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温针灸拔罐联合功能锻炼治疗脑梗死肢体功能障碍临床观察

2022-07-01成金洋

光明中医 2022年11期
关键词:功能障碍肢体神经功能

成金洋

脑梗死是神经内科的多发病,是指局部脑组织供血中断引起的脑组织缺血缺氧性坏死疾病[1],肢体功能障碍是脑梗死的主要后遗症之一,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偏身感觉障碍和运动障碍,给患者的日常生活质量带来严重不良影响[2]。现代康复医学认为早期的康复锻炼能加速脑侧支循环的建立,促进病灶处脑组织的重组代偿,发挥脑可塑性作用,促进神经功能修复和肢体功能障碍修复[3]。温针灸疗法通过艾灸的热力传导作用使得局部毛细血管的血液循环加快,改善血液高凝状态,改善微循环;促进脑部气血运行,改善脑部微循环,加快神经功能的修复;促进局部肌肉组织微循环,改善肢体运动功能;刺络拔罐疗法是将刺络疗法与拔罐疗法相结合的一种治疗方法,主要通过调节阴阳平衡、疏通经络、调和气血来达到治疗目的。刺络拔罐对皮部的刺激能疏通局部经络脏腑之气,促进气血调和,可行血祛瘀,泄邪气而通经络,从而达到治疗目的。在脑梗死肢体功能障碍的治疗中,南阳张仲景医院将中医外治法与西医学的功能锻炼联合起来应用促进患者肢体运动功能恢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南阳张仲景医院2018年1月—2020年8月诊治的脑梗死后肢体功能障碍患者122例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对照组61例,其中男35例,女26例;年龄49~67岁,平均(58.6±3.5)岁;脑梗死病程2~7周,平均(4.20±0.44)周;左侧肢体功能障碍38例,右侧肢体功能障碍23例。观察组61例,其中男37例,女24例;年龄46~68岁,平均(58.8±3.7)岁;脑梗死病程2~8周,平均(4.27±0.47)周;左侧肢体功能障碍34例,右侧肢体功能障碍27例。2组的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纳入标准:①均经头颅CT等检查确诊为脑梗死,伴有神经功能缺损的症状体征;②脑梗死发病时间最短为2周,最长为6个月,遗留肢体功能障碍;③年龄40~69岁;④病情稳定;⑤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既往有脑部肿瘤、相关神经系统疾病者;②合并严重肝肾功能不全等疾病者;③合并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等会引起肢体功能障碍的疾病者;④合并下肢静脉曲张者;⑤伴有精神疾病、言语障碍、痴呆等疾病者。

1.3 方法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神经内科治疗和功能锻炼,主要为应用神经营养药物、阿司匹林等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改善脑代谢药物等进行治疗,并结合患者的病情给予降血压、调脂、降血糖等对症支持治疗。功能锻炼主要包括以下几点:①卧床期的功能锻炼。在患者不能下床时,协助患者变换不同的卧姿,以避免出现肢体痉挛现象,叮嘱家属每2 h给患者更换一次体位。同时对患者进行四肢肌肉的按摩和关节的被动运动,如进行腕关节、肘关节、踝关节、膝关节的旋转、屈曲等被动运动,每次10~15 min,每日2次。②坐位期间的训练。在患者可以坐起时,开始进行坐位平衡训练,指导患者双手置于大腿上,转动头部和上半身,越过肩膀向后看,然后再缓慢转回来,在对侧进行相同的训练,每个动作重复20次为1组,每日进行2组训练。在患者能在床上坐稳后,协助患者坐在床边,双下肢自然下垂,进行双下肢的抬起放下运动,每次5~10 min,每日2次。与此同时进行握手训练,打开患侧的5个手指,患侧拇指放在健侧拇指的上方,其余手指相互交叉,指导患者用健侧手指带动患侧手进行上举训练,每次5~10 min,每日2次。同时进行一些生活自理项目的锻炼,如洗漱、进餐、梳头、换衣等。③下床期间的功能训练。首先让患者扶墙或是由家属搀扶着,用健侧肢体站立,然后再逐渐用患肢负重,根据病情每次站立5~10 min,每日3~4次,待病情许可后允许患者独自站立,但需医护人员或家属全程监督,注意保护患者,避免摔倒。患者能独立站稳后,借助外力进行行走训练,这一过程中应纠正患者的异常步态、走姿等,并注意保护患者,避免跌倒。观察组在对照组的治疗措施基础上给予温针灸和拔罐疗法:①温针灸。主穴选择双侧足三里和悬钟,配穴根据患者的辩证选择,气虚痰浊者加气海和关元,血瘀者加血海,阴虚者加太溪。选择1.5寸、1.0寸的不锈钢毫针,患者取仰卧位,对局部穴位消毒后,采用平补平泻手法针刺得气,然后留针30 min,留针期间每10 min行针1次。然后选择1柱艾绒点燃后套入不锈钢毫针的针柄,尽量使艾柱套入针柄的2/3,距离皮肤3~4 cm,在穴位周围皮肤放置硬纸片,以避免艾柱燃尽后的灰烫伤皮肤,每日1次。②拔罐疗法。在温针灸疗法结束起针后,选择患侧上肢曲泽和下肢委中,取健侧卧位,常规消毒后,用三棱针刺入穴位3~5 mm,每个穴位刺3~5次,拔罐后留置10 min,每罐出血为1~2 ml。每日1次。2组患者均连续治疗2周。

1.4 观察指标①疗效判定:根据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改善情况来评测,基本痊愈:治疗2周后NIHSS评分减少90%~100%;显效:治疗2周后的NIHSS评分减少46%~89%;有效:治疗2周后的NIHSS评分减少18%~45%;无效:未达到上述标准者。②Fugl-Meyer(FMA评分):治疗前后分别采用Fugl-Meyer量表评测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分成上肢运动功能(66分)和下肢运动功能(34分),得分越高则表明肢体运动功能越好。③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治疗前后采用NIHSS量表评测,得分越高则表明缺损越严重。④日常生活能力:治疗前后采用Barthel指数评估,满分100分,得分越高表明日常生活能力越高。

2 结果

2.1 治疗效果治疗2周后,观察组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2组脑梗死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例,%)

2.2 NIHSS评分治疗2周后,2组的NIHS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2组脑梗死患者NIHSS评分比较 (分,

2.3 FMA评分和Barthel指数治疗2周后,观察组的FMA评分以及Barthel指数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2组脑梗死患者FMA评分和Barthel指数比较 (分,

3 讨论

肢体功能障碍是脑梗死患者的常见后遗症之一,给患者的日常生活质量、自理能力带来严重影响。西医学多通过功能锻炼来促进肢体运动功能的改善,能取得一定效果,但是许多患者错过了最佳的功能锻炼时机,且功能锻炼需要长期坚持,患者的依从性不高,也影响了锻炼效果。中医学认为脑梗死后肢体功能障碍可归属到“麻木”的范畴中,认为病位在经络,其病机主要是:外感风寒湿邪和气虚、血虚、痰湿、血瘀、内风等内在病理因素导致经络阻滞,致卫气营血运行不畅,最终发为麻木,在治疗中宜以通经活络、补气活血化瘀为基本治则[4,5]。

温针灸疗法和拔罐疗法是常见的中医外治法,其中温针灸疗法借助灸火的热力,以穴位为介质在相应穴位处刺激,达到温通经络、行气活血、祛瘀散寒、消肿散结、回阳救逆等作用[6]。此次研究中选择的主穴是足三里和悬钟,是治疗半身不遂、中风等疾病的要穴,其中足三里具有培补元气、补虚益损之效,艾灸该穴位能充养脑之髓海,改善脑部缺血状态。且足三里是足阳明胃经穴位,能调理胃气、补气养血。悬钟属足少阳胆经穴位,主治下肢瘫痪、半身不遂、腰腿疼痛等症,艾灸该穴位具有舒筋活络、清热生气、疏肝益肾之效。现代医学认为,但是单一的功能锻炼康复治疗效果表现不佳,且需要患者长期坚持,许多患者锻炼的依从性不高,影响了功能锻炼的康复效果。温针灸和拔罐疗法是中医常用外治法,具有操作简单、价格低廉等优点,能调节脏腑功能。温针灸能使目标穴位得到针刺和热力的双重作用,使气达病所,在促进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修复方面作用显著。拔罐疗法则通过气压差改善肌肉张力,缓解肢体麻痹症状。通过对曲池和委中的刺络拔罐,改善脑部病变区域的血液循环,改善病灶处脑组织的供血供氧,促进神经功能修复,促进相关功能区的神经细胞激活,有利于脑部侧支循环的建立和脑组织重组代偿,进而促进肢体功能改善[7,8]。将温针灸、刺络拔罐与功能锻炼结合起来发挥协同作用机制,3种疗法配合缓解肌肉紧缩、张力下降等现象,促进肢体运动功能恢复。而且能刺激神经突触生长形成,为周围神经信息开放通道,形成新的轴突,促进正常功能神经环路的建立,完成神经的重组代偿,促进正常运动模式的重建。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以及治疗后的FMA评分、Barthel指数均高于对照组,且观察组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

综上所述,温针灸、拔罐联合功能锻炼治疗脑梗死后肢体功能障碍效果确切,有助于促进患者肢体功能改善和神经功能修复,值得推广。

猜你喜欢

功能障碍肢体神经功能
糖尿病早期认知功能障碍与血浆P-tau217相关性研究进展
糖尿病认知功能障碍机制研究进展
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继发吸入性肺炎的危险因素
集束化康复护理对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
逐瘀祛痰法中西医结合治疗对脑梗塞患者神经功能的影响
早期康复锻炼模式对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及运动功能的影响
肢体语言
勃起功能障碍四大误区
肢体写作漫谈
不同程度神经功能缺损的脑梗死患者血尿酸与预后的相关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