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疫”的进步与反思
2022-07-01
我们共同的目标,是形成具有现代意识与内涵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从危机中学习改善,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常态。
两年前的3月,疫情初起时,《小康》对举国上下战“疫”应对有过十大思考,涉及战略研究、公共卫生管理、应急救援等方面。在疫情的反复中,两年过去了,通过不断的反思和实践,国家层面和城市层面的应急管理有了长足的进步。
随着疫情的进一步发展,新的问题层出不穷。疫情防控常态化下,人们对核酸检测、储备物资的心理适应、对防控状态之下超越基本生活保障的追求以及对城市管理的预期在不断变化。本期报道中,我们提出了当下城市应急管理新思考。
在法治建设方面,《传染病防治法》之外,《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关于依法防控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的意见》《關于依法惩治妨害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防控违法犯罪的意见》等一系列相关法规的公布,构建起一套规范的疫情防控法律体系。专家提出了珠海三个相对独立的法律顾问团队充当政府智囊团的经验,认为这是在社会治理方面行之有效、切合实际的治理方法。
在仓储物流方面,疫情期间货运物流经受了重大考验。为了稳住全国经济大盘,从中央到地方连续出台措施,致力于确保产业链供应“不掉链”。在这个过程中,新兴的物流体系以及大数据产业贡献了不可或缺的力量,北京酒仙桥社区、上海周边以及济南的京东临时货仓,以快递小哥、志愿者为末端力量的物流网络,通过大数据的支持,打造了局部地区的物资保供体系,也为其他城市提供了示范。
在医疗保障方面,各地都曝出防控与急救之间的矛盾,媒体纷纷发声:像医疗机构这种治病救人的地方,在经历了两年疫情反复后,如果依旧没有相应的预案和安排,依旧手忙脚乱,显然是不能被理解和原谅的。国家卫生健康委开始部署各地设立“黄码医院”,及时启动和规范使用急诊、抢救室、手术室、病房设立的缓冲区域。这也是在社会付出巨大代价之后的制度进步。
在极端的防控措施下,社区邻里力量彰显出极大的社会韧性。源于中国传统宗族、血缘和地缘关系的社会结构,一直是防范灾害冲击的有利因素。在国际救援、救灾中,实施救援的第一响应人比例最高的就是近距离社区。在社会基本功能临时停摆的城市,社区“援手”之举展现出疫情之下最为闪亮的人性光辉。
政府信息公开和宣传方面依然受到批评。有媒体通过数据分析撰文指出,本轮疫情中,网友对上海居委团购支持力度满意度最高,而负面评价最多的则是信息公开。恐慌往往来自于未知。日本高效的救灾系统工程给我们带来启示,当我们掌握足够准确的信息,就可以做出更有效的应对;当民众了解到更多的防控进展和预案,就能够做好心理建设,从而消除恐惧。
以人为本,减少危害。我们对于城市应急管理的思考,不应该流于一般性工作总结。必须不断反思:损失可不可以减小,无谓牺牲是否可以避免,预案是否适用,体制是否合理,法治是否到位……
我们共同的目标,是形成具有现代意识与内涵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从危机中学习改善,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常态。7C7690B5-1CB7-4990-8BB8-2D5689E2C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