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播种方式及密度对苦荞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
2022-07-01赵德超马智黠程国尧李才盛张素杰
赵德超, 马智黠, 程国尧, 李才盛, 张素杰, 马 纯
(贵州省威宁自治县山地特色农业科学研究所, 贵州 威宁 553100)
关键字: 苦荞; 播种方式; 密度; 农艺性状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试验材料选用黔苦荞7号,是贵州省威宁自治县山地特色农业科学研究院以威宁地方品种冷饭团为亲本,采用单株选育而成[1]。
1.2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海拔2 254 m,地处北纬26°49′23″,东经104°8′21″,前作马铃薯,无霜期185 d。土壤类型为壤土,有机质60 g/kg,水解性氮341 mg/kg,有效磷79.3 mg/kg,速效钾238 mg/kg,砷25.4 mg/kg,铅93.9 mg/kg,镉2.83 mg/kg,汞0.161 mg/kg。
1.3 试验设计
设计播种方式及播种量两因素试验。试验处理6个,详见下表1。播种方式设计2个水平,A 1:条播,行距+播幅为33.3 cm,A 2:撒播,播种量设计3个水平,B 1:3 kg/667 m2,B 2:5 kg/667 m2,B 3:7 kg/667 m2。随机区组排列,3次重复,小区面积为20 m2(5 m×4 m),条播的小区种植15行,行长4 m,按照每行播种量进行匀速条播;撒播的小区按照小区播种量均匀撒播。小区间留走道0.5 m,重复间留走道1 m。试验地四周种植苦荞作保护区。
表1 试验小区处理设置
1.4 试验方法
1.4.1土壤取样
选择地势平坦、排灌方便、向阳地块作试验地。试验实施前取小区耕层基础土样一个,采集耕作层多点混合样品,从田块四角的两条对角线的交驻点,即田块正中央,以及交驻点到四个角的中间点等5点取样,每个点取样200 g以上;各点采集土壤时,应尽量做到深度一致,避免取到一些特殊区域(如施肥点、粪堆等),样品混合应均匀。分别测算供试土壤的pH值,水分、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的含量(%)。
1.4.2整 地
播种前翻犁碎土、平整土地、清除杂物,做到地面平整、土壤疏松细碎。
1.4.3播 种
播种前做好除草作业条播按小区用种量称量到每行匀播,撒播按小区用种量均匀抛撒。播种深度2 cm。
1.4.4施 肥
利用前茬马铃薯的田间余肥,播种时无需施肥。苗期追肥,在出苗后40 d左右施尿素10 kg/667 m2。
1.4.5田间管理
及时进行病虫害防控,播种前做好除草作业;在幼苗长至高6~8 cm时,及时进行中耕除草。在开花期喷施吡虫啉用于防治蚜虫。
1.4.6收获及产量测算
全株籽粒有70%成熟时就可收割。清晨收割,收割时轻割轻放,就地脱粒。试验各小区的苦荞全部实割实收,单收单打,实收计产,由小区面积产量折算单位面积产量。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处理对苦荞物候期的影响
从表2可以看出,条播较撒播出苗更早,分枝、现蕾、开花、成熟时间都相差不大,全生育期也较为接近,说明不同处理方式对苦荞物候期影响不大。倒伏程度上,条播的倒伏程度较撒播大,可能是因为在条播方式下,单位面积的种植密度较大,植株间获得的养分偏少,导致植株茎秆较细,引起倒伏。
表2 不同处理对物候期的影响
2.2 不同处理对苦荞经济性状的影响
从表4、表5、表6、表7和表8可以看出,不同处理间的株高、主茎节数和千粒重在α=0.05水平上均无显著差异,只有主茎分枝数和单株重在α=0.05水平上有显著差异。表3可见,就不同播种方式而言,条播方式较撒播方式的株高更高;种植密度越大,株高越低。主茎节数,密度为3 kg/667 m2影响不大,密度增加后主茎节数减少,且条播方式的主茎节数较撒播方式多。主茎分枝数不同播种方式下影响不大,不同密度下,随着密度增大主茎节数减少。不同播种方式下单株重影响不大,随着密度增大,当密度减少到3 kg/667 m2后,单株重明显增大。各处理间千粒重无较大差异。
表3 不同处理对苦荞经济性状的影响
表4 不同处理株高的方差分析
表5 不同处理主茎节数的方差分析
表6 不同处理主茎分枝数的方差分析
表7 不同处理单株重的方差分析
表8 不同处理千粒重的方差分析
2.3 不同处理对苦荞产量的影响
从表9和表10可知,不同处理间的产量在α=0.05水平上有显著差异。在条播方式下,密度为5 kg/667 m2和7 kg/667 m2产量无明显差异,密度为3 kg/667 m2产量明显高于另外两个处理。撒播方式下,密度为3 kg/667 m2和5 kg/667 m2产量无明显差异,密度为7 kg/667 m2后产量较另外两个处理低。条播方式较撒播方式投入更大,且密度越高投入越大。
表9 不同处理对苦荞产量的影响
表10 不同处理产量的方差分析
3 结论与讨论
不同播种方式主要影响苦荞的出苗时间和倒伏程度,条播方式出苗更早,可能是由于条播方式下,每行间的光照更加充足,导致出苗早。同时,条播行间距大,增加苦荞的倒伏程度,在李春花等[2]和李腾辉[3]的试验中也证明不同播种方式对苦荞的农艺性状会有一定影响。两种方式下,种植密度越低,得到的光照越充足,株高越高,主茎节数和主茎分枝数越多,导致单株重和千粒重都较高,结果与万丽英[4]和母养秀等[5]产量随密度先增后减有所不同,与姜涛等[6]结果相反,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主要在于土壤、气候条件和播种密度不同。密度为3 kg/667 m2时选择条播方式产量最高,密度为7 kg/667 m2选择撒播方式产量最低,这可能是因为条播方式下,密度较小,每行间的距离使得每行能吸收更多的光照,生长情况都较其他处理好,而撒播方式下,密度过高,植株间无法获得更多光照,对养分的竞争也大,导致生长情况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