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篇:“国际开放枢纽之都”三大关键词
2022-07-01方平原,马万里
关键词一:双循环枢纽
“枢纽”之义,既关区位,更指功能。
一座城市,自诞生起即为枢纽。此后,因其区位及功能的变迁,枢纽之层级随之起落,城市及其居民的命运也随之起伏。历史上,很多城市消失了,徒留遗址,成为化石。
建城已1200 多年的宁波,面对历次时代浪潮,经历过的剧烈起伏次数,较一般城市要多得多。为何能屡毁屡起,屡屡复兴,乃至成为“一带一路上的活化石”?
粗探原因有二。其一,在于宁波所处区位,既是江南富饶之地的重要节点,也是通商海外的重要口岸。盛世则倍增其利,乱世则早被其祸。其二,在于宁波城市文明极具韧性,既有经世济民、心系天下的底蕴,又有向海而生、务实肯干的传统。因此,调适城市功能,适应乃至引领时代的考卷上,宁波总能交出不错的成绩。
新时代里,宁波的枢纽地位将继续提升,还是被超越、被弱化? 这既取决于区位禀赋的深度挖掘,也取决于城市功能的持续更新。这是我们理解宁波“国际开放枢纽之都”的第一个维度。
一流强港的底气何在?
把港口这一最大的资源用好用足,打造世界一流强港,历来是宁波最大的共识。如今,我们将其明确为“锻造硬核力量”,突出宁波在新时代面向国际国内两个扇面,连接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的门户和节点功能。
从区位上看,宁波地处长江流域黄金水道和中国大陆东南沿海黄金海岸的“T”型交汇处,紧邻国际主航道,是亚洲和中国面向环太平洋的重要门户。依托世界一流深水良港,宁波在全球资源配置体系中的地位不断提升,目前已开通集装箱班轮航线260 条,联通全球190 多个国家和地区的600 多个港口,其中国际航线208 条,“一带一路”国家航线89 条,连通度居全球第4 位。
从国家战略上看,明确要求宁波发挥港口优势,打造亚太地区重要国际门户。如 《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明确提出宁波为长江三角洲南翼经济中心和国际港口城市。《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 将宁波作为长三角区域性中心城市。今年1月18日,国务院印发 《“十四五”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宁波晋级为国际门户枢纽城市,和上海一样被提及14 次,并列成为“出镜率”最高的城市。
从发展态势上看,宁波的硬核实力不断提升。过去五年间,宁波舟山港成为全球第一个货物吞吐量突破10 亿吨的超级大港,全球第三个跻身“超3000 万箱俱乐部”港口,国际海事机构和国际班轮公司总部实现“零”的突破,海丝指数写进“一带一路”合作倡议,宁波首进全球航运中心城市综合实力前十……
双循环枢纽还差几步?
市第十四次党代会报告提出“必须坚定不移壮大硬核实力,巩固放大港口、开放、制造、民营经济优势……”
如何壮大港口硬核实力,基本建成国内国际双循环枢纽? 报告中明确要“成为国家重要的初级产品配置中心和储运基地”“现代化港区、空铁一体西枢纽基本建成。”
具体来看,涉及硬核实力的建设动作共三步:
第一步,拉长海港长板,建成现代化港区,巩固提升全球航运中心城市地位。标志性目标包括五年后宁波舟山港货物吞吐量超过13.3 亿吨、集装箱吞吐量达到3600 万标箱等。相关动作聚焦在港口基础设施的系统优化,为有效拓展内陆腹地、强化全球港航资源战略布局提供基础性支撑。大手笔项目包括:完善港口集疏运体系,加快建设金甬铁路、杭甬高速复线一期二期、象山湾疏港高速一期等,推进甬金衢上高速、铁路梅山支线、甬舟高速复线北仑段前期等。
第二步,补好空港短板,建成空铁一体西枢纽,深化构建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提升宁波都市圈经济集聚和辐射力。标志性目标包括宁波栎社国际机场通航城市超100 个,年旅客吞吐量超过2100 万人次,航空货邮吞吐量突破30 万吨等。相关动作聚焦在空铁一体的宁波西枢纽建设,特别是要抓住国家级临空经济示范区的机遇,补好空港这一短板。大手笔项目包括宁波西枢纽、通苏嘉甬铁路、甬舟铁路建设,加快沪甬跨海通道、甬台温福高铁前期等。
与同类城市相比,宁波机场通航线路、国际航班、旅客吞吐量以及货运规模,均有不少差距,在长三角世界级机场群中的枢纽节点和特色功能亟待增强。如2020年,宁波栎社国际机场的旅客吞吐量、货邮吞吐量分别排在全国第31 位、第26 位。航空货邮吞吐量这一指标,对应的即是国际邮件互换局和跨境电商综试区等宁波特色。
第三步,强化四港联动,打造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成为国家重要的初级产品配置中心和储运基地,形成强大的枢纽经济。标志性目标包括形成亿吨级油气储运能力,建成1000 万吨级的梅山储运基地,海铁联运量超过170 万标箱,引进培育一批头部航运机构等等。相关动作聚焦于破解“大港小航”难题,加快建设聚集力强、业态先进、国际化水平高的海港、空港、陆港和信息港,推动“四港”联动发展的格局基本形成,以提升初级产品配置、储运、交易能力为突破口,做大做强港航物流、航运金融、海事服务,从物流港向枢纽港+贸易港+金融港升级。由此,不断增强国际海港、国际空港、国内国际陆港牵引带动作用,明显提升宁波枢纽地位层级,形成全球供应链和价值链的组织中心。
关键词二:高水平开放
开放是宁波最大的优势。
这一最大优势,直观显形于经济形态。去年,宁波跻身“外贸万亿之城”,排名攀至全国第六。过去五年,宁波货物贸易进出口额年均增长13.8%,服务贸易额实现倍增;世界500 强企业在宁波投资了27 个项目,宁波企业赴境外投资近150 亿美元。
这一最大优势,具体感知于社会生态。近两年,宁波连续获评全国营商环境标杆城市,数字化改革深入推进,一批重大场景应用上线运行,创业创新主体活跃,一批惠民惠企宁波经验上升为全国举措。
一般来说,开放是无敌的。除了两个天敌,一为自闭,二为自负。所以,我们不仅要毫不动摇地坚持开放,还要以更大决心推动高水平开放。高水平之高,对应的坐标方位,纵向上是质的转换,与过去相比,开出新气象;横向上是量的提升,与其他城市相比,取得好名次。
在开放这一课题上,宁波有先发优势,也有厚实基础,可有引领全省、示范全国的自信,应有大胆探索、为国担当的自觉。
新引擎与新生态
宁波开放事业成就空前的同时,挑战之多、之大、之复杂也前所未有。外部市场方面,风险持续增加,这主要受新冠肺炎疫情扩散、地缘政治冲突等影响,全球供应链的安全性在下降,国际经济关系的稳定性在下降,不少企业面临“抢订单门路窄、稳订单成本高、做订单风险大”的周期性困难。内部市场方面,区域竞争特别是人口争夺战日益激烈,高质量市场要素向中心城市集聚,加之开放开发权限和政策日益标准统一、全国普适,以及通关一体化的情况下,各地竞相打造高能级开放平台,大力吸引和培育创新产业,要让国内外企业扎根宁波,让各层次人才扎根宁波,我们需要提供更多、更新、更好的理由。
市第十四次党代会报告提出,重塑对外开放新优势。首要任务即是系统构建对外开放政策体系,加快形成“两区”联动、内外贸一体的开放格局。从破题思路来看,即是通过建设更具宁波辨识度的高能级开放平台,打造高水平开放的新引擎,营造适应和引领新时代发展的新生态。
“两区联动”的第一个区,即宁波的中国—中东欧国家经贸合作示范区。过去五年里,中东欧博览会升格为国家级,并成功举办两届中国—中东欧国家博览会。国家主席习近平在2021年两次提及博览会和示范区,两次强调要“继续推进宁波中国—中东欧国家经贸合作示范区建设”。去年,宁波市委市政府将“建好示范区”列为宁波建设现代化滨海大都市的核心任务之一,这既是服务国家战略的宁波担当,也是宁波高水平开放树立新标识、开启新引擎的现实需要。
市第十四次党代会提出的相关核心任务是:创新中国—中东欧国家博览会办会机制,持续打造商品进口、双向投资合作、人文交流首选之地,扩大中国-中东欧经贸合作示范区全球影响力。下一个五年,我们将会看到更多国家级合作机制、更多外方机构、更多全国采购商落地宁波,将有更多的中东欧乃至欧盟的优势商品通过宁波走向中国市场,更多的中欧合作项目将通过宁波树立样本,惠及世界开放型经济。
“两区联动”的第二个区,即中国(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宁波片区。今年党代会提出的相关核心任务是,主动对标国际经贸规则,加快打造油气全产业链,放大“数字自贸区”特色优势,形成一批首创性、标志性制度创新成果。简言之,即是要打造制度型开放新高地,为我国从政策性开放转向制度性开放贡献宁波力量。
具体来看,今后五年将重点做好三件事:一是构建高水平的国际化贸易投资监管与服务体系。通过取消不必要的贸易监管、许可和程序要求,打造好升级版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在口岸物流、贸易服务、跨境资金和人员往来等方面提供国际通行的便利化服务,营造适宜国内外企业和各层次人才创业创新的新生态。二是打造油气全产业链。通过央地合作、国企民企合作,引进和培育从事油气生产、储运、交易、服务的各类市场主体,进而建设新型国际能源贸易中心。这既是服务于国家能源安全战略,也是为宁波加注大宗商品贸易核心竞争力,吸引万亿规模级新空间。三是构建数字贸易全产业链。通过健全数字贸易产业的生态、制度和监管体系,建设阿里宁波数字贸易港、国家级数字服务出口基地等平台,招引和培育一批数字贸易链主型企业,助力宁波企业的数字产业贸易和产业数字化,打造国际数字贸易枢纽港。
新市场与新业态
宁波开放型经济狂飙猛进,成绩骄人:外贸方面,2021年全市出口7600 多亿元,排位上升至全国第五;进口4300 多亿元,居全国第九。利用外资方面,2021年高新技术产业利用外资占比近35%,特别是研发设计、医疗仪器设备制造等领域外资增长迅猛。对外投资方面,宁波企业足迹遍及全球,五年来有946 家企业走出去,截至2021年底对外投资目的地国家和地区累计126 个。
一路狂奔之下,内源型的结构性问题也日益凸显:产品方面,品牌商品、高附加值商品偏少,如高技术产品出口占比不到10%,服务贸易进出口额占比仅10%,总量不及杭州的1/3;企业方面,量大面广,但龙头和领军型企业偏少,目前尚没有百亿美元级外贸企业,也缺少全球性的平台型服务商、跨国采购商、品牌运营商,入围中国外贸企业500 强名单的有12 家宁波企业,而深圳有40 家,与标杆城市相比有不小差距。
党代会报告提出:培育发展外贸新业态新模式,完善独立站、海外仓、前置仓等新型外贸基础设施,建设新型国际贸易中心。加快招引高质量外资,培育一批有国际话语权的本土跨国企业。统筹开放和安全,引导企业“危地不往、乱地不去”。报告高度凝练了今后五年我市国际贸易和双向投资的发展方向。
国际贸易方面,有两大施策方向,盯准一个目标。第一个施策方向,是培育外贸新业态新模式。外贸新业态,即是跨境电商、服务贸易等外贸新势力,如跨境电商在下个五年将得到更大力度的全方位支持,具体目标包括培育80 家以上年交易额超亿元的跨境电商知名企业,争取到2026年跨境电商进出口超过2500 亿元。外贸新模式,即是传统外贸企业的创新,以支持数字化等转型为主,预计重点支持平台型企业、供应链企业,推动量大面广的中小外贸企业能就近获取优质、高效、平价的专业服务,提高他们抢订单、拓市场的能力。第二个施策方向,是支持新型外贸基础设施建设,堪称宁波版新基建。如独立站,是指独立于电商巨头的企业自建站点,海外仓、前置仓,是外贸企业用于出口商品、进口采购的境外或关外基地,均为近年来外贸生态的新需求。盯准一个目标,即是新型国际贸易中心,除上述新业态新模式新基建,包括货物贸易结构优化,健全进口商品国内分销体系,加快发展数字贸易、服务贸易、转口贸易和离岸贸易,支持外贸企业开拓国内市场等,以实现外贸突破2 万亿的既定目标。
双向投资方面,较以往更注重于质的要求。
2021年,我市以更大力度抓招商,以更优环境引项目,实际利用外资32.7 亿美元。下一个五年目标:争取引进一批“大优强”“绿新高”项目,到2026年,5年累计落地1 亿美元以上外资项目超120 个,10 亿元以上内资项目超100 个。同时,精准绘制产业招商地图,到2026年,引进强链补链延链项目100 个以上。
我市对外投资较为理性,2021年全市传统制造业对外投资居首,第二、三位为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电器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三者合计占比达86%,较为符合自身产业结构调整。下一个五年,宁波将重点加快培育本土跨国企业,引导有实力的企业提升全球资源配置能力,支持针对发达国家及新兴市场开展海外绿地投资、跨国并购,积极谋求市场主动权、资本主导权和技术制高点。针对当前形势,更是特别提出“危地不往、乱地不去”,下步在投资前期的相关预警、指导服务,投资后的风险防范服务,将为走出去企业提供更多支持。
关键词三:国际消费中心
在消费成为经济增长的最大动力后,一座城市该如何发展? 国际消费中心,这是我们理解“国际开放枢纽之都”的另一个维度。
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是消费资源的集聚地,更是一国乃至全球消费市场的制高点。
信心、尊严还是命脉?
相较于国内外一流城市,消费确实是宁波的短板。无论从消费规模、层级、环境来看,都有不小的差距,这是现实。
当提出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部分宁波人可能并不理解,也不接受。部分宁波人会退而求其次,认为中心尚早,先建设国际消费城市? 要在全市上下形成共识,难度不小。
此种背景下,今年市第十四次党代会报告指出,未来五年宁波“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取得重大进展”。这无疑是颇具前瞻和胆识的决策,也有利于增进全民共识,提振信心。加快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既是新形势下扩大内需、推动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引擎,也是丰富城市生活、激发滨海都市时尚魅力的内在要求。
信心是否虚幻,可外观,也可内察。
先看国外的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如纽约、伦敦、巴黎、东京、香港、新加坡、迪拜等,目前堪称较为成熟的国际消费中心,它们集聚了全球消费资源、吸引着全球消费力,这是现状。这些城市资源禀赋、发展历史、战略选择各异,但发展过程都是从本区域的消费中心成长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而且大多是依托港口和国际贸易起步,壮大于本区域及本国消费群体的崛起。
在迈向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之时,这些城市的共性动作或特性有: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和美誉度的标志性商圈,营造多行业融合互动的消费生态,拥有发达的国际化交通、信息体系的支撑,促进公平竞争和消费者权益保护,实行有利于消费集聚的税收政策,等等。
在国家提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更有效发挥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基础性作用的背景下,宁波坐拥全球第一大港口,作为外贸大市、制造业强市和共同富裕示范先行市,是否有必要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 作为城乡居民收入居前、消费供给能力较强、内外开放水平较高的新一线城市,是否有基础创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
难度虽有,但创业更贵在信心和恒心。
自国家启动“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培育”以来,包括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一线城市,成都、天津、武汉、厦门、青岛、大连、哈尔滨等大城市,都提出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目标,排队申报国际消费中心城市超过20 个,不少城市早已将培育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写入了“十四五”规划。之于此时,宁波岂可因为存在短板而畏缩? 这不只关于一座城市的尊严,更关于城市的命脉。
如果再细心观察,我们会发现,宁波发展消费的基础越来越扎实。五年来,宁波特色商业街区建设提速,打造的一批国家级、省级、市级步行街,宁波老外滩、鼓楼沿、东鼓道、南塘老街、南部商务部水街等一批消费地标更具活力。2021年,宁波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649.1 亿元,同比增长9.7%,位居全国第18位,人均社零是4.94 万元,排名第19 位。从消费城市的核心载体——商圈来看,2021年全市首现破百亿级商圈——天一·和义商圈,其客流量在整个华东地区位列前五。2021年宁波主城区有10 个商业项目如期开业,其中包括日本零售商H2O Retailing 在中国市场的首店——宁波阪急,商业经营面积高达23 万平方米,超150 个首店品牌以及超60 个国际一线品牌集中亮相。在去年里,我市共引进首店品牌221 家……
实干、追赶与超越
国家于去年宣布了首批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培育名单,上海、北京、广州、天津、重庆等5 个城市入围。同期申报的杭州、宁波等城市均无缘首批。对标先进,唯有实干、苦干,才可追赶和超越。
党代会报告立下号令:“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并提出“生产端、贸易端、消费端和科技侧大贯通、大循环的格局全面构建”的具体路线。三端一侧,每项都须下硬功夫。
从消费端来看,消费者收入水平决定了消费能力,在交通便捷、落户放开的背景下,消费者将“以脚投票”,选择更能满足自己需求的城市去消费甚至居住,从而带来消费的集聚,形成消费中心城市。因此,城市管理者的可行举措,其一是吸引人口,做大消费群体的基数;其二是着力提高中低收入人群的收入水平,更有力地促进共同富裕,提升消费潜力;其三是促消费,通过优化消费环境,或对不同商品实行差别化的征税或消费补贴等,以政策刺激和引导居民消费行为,对地方而言这主要是环境建设和消费补贴,取决于本地财力和管理水平。目前,宁波正在发放多轮消费券,效果显著,相关举措处于引领地位。
下个五年,消费环境建设的相关推进举措包括:建立连接全国、全球的现代化交通、信息网络;扩大数字人民币试点,完善消费场所无现金支付、多语种消费标识等配套设施建设;打造国际级商圈,完善多层次县级商圈体系,完善15 分钟便民服务圈建设;丰富夜间购物、美食、娱乐、旅游等业态,打造一批夜消费集聚区;加快国家级新型消费示范城市和国家信息消费示范城市建设,支持直播电商、新零售等消费新业态新模式发展等,为居民提供有层次、有特色、有逛头的消费空间。
从贸易端看,市场主体的数量和能级,决定了可贸易品类和成本,是消费者能否便捷、快速、放心获取相关商品和服务的关键。宁波特点在于内外贸结构相对失衡,外贸企业量大面广,从事内贸的不多。下个五年,宁波将以加速内外贸一体化来解题。其一是支持外贸企业开拓国内市场,特别是支持大型商贸企业与出口制造、金融保险等企业加强合作,培育一批品牌企业。其二是全力扩大进口,积极培育进口龙头企业,大力引进全国采购商,拓展一批进口商品内销渠道。其三是引进培育一批供应链“链主”企业,特别是工贸类、平台类、服务类的“链主”,同时加快推进国际贸易和城市配送供应链建设,让贸易更加通畅。其四是强化有效监管,对照国际最高标准,构建消费保障体系等。
从生产端看,在于推动企业稳步提升供给能力和供给质量。具体到消费领域的相关动作,其一是推动宁波企业加速升级,稳步从代工模式、加工模式向品牌制造、产业链集成发展,锻造出更强的研发设计、生产制造或品牌营销能力,不求全能,但须根据自身特色而专精特新。其二是发展新兴业态,如绿色产业、数字产业、未来产业,包括直播电商、生命健康、大文娱、新能源汽车等具体行业将直接受益,收获更大力度地专项支持。其三是公共平台建设,包括科创、供应链、金融、人才等平台型机构的引进培育,平台型基地的建设支持等等。
科技侧,强调的是各个环节的现代化、数字化、智能化,在“全球智造创新之都”有全面部署。
三端一侧大贯通、大循环的格局,将对宁波这个未来的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形成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