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自然遗产 建设美丽湖南
2022-07-02李玉平陈妍陈月忠
李玉平 陈妍 陈月忠
编者按
今年6 月11 日是我国第6 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本刊与湖南省自然保护地保护中心联合推出以“保护自然遗产 建设美丽湖南”为主旨的专题报道。目前,我国共有14 项世界自然遗产,湖南有2 处。专题报道系统而有侧重地展现30 年来湖南稳步推进自然遗产保护事业的艰辛探索和执着实践,与你一起走进自然遗产地,领略无限风光,感悟遗产保护与利用的厚重情怀。
自然遗产是地球亿万年演变的结晶,是大自然留给我们宝贵的自然财富。自武陵源1992 年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以来,湖南自然遗产管理部门坚持“科学规划、统一管理、严格保护、永续利用”的基本原则,扎实推进遗产保护管理各项工作,有效保护了三湘大地珍贵独特的自然文化遗产和自然生态环境,走出了一条湖南特色的遗产可持续发展之路,为世界自然遗产事业发展贡献了湖南智慧和湖南力量。
1992 年12 月,武陵源入選世界遗产,成为我国首批世界自然遗产。经过30 年不懈努力,湖南自然遗产事业稳步推进,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截至目前,湖南拥有武陵源、崀山2 处世界自然遗产,万佛山- 侗寨1 处国家自然遗产,南岳衡山、紫鹊界梯田- 梅山龙宫、里耶- 乌龙山、炎帝陵- 桃源洞4 处国家文化和自然双遗产,国家文化和自然双遗产数量位居全国第一,总面积达954.37 平方公里。这7 处遗产地,5A 级旅游景区有4 处,4A 级3 处,它们涵盖了自然美、地质地貌和生物生态三大突出价值,向世界呈现了“湖南精彩”。
30 年来,我们逐步建立了管理工作机制。湖南高度重视遗产保护管理工作,形成了由省林业主管部门、市县林业主管部门和遗产地管理机构组成的三级管理工作机制。省级层面由省林业局保护地中心,负责全省世界遗产和国家遗产的保护监管工作;市县层面由各级林业局自然保护地机构负责管理范围内遗产地的保护监管;遗产地管理机构负责遗产地日常保护和管理的具体工作。湖南2 处世界遗产地均建立了正处级的管理机构;国家遗产地除里耶- 乌龙山为正科级外,其余4 处都是副处级管理机构,这种高级别管理机构,有效落实了各遗产地的行政管理、资源保护、人力支持、财政经费保障等措施。
30 年来,我们持续采取了强劲有力保护举措。大力推进遗产保护立法和规划编制工作,武陵源、崀山、南岳衡山、紫鹊界梯田- 梅山龙宫、万佛山- 侗寨等5 地均通过省人大常委会出台了专门保护管理条例;里耶- 乌龙山、炎帝陵- 桃源洞等2 地由县政府制定了相关保护管理办法。7 处遗产地都相应编制了总体规划,特别是崀山和万佛山-侗寨还制定了保护民族特色建筑相关规定,有效加强了自然和文化资源的保护与传承。同时,各遗产地加强执法监管,严格建设项目审批,并以中央生态环保督察、自然保护地执法大检查等专项行动为契机,切实整改生态环境问题,取得了成效。如武陵源,自1999 年以来共拆除违章建筑24.4 万平方米。南岳衡山,近年来拆除违章建筑达6 万余平方米。炎帝陵- 桃源洞,2020、2021 这两年就制止和拆除违规建筑50 多栋,打击偷猎和破坏野生动植物资源违法行为100 多起,制止挖沙、取石、伐木等破坏景观、植被和地形地貌行为200 多次。
30 年来,我们有效开展了科研监测活动。各遗产地注重开展科学研究,加强遗产资源监测,为深化遗产地保护奠定了基础。如武陵源先后同中科院、中山大学等合作,开展世界自然遗产森林资源保护、加强生物多样性等课题研究,在2007 年就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可持续旅游定位研究站,同时发现了湖南新纪录物种白线树蛙,及特有物种张家界金腰和张家界山黑豆。崀山注重加强同科研机构合作,先后发现了大黄花虾脊兰、唇柱苣苔、崀山毛莨、罗氏楼梯草等特有物种;特别是大黄花虾脊兰为珍稀濒危物种( 国家Ⅱ级),其分布格局对植物地理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万佛山注重监测活动的开展,加大监测力度,建立遗产监测档案,通过卫星监测、航空监测和地面巡回监测等手段,对生物多样性、生态环境、植被状况、森林覆盖率、地表水质、空气、自然灾害、人文景观等进行了全面监测预报。
30 年来,我们不断加大了宣传推广力度。各遗产地创新思路,多措并举,加大宣传推广力度,不断提升遗产地影响力。实行“湖南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主题活动轮值制度,先后在崀山、武陵源、南岳衡山举办了3 届“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活动;同时省林业局作为中国丹霞世界自然遗产专业保护委员会牵头单位,组织召开了一年一度的中国丹霞年会,并在第44 届遗产大会上作遗产保护管理经验分享,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还利用节会充分展示遗产保护成果,组织开展世界遗产知识科普展、世界遗产进校园、遗产日门票优惠等系列活动,社会各界对世界自然遗产的认知和保护意识逐步提升,公众参与、支持和保护世界自然遗产的热情日益高涨。如紫鹊界梯田近年来先后举办国际大地艺术节、神秘农耕开秧节、湖南省农民丰收节等大型活动,充分展示了自然与文化遗产的魅力。炎帝陵- 桃源洞,充分发挥炎帝陵在海内外炎黄子孙心目中超越时空、不可替代的特殊地位和特有魅力,成功举办海峡两岸炎帝神农文化祭、“炎帝圣驾赴台湾巡境赐福”、世界华人华侨炎帝陵祭祖典礼等系列活动,不断提升了知名度、美誉度。南岳衡山,作为中华五岳的代表,持续举办南岳国际寿文化节、“天下南岳茶祭祝融”、“我在寿岳有棵树”等活动,不断扩大了遗产地的国际国内影响力。
30 年来,我们有益探索了可持续发展路径。各遗产地注重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有机融合,结合实际开展旅游展示活动,带动了旅游服务、土特产加工、手工艺制作、文创展示与销售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取得了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推动了精准脱贫和全面小康建设。同时,注重保护原住民利益,所在地政府整合扶持政策,从生态保护修复工程、生态效益补助、乡村公路建设、村民危房改造等方面重点支持,有效改善了遗产地基础设施和居民生产生活条件,推进了可持续发展。如武陵源,积极参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与可持续旅游”试点,30 年来累计实现旅游总收入700 亿元,2021 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高达34546 元,早在2017 年全区1573 户、5119 人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崀山,利用崀山品牌影响力,实施“旅游+”融合发展,成功打造3 条精品脐橙旅游观光带,建成脐橙旅游观光园21 个,休闲农业企业26 家,生态旅游蓬勃发展。紫鹊界梯田面向全球开启精准扶贫和保护梯田新模式—“梯田全球认租”活动,由企业认租7.56 公顷,30 户贫困家庭被爱心人士“一对一帮扶”。
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被提到一个前所未有高度,自然遗产保护管理进入了新的历史发展阶段。今后,我们将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2021 年7 月16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向第44 届世界遗产大会致贺信中提出的“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是人类文明发展和自然演进的重要成果,也是促进不同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载体。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这些宝贵财富,是我们的共同责任,是人类文明赓续和世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的指示精神,加快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自然遗产宝贵财富,为建设生态强省和美丽湖南创造更好的生态条件。
保护优先,妥善处理保护和利用的关系。自然遗产是具有特殊重要性、珍稀性和脆弱易损性的不可再生资源,必须坚持保护优先的原则,把保护放在第一位。全面保护遗产地的重要自然资源,坚决杜绝盲目利用和过度开发行为,防止自然资源退化和生态破坏,切实维护遗产地的完整性和原真性。妥善处理好保护和利用的关系,在保护和开发之间寻找到平衡点,既要考虑长远发展,保持绿水青山的生态环境,又要兼顾当前遗产地原住民的合理诉求,加快建立多方合作共赢机制,积极发展生态旅游,使遗产地所在区域及周边社区群众公平地获得可持续发展机会。
突出重点,加强科研监测。科研监测是各遗产地推进工作、评估成效的重要依据;科研监测活动的活跃程度,是衡量遗产地保护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开展资源普查工作,摸清遗产地生态资源的主要保护对象、保護层级和保护措施,加强与生态环境、自然资源等部门对接,实现部门数据共享,编制年度监测报告。充分发挥遗产专家和科研团队的作用,加强与相关高校、科研院所的研究互动,开展深度合作,围绕生态保护修复、生物多样性等重点问题开展研究,为实现科学保护提供技术依据。
因地制宜,加强宣传推广。继续执行“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主题活动轮值制度,利用湖南生态旅游节开展契机,加强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管理公众宣传,营造有利于自然文化遗产健康发展的良好舆论氛围,提升全社会对自然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寓教于景、寓教于游,积极推出一批内容丰富、特色鲜明的自然文化遗产系列科普活动,让公众在遗产地健康身心、陶冶情操的同时,了解遗产资源的价值、性质和功能,并自觉主动参与到遗产保护中来,共同建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社会。加强合作交流,积极参与有关世界遗产的国际交流活动,主动加强与国内组织和机构的专业性交流,学习借鉴国内外管理经验和先进管理技术,提升管理水平能力,共同推动我国自然遗产事业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