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理解一个人,究竟有多重要?

2022-07-02本刊编辑部

婚姻与家庭·婚姻情感版 2022年7期
关键词:受害者丈夫妻子

本刊编辑部

策划人小语

前不久,一段视频上了热搜,引发人们对夫妻矛盾的思考。视频中,男子因琐事和妻子发生争执。情绪失控之下,男子将怒火发泄到旁边哭闹的孩子身上。在生活中,因家庭矛盾而攻击伴侣、迁怒孩子的事情并不少见。但很显然,遇到矛盾,不去处理矛盾,只是一味地攻击、发泄,不仅不能化解矛盾,还会破坏关系。其实,面对伴侣給自己带来的不舒服,我们大可以从“理解对方”的角度去解决问题。我们需要感受他想要什么,需要学习自己怎么表达更合适。

听起来,这个方法好像麻烦又累人。如果你有这种感觉,可能是对理解他人有些误解。本期策划,我们就带你走近理解,看看理解他人究竟指的是什么,有什么好处,我们又该如何真正通过理解他人为亲密关系增色。

理解他人的好处

在亲密关系里,我们要学习理解另一半。这么说你可能会觉得委屈:“他都伤害到我了,应该是他多理解理解我啊,凭什么我还要理解他呢?”如果你有类似的念头,可能是把“理解他”和“为他付出”画上等号了。

理解他人的确需要交付自己的精力和耐心,但这并不是在付出,而是在了解。理解他人,就是去了解他为什么会对你有这样的言行,了解他的内心到底发生了什么,为什么会这样。这么做,不是为了对方,而是为了自己。

理解他人,是对自己的保护

假设你来到一个陌生的城市,一定会下意识地环顾四周,查看地图。但如果你进入的是一间漆黑的房子,对周围的一切都不了解,就很容易没有安全感。在关系里也是如此,对方就是你的环境,只有了解真正的他是什么样的,你才能更好地保护自己。

我们之所以会在关系里受伤,是因为你对他存在两个幻想:

1.他是比你强大的。你觉得他是强大的,能满足你的某些需要,甚至理所应当地觉得:他应该满足我。比如有很多人希望另一半要这样要那样,其实就是将对方看作一个强大的人,觉得他应该什么都能干。

2.他是带有敌意的。你觉得他表现出了对你的攻击,他的言行让你感觉到被否定、被忽视、被孤立等。比如对方说这道菜做得有点儿咸了,你就觉得是在否定你做得不好。试想一下,如果你知道他是强大的,但并没有敌意,即便没有从他那里得到想要的满足感,你也不会受伤。

那么,事实是怎样的呢?他是否真的强大?是否真的对你有敌意呢?如果你不去尝试了解他,就会像是一个进到黑屋子却不愿打开手电筒的人,只会继续沉浸在对危险的想象里。

理解对方就是破除这两个幻想的过程。只有了解了“他为什么会让你体验到受伤”,了解了他真实的样子,了解了他真实的力量与敌意之后,你才能有针对性地加以应对。

理解他人,可以高效维护关系

理解他人并不是一件必须做的事情,如果你已经对这段关系不抱有任何幻想,那他就伤害不到你,你大可以挥一挥衣袖绝尘而去。但如果你依然沉浸在受伤的感觉里,依然会指责、怨恨、实施冷暴力,只能说明,你还想以这种方式跟他保持联结与纠缠,你还想改变他,让他满足你。

但很显然,这些你所惯用的方式低效又费力,甚至会破坏关系,因为那一刻他最想做的不是满足你,而是保护自己。而学会理解他人,就是用温和的方式代替严刑拷打,就是在用主动看到并满足对方的需要来交换被满足。

如何理解他人

既然理解他人这么重要,那么,我们要理解他什么呢?要怎么去理解他呢?

他为什么会攻击你?

首先我们要理解对方的行为,他为什么这么做。

陈抒高烧不退,工作也有心无力,索性在家卧床休息,但比高烧更让她痛苦的是丈夫沈光龙的态度。当她向丈夫诉说自己的难受时,非但没有得到想要的安慰和关心,反被指责说:“还不是你自找的?我让你睡觉,你不听,偏要站在阳台上吹风。现在病了,倒想起我来了!”陈抒觉得,自己都这么虚弱了,他还大呼小叫。她有火但没力气发泄,只能捂着被子默默哭泣。

分析:丈夫为什么会让陈抒感到不舒服呢?发生矛盾时,我们很容易根据自己的受伤感,将自己归判为受害者,把对方识别为迫害者。与此同时,我们又希望对方成为拯救者,看到自己的伤,从而拯救自己。

在陈抒看来,自己都这么可怜了,丈夫也不说几句好话关心一下;自己都这么自责了,丈夫还要跑过来指责。这让她觉得,老公是一个迫害者,是一个毫无情感的坏人。同时,陈抒的哭泣在传达一个信号:我好希望你能听到我的哭泣,意识到你伤害了我,我好需要你来安抚我。此刻,陈抒又将丈夫当作了拯救者。

但对方是怎么想的呢?沈光龙把自己看作是受害者,而妻子则是迫害者和拯救者。沈光龙的委屈感在于:“我早就提醒她了,但她无视我的话。她无视我的话,就是无视我这个人,就是不重视我。”所以,比起表达对妻子的关心,他更想表达自己的受伤:“看吧,谁让你忽视我的话了,生病了吧。”这种报复的快感里还隐藏着一个期待:我很希望你能从我的话里意识到你有多么不重视我,我好希望你之后能认真对待我说的每一句话。

关系中两个人发生矛盾,其实就是受害者和被拯救者的角逐。两个人都想证明自己是受害者,对方是迫害者,同时又都希望对方充当自己的拯救者。无论表面上说出多么狠的话,其实都是在表达自己的受伤以及被安抚的需要。

如果双方都想扮演受害者,都认为自己很委屈,都认为对方是个坏人的话,那这种僵持只会让关系两败俱伤。而如果想要维护关系,建议你主动扮演一个责任者。责任者的职责在于:跳出受害者思维,看到对方的需要,并从他的需要层面为自己想要的关系负责。

陈抒需要从丈夫的话里解读出他对被重视的需要,看出他也是一个需要被重视的可怜人,如此,陈抒就不会觉得受伤了,反而会觉得:过去一直把他看作强者,需要他的爱和温暖,原来自己才是最富有的国王啊。面对一个向国王乞讨的乞丐,不能为富不仁啊。

满足对方需要的难点

即便从受害者思维转变到了责任者思维,你可能依旧会觉得,主动去满足对方并非易事。669F644C-A95E-4792-8AE3-D5C6440B409D

“你爸需要照顾,孩子就不需要了吗?我看你眼里是没这个家了,你就守着你爸过一辈子吧!”这是陈友华的妻子石兰和他冷战后打来的第一个电话。父亲中风后,陈友华就一直在医院陪着。他记得,妻子刚得知此事时,非但没有表现出担心和难过,反倒质问自己:“为什么你大哥和小妹都没来,偏偏你出钱出力来当这个孝子呢?”陈友华越想越生气:“我照顾老人是天经地义的啊,她非但不来帮助我、支持我,还想让我在这个关头照顾他们,我有三头六臂不成!”

分析:一段良好关系的建立,关键在于相互满足彼此的需要。陈友华需要妻子的帮助和支持,妻子也需要他的帮助,所以,最好的方案就是互帮互助:在你需要我的时候,我帮助你;在我需要你的时候,你来帮助我。连小学生都知道的道理,为什么在亲密关系里却这么难做到呢?

第一个难点是,在选择满足对方之前,我们潜意识里早已为自己计算好了风险和收益。我们都会有意无意地考量一个问题:我满足你,你会满足我吗?你不先满足我,我为什么要满足你呢?

在陈友华看来,妻子在自己最需要帮助和支持的时候,非但不帮忙,还来踩自己。“她只想着她自己,我凭什么要去帮她呢?我回家照顾他们了,她就能来照顾我爸了吗?如果不会,那我为什么要把自己搞得那么累呢?”

在石兰看来,丈夫又何尝不是在她最需要帮助的时候,让自己孤立无援呢?他离家这么久,自己什么事情都要亲力亲为,简直过着丧偶式的生活。“我去帮忙照顾你爸,除了给我增添负担和压力外,我又能得到什么呢?”

问题的关键就在于不信任。不信任对方能来满足自己,不信任自己喂给他吃了,他也愿意来喂自己。于是,两个人便默契地谁也不先喂谁,都默契地等着自己先被满足了,再去满足对方。而且,我们想要的“先被满足”其实是“绝对的满足”:你只满足我一点点还不够,你要攒到我满意的程度,我才会去满足你。对石兰来说,这个男人对这个家的付出还没有对他那一家子人的付出多,凭什么要我为他付出呢?但她肯定是得到过满足的,只是没有达到她想要的程度而已。

其实,关系里满足彼此的需要,并不是谁先全然地被满足后再去满足对方。满足不分先后,是我满足你一点点,你满足我一点点,然后在這个基础上慢慢累积。

第二个难点是,你会觉得先满足对方,会遭到敌意对待。

我们什么时候愿意向对方说软话呢?是你相信自己会被善意对待的时候。如果你觉得:万一我先服软了,他顺杆往上爬怎么办?他借机称王称霸怎么办?他看不起我怎么办?这种恐慌就会迫使你不愿意去满足对方了。

在很多家庭争吵中常存在的一种情况就是:比谁的嗓门更大。你指责我,我也要以更大的力度指责你,丝毫不让步,因为双方都觉得:我这次让步了,你就会觉得我是软弱的,下次会变本加厉。在石兰看来:“如果我先开口跟他说话了,他会不会进一步道德绑架我,说我不是个好儿媳呢?如果我任劳任怨去照顾老人了,下次再遇到这种事情,他会不会觉得理所应当呢?”其实无需太担心,石兰可以先跟他协商:现在,我愿意去帮助你,但我希望帮完后,你可以给我一些正反馈,不要觉得我早就应该来帮你了,更不要说什么这是我应该做的。

第三个难点是,在我们的想象里,对方会因为自己被满足而开心、得意起来。“我过得不好,凭什么要让你过得好?我宁愿得不到,你也别想得到。”这时,双方就进入了一种竞争关系,谁都不希望对方比自己过得好。

对陈友华来说,他的受伤感在于:我在医院里没日没夜地照看老人,请了这么多天假又没有收入,实在是很辛苦很无助。而妻子呢?无牵无挂一身轻,每天正常上班,小日子照常过。如今非但不来帮我,还想要我的照顾,那她过得不就更舒坦了吗?我正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凭什么让她潇潇洒洒的?

一段好的亲密关系,并不是把对方看作竞争者,而是双方成为合作者;并不是计较“谁做蛋糕时用的力气更多”,而是要一起想“如何将这个蛋糕做得更大”;并不是“我不好,你也别想好”,而是“你好了,我们才能一起变得更好”。也许短暂来看,你是得到较少满足的一方,但放眼全局,你是在投资你们的未来。

他需要的究竟是什么?

如果能破除上面这些限制性信念,拥有满足对方的信念和能量就容易多了。那么,我们要怎么满足对方呢?

1.识别他的需要

要想有效地满足,首先要精准地识别:他需要什么?需要分为两个层面—现实层面的需要:此时此刻,需要另一半做什么事,说什么话。情感层面的需要:希望从另一半身上体验到被重视、被理解、被尊重、被接纳、被支持,等等。

人们通常习惯从现实层面上满足对方,给他买好吃的、请他吃饭、拼命赚钱提高他的生活质量等。但是,人的现实需要是无穷无尽的,随着时间的拉长,这些都会变成他的习以为常。情感层面的需要则不一样,如果你能满足他的情感需要,他满了之后就会回流到你身上。所以,满足他人一个重要的诀窍是优先满足他的情感需要。

接下来,我们通过一个故事来详细讨论如何识别对方的情感需要。

卢苇想给孩子换个幼儿园,因为孩子变得有些孤僻,还总问:“妈妈,是不是老师不喜欢我了?”卢苇对这个老师的印象不好,不尊重家长,对小孩子也有些淡漠。可无论她怎么说,丈夫崔雷就是不同意。他觉得,一遇到问题就让孩子换环境,将来还怎么适应社会?卢苇又解释了她的理由,但崔雷一直不停地清嗓子,说些无关紧要的话打岔。“每次一有意见就清嗓子,故意打断我说话,你就这么不耐烦吗?”卢苇大发脾气。崔雷也不甘示弱:“既然你这么坚决要转学,还问我干吗!”

分析:丈夫崔雷的需要是什么呢?最好的方式是主动询问。怎么问呢?

首先,先澄清他的现实需要。了解对方现实需要的目的不是为了满足他的这个需要,而是为之后识别他的情感需要服务的。当卢苇的育儿理念遭到崔雷的反对时,卢苇最好不要自动化地去反驳他的反对,而是去问:“那你现在希望我怎么做呢?”很显然,崔雷的现实需要是:希望卢苇让孩子继续待在这个幼儿园。669F644C-A95E-4792-8AE3-D5C6440B409D

基于此,再去询问对方的情感需要。卢苇可以问:“你为什么希望这样呢?”“如果我不听你的,你会感觉到被怎样对待了?”经过发问,很容易让对方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崔雷真正需要的其实是妻子的尊重和认可,但卢苇自始至终都在想着如何说服他,并没有真正想了解他的想法。这时,崔雷的逻辑是:“如果妻子不认同我的意见,就是不尊重我。如果妻子反驳我,就是不认可我。”要注意的是,询问时需要带着维护关系所需的真诚与好奇去发问,而不要让对方觉得是在质问他。

如果发问的方式很难说出口,还有第二种方法可供参考。你此时此刻对他的需要,就是他此时此刻对你的需要。虽然在矛盾产生那一刻,你们的现实需要是不一样的,但你们的情感需要是相同的。你此刻感受到了不被重视,其实他也感受到了不被你重视。你觉得他不认可你,其实他也在抱怨你不够认可他。

听起来很神奇,但道理很简单。如果崔雷因为卢苇的话感到受伤,他就会让卢苇也体验到同样的受伤感:只要妻子感受到我的感受,她就能够理解我的感受是多么糟糕了。但直接说出来又会让一个大男人有羞耻感,怎么办呢?他就在妻子讲话时故意清嗓子、打岔,目的就是构建出一个充满张力的情绪场域,让卢苇感受到弥散在他身上的情绪感受。

面对清嗓子、故意打岔的丈夫,卢苇有什么反应呢?她觉得,丈夫对自己的话很不耐烦,其实就是说丈夫不够尊重自己。那我们就知道了,其实崔雷也感受到了同样的不被尊重。这个过程叫作反移情。在咨询过程中,咨询师就是通过来访者让自己体验到某种不舒服,来判断来访者在生活中常会体验到的某种不舒服的。

2.满足他的需要

精准地识别他的需要之后,如何满足呢?方法说简单也简单,说难也难。简单在于你只要有一个认真、真诚的态度就可以了,难也难在你需要发自内心地、真正地想去理解他。我们还是基于上面这个故事来说。

假设卢苇识别到丈夫感受到不被尊重了,为了维护关系,她就要从“感受到不被尊重”的受害者身份转变到责任者身份,去满足对方对被尊重的需要。

(1)表达情感。表达自己尊重对方的意愿和相关证据:“其实在孩子换幼儿园这件事上,我是很尊重你的意见的。孩子是我们两个人的,我们都要参与到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去,任何一方都不能有缺失。如果孩子的上学问题没了你的意见,我很难判断我的想法是不是可行的。如果这个家没了你的意见,吃穿住行这些事会让我变得焦头烂额。”

(2)表达道歉。“可能是因为我太着急了,我很害怕孩子会在一个不好的环境里长大,所以才急着想让孩子转学,才会在你持相反意见时反驳。我知道这让你感到不被尊重了。虽然我并不是故意的,但依然对你带来了伤害,这个部分我想对你说声‘对不起。”

(3)表达承诺。“经过这次争吵,我相信之后再遇到意见有分歧的情况,我们一定能做到和而不同。有不一样的想法很正常,但一定要建立在尊重‘不一样的基础上。我一定会尽我所能地尊重你的每一个意见。”

注意,无论说什么,都要建立在真诚地愿意理解对方的基础上。

上面所说的主要是如何在“当下这件事情上”理解对方,如果想要深入地理解对方,你不仅要理解他的现在,更要理解他的过去。每个人在当下的表现都是过往经验累积的结果,一个人的需要不仅在当下没有被满足,其实在过去也没有得到过满足。只有理解了他过去是怎样没有被满足的,你才会更真诚地把自己摆在一个责任者的位置,更好地理解他的现在,好好地经营你们的关系。

本刊观点

面对冲突,理解对方虽然没有攻击对方那么省事,但能实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为这是我们承担起经营婚姻责任的重要表現,也是我们为自己负责的必经之路。愿每个人都能不吼不叫做好伴侣。669F644C-A95E-4792-8AE3-D5C6440B409D

猜你喜欢

受害者丈夫妻子
我胖吗
怀才不遇
傍晚
安慰
短文改错
妻子的发型
第二个妻子,第二次生活
怎样保护丈夫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