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特色护理联合温脾散穴位敷贴对脾胃虚寒型萎缩性胃炎的影响*
2022-07-01杨芙蓉
杨芙蓉
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gastritis,CAG)为脾胃病科常见疾病,是慢性胃炎的一个阶段,主要以胃黏膜腺体萎缩、数目减少,或伴有肠上皮化生或不典型增生为特征,通常表现为胃脘隐痛、胀满,嗳气时作,食欲不振,或伴有形体消瘦、贫血等全身表现,往往缺乏特异性,极易被人们所忽视而漏诊[1]。CAG病程漫长,通常由浅表性胃炎发展而来,而历经长期演变,可向胃黏膜肠上皮化生、胃黏膜上皮内瘤变转化,并最终发展为胃癌,为常见胃癌癌前病变[2]。有研究数据统计[3],此病在确诊后5年内胃癌发病率约为0.1%,目前针对CAG的治疗主要以促进胃动力、保护胃黏膜、抗幽门螺杆菌等为主要手段,但往往疗效欠佳。中医特色护理以中医思想为指导,对患者辨证施护,可以提高护理治疗效果。中药穴位敷贴可通过药物药力及对穴位刺激作用双重途径来治疗疾病,具有简单易行、疗效可靠、安全性高的优点。本研究采用中医特色护理联合温脾散穴位敷贴对脾胃虚寒型萎缩性胃炎进行治疗及护理,疗效显著,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2017年1月—2021年1月于荷泽市中医医院收治的90例萎缩性胃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各45例,2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本研究经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患方如实掌握研究方案具体内容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表1 2组患者一般情况比较 (例,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纳入标准:①2组患者均符合CAG中西医诊断标准建参;②年龄≥18岁;③经胃镜及组织学检查确诊;④中医辨证属脾胃虚寒证;⑤资料完整,依从性良好。排除标准:①合并消化道溃疡、穿孔或出血;②病理检查确诊为胃癌;③合并严重心、脑、肝、肾等重要脏器器质性病变或功能障碍;④高敏体质;⑤局部皮肤破溃感染;⑥合并严重心理疾病及精神病。
1.3 方法2组患者均进行CAG健康教育,指导患者合理膳食。对照组在抑酸护胃、促进胃动力等治疗及常规护理基础上予以温脾散穴位敷贴。温脾散药物组成如下:太子参15 g,白术15 g,木香15 g,香附 15 g,黄芪15 g,茯苓15 g,藿香15,陈皮15 g,炙甘草 6 g。上方研末后以蜂蜜调之,每次取适量置于敷贴上并贴于选定穴位。敷贴取穴: 脾俞、胃俞、上脘、中脘、足三里,每次敷贴4~6 h后取下, 隔日1次,4周为一个疗程。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施行中医特色护理,①整体观念,辨证施护:全面把握病情,做到因时制宜,做好四时护理,根据四时的不同特点,实行针对性生活起居护理,做好春夏养阳,秋冬养阴,防止病邪侵袭。②心理护理:加强与患者沟通,随时了解患者心理状况,关心情绪变化。以中医心理学知识为指导,运用中医七情制胜法,指导患者调节紧张、焦虑、悲观情绪。③合理膳食:指导患者合理膳食,忌食辛辣油腻及甜食,禁烟酒。④按摩护理:患者取卧位,护理人员取患者足三里、中脘等穴,点按选定穴位,每分钟按压15~20次,以患者有酸胀、发热感觉为宜,1次/d。⑤运动疗法:鼓励并指导患者进行运动锻炼,坚持适当有氧运动,如打太极、练八段锦等。⑥耳穴压豆:采用王不留行籽贴于脾、胃、神门、交感、内分泌等穴及耳廓阳性点,指导患者每日自行按压3~5次,每次每穴1~2 min,留置时间3~5 d。⑦中药热熨:中药热熨敷:将粗盐粒1000 g,加吴茱萸200 g,装入布袋中。加热至50~60 ℃,在胃脘部移动热熨敷。每次15~30 min,每日1~2次。
1.4 观察指标①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5]对患者治疗前后进行中医证候评分,指标包括:胃脘嘈杂、痞满、胃痛、嗳气、呕吐清水、食欲不振、大便溏薄7个方面,根据症状及体征严重程度由轻到重分别记0、2、4、6分,计算中医证候评分。②采用疼痛数字评分(NRS)、舒适度评分(VAS)评估2组患者干预前后疼痛及舒适度情况, NRS评分具体如下:0分表示无痛;1~3分表示轻度疼痛,不影响睡眠;4~6 分表示中度疼痛,影响睡眠;7~10 分表示重度疼痛,无法忍受。VAS评分具体如下:0~2分表示舒适,3~4分表示轻度不适,5~6分表示中度不适,7~8分表示重度不适,9~10分表示极重度不适。③分别于治疗前后采用EGEG-5D5型胃电图仪检测患者餐前及餐后半小时胃电幅值。④比较2组患者治疗后护理满意度。
2 结果
2.1 中医证候积分经治疗,2组中医证候积分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2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分,
2.2 NRS及VAS评分治疗后,2组NRS及VAS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观察组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2组患者NRS及VAS评分比较 (分,
2.3 胃动力观察组治疗后餐前、餐后胃电图幅值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4。
表4 2组患者胃动力检测结果比较 (例,
2.4 护理满意度观察组总满意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5。
表5 2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 (例,%)
3 讨论
CAG发病与年龄存在一定相关性,老年人群CAG发病率较高,有数据显示50岁以上的CAG发病率高达50%[6],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的进展,CAG的发病率逐年升高,同时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及胃镜检查的普及,此病的检出率也有所上升,CAG历经长期演变,可最终发展为胃癌,如何提高CAG临床疗效,控制疾病发展成为研究及临床的重点。此病发病机制复杂,普遍认为其发病与Hp感染、胆汁反流、免疫因素、某些血管活性因子及细胞因子等原因有关,现代医学针对CAG主要采取抑酸护胃、保护胃黏膜、促进胃动力、抗Hp等综合治疗手段,但往往疗效不如人意,部分患者在病情控制后容易复发,与此同时,长期西药治疗还存在诸多不良反应[7,8]。
中医针对此病有丰富的临床经验,采取中医特色护理干预及中医适宜技术,有利于调节患者脏腑功能,继而延缓病情发展。CAG在中医学理论中属于“胃脘痛”“痞满”等范畴,脾胃虚寒证为其常见证型。张景岳有言,胃脘痛证,多由寒、食、气不顺所致,阐明了此病与饮食不洁、外邪入侵、气机失调有关。在疾病初期,多以实证常见,而久病不愈,易损伤胃络,转为虚证[9]。针对此病多虚的特点,治疗当温中健脾、和胃宽中。
温脾散由太子参、白术、木香、香附、黄芪、茯苓、藿香、陈皮、炙甘草等药物组成,方中以太子参、黄芪、白术、茯苓、炙甘草甘温之品补脾益气,兼能生血,木香、香附辛香而散,理气醒脾,疏理中焦气机,与大量益气健脾药配伍,复中焦运化之功,又能防大量益气补血药滋腻碍胃,使补而不滞,滋而不腻,如此,中焦既平,气机既畅, 诸症悉除。脾虚则易生痰湿,故加以陈皮、藿香快气和中、祛湿化痰。将上述药物研磨成粉,采用穴位敷贴的方式紧贴特定穴位,在穴位选择上,以脾俞、胃俞、上脘、中脘、足三里等穴位为主,诸穴远近共治,共奏健脾和胃、理气宽中之效。穴位敷贴可通过药物的作用及药物对相关穴位所产生的良性刺激使患者经脉调达,气血通畅,促使患者脏腑功能在最短时间内恢复正常[9]。与此同时,经穴位药物直接吸收,可避免因内服而受肝脏及各种消化酶、消化液对药物成分的破坏,从而提高了药效,更好地发挥了治疗作用[10]。除此之外,穴位敷贴取材方便、成本低廉,安全性高,极易在基层医院开展[11]。中医特色护理主要以中医理论为指导,根据不同患者自身特点制定针对性护理方案,其中包含分时护理、膳食指导、情志护理、耳穴压豆、中药热熨敷、按摩、运动疗法等多个方面,其中,耳穴压豆通过疏通经络,调整脏腑气血功能,促进机体阴阳平衡,达到温中散寒,理气止痛功效。中药热熨敷,利用温热之力使药性通过体表透入经络、血脉从而达到温经通络、行气活血、散寒止疼等作用,尤其适用于脾胃虚寒型胃脘痛及痞满患者[12]。而传统八段锦、太极等功法锻炼有助于提高身体素质,改善免疫力[13]。而根据药食同源原理对患者进行膳食指导,有助于确保患者饮食均衡、营养充沛,可最大程度避免出现营养不均及贫血[14]。
本研究采用中医特色护理联合温脾散穴位敷贴对脾胃虚寒型萎缩性胃炎进行治疗及护理干预,结果显示,治疗后观察组在中医证候积分、NRS评分及VAS评分改善程度方面显著优于对照组,提示本方案能够有效减轻脾胃虚寒型萎缩性胃炎患者主观症状,缓解腹胀,增加患者舒适度。而通过对2组患者治疗前后分别进行餐前及餐后半小时胃电幅值检测发现,观察组治疗后餐前、餐后胃电图幅值显著优于对照组,客观上证实了本方案在促进脾胃虚寒型萎缩性胃炎患者胃动力方面具有显著意义。而最后对2组患者护理满意度进行调研发现,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更高。
综上所述,中医特色护理联合温脾散穴位敷贴可有效减轻脾胃虚寒型萎缩性胃炎患者主观症状,缓解腹胀,增加患者舒适度,促进胃动力,并能够提高护理满意度,有利于护理质量的改进及良好医患关系的维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