影响,不合理使用农药和化肥会污染农业环境,引发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农药残留、化肥污染是影响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直接因素。
4.3 农产品市场交易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影响
完成农产品市场交易获得收入是农户生产行为的最终环节。在农产品交易过程中,农户将农产品直接或间接出售给消费者。消费者购买有毒、有害的农产品会造成严重的后果,但其无法识别农产品的安全性,只能通过自身的经验、其他消费者的评价信息等进行识别判定。如果所判定的信息较好,就会提高消费者对农产品的购买力,增加农户收入,间接增强农户提升农产品质量的意识。如果所判定的信息较差,就会严重影响消费者对农产品的购买力,导致农户收入降低。
4.4 政府政策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影响
政府是农产品质量的监管者,通过政府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体系,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以此提高农户对农产品质量的重视程度,规范农户生产行为。消费者对政府安全监测体系具有足够的信任感,致使优质农产品的出售量持续提升,增加农户收入。应完善监管体系,建立农产品生产、管理、销售各个环节的监管体系,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农户和消费者的利益。
5 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建议
应在源头上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提高农户的认知,抑制农户不合理的生产行为。提高农户的认知,让农户了解政府部门的相关政策,政府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
5.1 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法规宣传
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律法规以条文规定的形式呈现,对于文化程度不高的農户来说,难以有效理解。因此,要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法规的宣传工作,借助图片等简单易懂的方式向农户宣传。充分发挥乡镇在农村的作用,加大宣传力度,确保农户深刻了解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充分发挥村委会的领导作用,开展乡村宣传,寓教于乐,让农户了解农产品质量安全知识。充分发挥政府优势,聘请农业专家,对农户进行生产行为的培训指导。充分发挥新媒体优势,对农民普及政策法规。充分发挥现代化信息手段优势,利用手机、电脑等设备,构建农产品信息发布平台,宣传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相关信息[4]。
5.2 提高农户认知度
加强对农户生产行为的引导,在意识方面增加农户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自觉性。对农户采取培训、指导等方式,改善农户的经营方式,确保农户收入增加的同时,完成对农户的农产品质量认知教育工作。提高农户收入水平是提高农户认知度的核心,政府需完善相关法律政策,加强对农户的生产技能培训与农产品质量安全培训。让农户在生产实践中遵守法律法规,养成良好的生产行为习惯,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5.3 提高政府监管效率
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提高政府监管效率。首先,要健全和完善市场环境,加强对农药和化肥的监管。其次,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信用体系。通过市场引导、规章制度、乡规民约等形式,建立农民自律机制,加强社会监督,建立农产品信用机制。再次,加大政府补贴力度。通过政府补贴的形式降低农户生产成本,提高农户的利润及对农产品的重视程度,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
6 结束语
农户生产行为是影响农产品质量安全最直接的因素。有效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需加强政府引导、完善相关政策、提高农户的认知、加强农户的生产规划和生产管理、保证农产品交易的公平性和公正性、增加农户收入。
参考文献:
[1]何蒲明,魏君英.试论农户经营行为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J].农业技术经济,2003(2):24-27.
[2]吴红霞,杨文丽.基于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农户生产行为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6(20):218-222.
[3]娄博杰.基于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农户生产行为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2015.
[4]莫鸣,包翠文,刘利萍.农产品质量安全法规对农户生产行为的影响[J].江苏农业科学,2015(9):475-4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