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自然无隙交融
2022-07-01本刊编辑部
本刊编辑部
郝尔曼·黑塞在《悉达多》里写过极为智慧的一段话:“有一条十分美丽的河,我爱它胜过一切,我时常聆听它,注视它的眼睛。我总能跟它学到许多。一条河可以教会人许多东西。”大自然从来都是最好的“生活与艺术的导师”。当我们真正地敞开心扉,无隙地与自然交融,而不是作为一位旁观者时,那些花草树木、飞鸟鱼虫、山石河流便会赋予我们生活的能量与无穷无尽的艺术灵感。在本期专题,我们带来几个关于生活方式、艺术呈现、创作行为、旅行方式的永续故事。虽然涉及不同领域,但是每个故事都呈现出一种接纳、走进、感受与自然无隙交流、循环的状态。
种子之灵
音乐人夫妇FKJ (French Kiwi Juice)和June Marieezy灵动的旋律在网上收获了百万拥趸,他们在古老岛屿上创作的音乐仿佛积蓄了岛上森林、水汽与潜伏动物的能量。两人生活在一座当地传统竹屋中,屋顶铺满了热带地区常见的干树叶,墻壁也是用干树叶编织而成的,阳台和院子是完全开放的。当我们与FKJ和June在家中连线时,当地的风与空气仿佛也传了过来,让我们看到遥远之处还维持着地球原始的样子,自然本身蕴藏着源源不断的能量,而非工业与人造所能企及。
这对夫妇在2015年菲律宾的一场音乐节演出上相识。法国男孩Vincent Fenton(French Kiwi Juice的原名)与从美国达拉斯来的菲律宾裔美国女孩June相识、相爱,然后他们有了孩子。孩子的出生让他们想找个地方安定下来,抚养新生命。而当时他们临时租下的Airbnb上房子的房东正想卖掉房子,他们便毫不犹豫接受了这份惊喜。“房子本身已经具备我们喜欢的很多元素。”June回忆道,“这里是一位前奥地利舞者设计的,他很擅长设计这些房子,附近有好几座房子也出自他之手。”他们梳理了屋顶上的干树叶,加盖了一些透明材料,将阳光引入原本略显阴暗的室内。除了搬进两人的设备和乐器,他们几乎没做改动。在被葱郁植物环绕的屋子里,随处可见各类藤编家具、竹制架子,一切仿佛是从自然中生长出来的。
住在仍存有3亿年前古老岩石的岛屿上,June认为这片物种丰富多样的土地拥有最好的一切。“可是岛上很多人还没有感受到这里独一无二的美,很想离开这里,或者热衷于购买进口商品。”这成为她在岛上创立零浪费商店The Living Library的契机。她不断收集当地古老植物的种子,你在店内会看到集合了豆类、番茄、药草等不同植物种子的“种子银行”。June贩售给当地人并分享耕种栽培的方法,她希望通过保存和分享种子以建立生物多样性的共识,逐渐影响当地社区。从种子到耕种,再到加工,她延伸了一系列基于原始劳动作业的技巧分享活动,比如植物织染布料或绘画。她会趁丰收季将收来的坚果、草药、植物烟草等手工制作成料理、果酱或洗护用品并售卖。在商店一侧,她特别设置了一座有着木格窗户的小木屋,现场出售花草茶、咖啡与果酱。她告诉我们这是菲律宾当地常见的“sari-sari”小商店模式,会以单件而非一整袋的形式贩售商品。June认为sari-sari这种随处可见的小体量商店维持了菲律宾人生活的运转,而“只买所需”的模式是节制,也是可持续的体现。
June为自己取了一个别名为“(((O)))”。“这是种子,是水波,也是宇宙大爆炸。”她对自己的这个定义如她在当地自给自足的践行与传播,也与她的创作一脉相承。音乐就像是她吸收日月自然的灵感之后,将其转化为身体内在韵律的载体。June会定期让自己进入断网并完全倚赖太阳能生活的状态,当需要全身心创作音乐时,她会去一栋仅以太阳能供电的树屋。在她的官网上可见以月亮盈亏呈现的新专辑发布计时——她只在满月时发布专辑,工作、生活皆与日月同步。在丈夫FKJ的单曲里,你也常能听到June的轻吟独白,亦有高亢有力的嘶吼,两人偶尔会一起创作。他们的音乐如自然涌变,并不局限于单一风格。如果说私底下FKJ热衷社交,June则偏爱独处,一动一静,但对万物生命的尊重和感恩是两人的默契,就像当初他们毅然为了孩子定居此地一样。C6F4C394-933C-48C1-BA90-9944A777B10D
15年前因一场音乐节演出来到菲律宾,意外被偷了护照和酬劳,“我终于有了借口不再回美国!”June乐观、随心而为,相信所有的安排都有其原因,这个意外仿佛是使命,她打算一直生活在这里。“我很想成为土地的守护者,我一直在做冥想,通過观察月亮和太阳的变化来判断时间的流逝。”将自己投入现代人想要摆脱的古老森林,从传播种子开始,June召唤人们回到拥有丰富生命的土地上。“人类总想控制事物,把欲望强加在其他生命上。如果你砍掉一棵树,你不知道这是否会影响百米之外的另一棵树。你需要和自然商量,它们知道更多。”
具有百万拥趸的音乐人夫妇French K wJu ce与June Mar zy生活在菲律宾古老的岛屿上。这片物种丰富多样的土地拥有最好的一切,他们在此自给自足。如今,June还创办了零浪费商店, 收集并扶持种植当地的自然作物。夫妻俩所做的一切和他们的音乐一样,犹如撒向大地的种子,向人们传播与自然共处共生的观念。
惜物与生长
“最好的建筑就像一片树叶。”这是建筑师罗宇杰的建筑观,他向往自然,因此对他而言,植物的生长结构及其中的智慧是他创作建筑考量用材用料的重要依据。也许是因为出生于湖南乡村,周围都是用木材盖起来的老房子,他笑着说自己每天晚上看着那些木架屋顶,盯着上面不同肌理的木纹,产生无限的想象。这让罗宇杰从小就和自然之间“生长”出难以切割的连接。
“将这个海螺切开后,里面的结构很精美,很多建筑其实可以从自然中学习。我有好几个建筑模型的节点都是根据树枝分叉的结构做的。”在罗宇杰看来,众多动植物的形态以最有效的结构算法存在于自然中的不同环境,没有任何冗余,自然万物的合理性早在人们研究不同规则之前就已经存在,而这是他最向往的建造。“尽可能地减少材料、惜物,有效地表达观念,这样才能建造最恰当的建筑。”如福建的土楼,广西、贵州等地的干栏式建筑等。除此之外,其实那些用尽可能少的材料,建造的“可生长”的建筑早就存在于我们普通人生活的周遭以及不同历史时期。他将那些非专业范式的建筑称为“野生建造”,“它们省时、省力、省材、省空间,有的甚至无法溯源其设计者,却诞生于人们对美好生活的不断向往中,这是具有智慧的建造,也是生命力的可持续思考。”这也成了罗宇杰大量建筑设计的灵感源泉。如他设计的浙水村自然书屋,按照当地房屋依山而建的逻辑,将自然的山石岩壁自成书屋墙面,用当地常用的木材增建了一个屋顶和一面承重墙,原有的树木亦被完好保留下来,搭建出与山体融为一体的建筑。他利用当地价廉且易取得的材料,将环境作为建筑的基础进行精妙的客观推敲。
除了关注可再利用的材料,如何将那些因种种因素未完工的建筑或被淘汰功能的建筑躯壳再利用起来,是罗宇杰关注的另一个重要议题。当我们看到他创作的武当山元和观村党群服务中心项目资料时,他介绍道:“在大量新建筑被建造的当下,如何接续改造并利用被废弃空间,这可能更有意义。”他将位于武当山的一座废弃基地改造为村委会服务于全村人的共享社区活动空间,同时巧妙地实现了木砖结构在间跨模数上的接续。他甚至将云台山景区的一处废弃公厕改造为背包客休憩的驿站。当罗宇杰在接续建造这些遗留空间时,他的实验已经不再局限于建筑本身。因为被废弃的何止有地基、老房子和空间,还有海洋、陆地、城市、乡村里也随处可见的各类遗弃物。他想再利用这些废弃材料进行建造或者思考,这也是未来他作为一个创造者重要的社会考验。
用废弃材料进行再创作是罗宇杰一直坚持的创造实践和实验。在位于太行山区的骆驼湾村,罗宇杰用村子里整修拆下的废弃木材为村民搭建了一个遮阴廊架,这座建筑的形成直接影响了罗宇杰之后的其他木结构建筑设计。因为废物再利用的尝试,他参与创立了“可续建筑营”,在此后的实验探索中,他在一座有大量废弃轮胎的村子“于庄”,发起“如何用轮胎造房子”的社会命题,向公众开放,并计划在正在建设中的“太行山居民俗博物馆”里,建造一座“轮胎房”。这个建筑命题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不同领域的人一起参与,有在校大学生、新闻记者、孩子……用废弃轮胎、回收的建筑垃圾、废旧啤酒瓶,在于庄村建起圆形的“轮胎房”,而他自己退居为一个观察者和指导者,帮助非建筑专业人士参与其中,让他们认识到日渐被废弃物“侵蚀”的生活环境,就像陷入一个被禁锢住的包围圈,而跳出圈子的唯一方式便是可持续、环保的建造方式与生活理念。
当他回到城市中,看到堆积如山的报废汽车以及共享单车的画面时,罗宇杰再次开始了实验。他用废弃的共享单车、城市报废的汽车铁皮以及一些环保板材的边角料,改造出一个具有储藏空间且能自由开合的三轮车架。车架外形像一个随时可张开翅膀的瓢虫,里面摆满了各式儿童书籍。一个可移动的微型共享书屋就此诞生。罗宇杰将其戏称为行走在“城市叶片上的益虫”。C6F4C394-933C-48C1-BA90-9944A777B10D
事实上,废旧材料的类别庞杂。罗宇杰像所有建筑师一样面临大量的建筑垃圾,而这也成为城市发展进程中最“棘手”的一个问题。所以他在长期的建筑实践中不断强调“可逆建筑”对建造的重要性,这也基于他对建造之初就注定其短暂命运建筑的思考,“使用期限短的建筑是否能被逆向拆解再建造,这就变得非常有意义”。这个思考很快在珑府生活体验中心的设计中实现,这是一个可完全拆解并重复被使用的“长寿”建筑,达到可逆建造的状态:其使用的螺栓连接方式使所有的组成构件都可被拆卸及施工再利用——如他所愿,该体验中心在完成使命后便被完全拆除,然后安装为另一个区域的儿童活动中心。
探寻自然结构里的建筑奥秘,不放弃任何有效的新技术带来的效益,罗宇杰从传统的东方美学里也继承了混沌的哲思,甚至有些匠人气。他的工作室里摆满了从野外捡回的各种植物以及从不同地方带回来的传统工艺品,甚至还有他自己手捏烧制的陶器,很多建筑模型也都是手工制作。在他看来,自然自有一切答案。
建筑不只是一个物理建造过程,罗宇杰也将这过程看作社会行为,尽可能地使其变得善意。“生长的建筑”的内核,串联起他的建筑实践——自然、可续、再用、可逆。
“我向往自然,对那些不断生长、向上攀升的万千形态,只因为寻找更多阳光的自然张力而产生出的众多美妙智慧结构而着迷。”
在南池子美术馆的展览“文与匠”上,艺术家展望的作品《有限/无限》矗立在园林的水池中,像从水里生长出来,又以一种耀眼的艺术面貌从自然中跳脱出来。观者可从各自的角度去理解艺术与自然的关系,这也是艺术家渴望带来的开放式思考。
虛实山水
当决定以“文与匠”为主题策划群展时,策展人崔灿灿一瞬间就想到了展望和他的“假山石”系列。在他看来,南池子美术馆的空间决定了展览的叙事逻辑。城市中心的苏式园林和亭台水榭来自工匠制造,于入世处得出世生活的理想,则是对文人传统的具象表达。崔灿灿将“文”与“匠”转化为当代艺术中最重要的两个概念——“想法”和“形式”。希望借由“文与匠”表达在当今的艺术创作中,形式和语言,观念和技术之间存在同等重要的平衡关系。在展望的作品中,中国传统的山石被不锈钢材料替代,自然属性被现代工业属性置换。流体力学、数学算法、抽象哲学,艺术家基于精密的现代科学所造之物,被安置在延续至今的山水文人情怀中。“曾经,园林的主要功能是仿造自然,让人既可以进入城市喧嚣,又可退入到自家山水。而展望用不锈钢做的石头,是用现代工业文明的方式,反观我们当下自然永续的一种表达”,崔灿灿说。
展望则认为,他的新作《有限/无限》矗立在美术馆的池中,从水里生长而出,但与真实的山石水树之间的关联,是独立而微妙的。“因为它的反射会把周边环境打碎、重组”,展望说。这是艺术品既存在于环境中又具有独立性的特质。展望认为,《有限/无限》可以称为“新作”因为它在雕塑材料和工艺方法上是新的。“换了一种眼光来看同样一件事,我不是遵照原来的天然石形态,而是把它进行了分解。我不喜欢那种完全凭个人情绪的分解,我比较强调观念、理念跟雕塑的结合,而这件新作品的理念是把一种无限切分的概念放进去。”
展望在老庄思想和古希腊斯多亚学派的著述中都读到过“对等对切,导致无限”的理论。在《有限/无限》中,展望则增加了“有限”这个概念。通过强调从一块石头中诞生的“无限”,使作品最终走向一个实质上的“有限”悖论。麻面不锈钢石头的天然肌理和切割处的镜像反射交叉作用,将四周空间打散后拼合,展望认为,这样人们在自然环境中的观看感受会变得很有意思。在这种抽象的表达下《,有限/无限 》无论是放置在中国园林、西方园林或工业遗迹里展示,都变得不重要,艺术对于人的触达得以凸显。作为策展人兼观展人,崔灿灿认为中国庭院带给人的重要感受是“错节”。《有限/无限》带给人的则是一种恍惚感或强烈的错置感。“一个那么奇特的假山石在水中呈现反光和折射的时候,这个庭院的氛围就改变了,所以艺术品也影响着空间,影响着我们对空间和自然的感知。”
C6F4C394-933C-48C1-BA90-9944A777B10D在准备“文与匠”期间,展望偶然关注到助手们坐的椅子,觉得很有意思,于是将小椅子收集起来,放置在展厅里成为一组作品。负责加工“假山石”的工匠们根据具体的工作环境和情况,做出这些临时的、高高低低的小椅子。它们由信手拈来的材料拼凑而成,是匠人无意识的创造。使这些椅子成为艺术品的过程,也是一次人与环境的对话“。它们提供的信息非常独特,是一种当人面对非常具体的环境和需求时,临时设计出实用东西的过程。但当我把它转换成艺术以后,它们就不仅仅是实用的器物,而代表了具体情况具体处理的思维方式。我想这就是所谓匠人的思维方式,或者说是科学的思维方式——不用事先的一种观念来处理事情,而是依据具体的细节去考虑对应方式”,展望解读。
中国传统的山石被不锈钢材料替代,自然属性被现代工业属性置换。
嬉游四方
宝峰和玛雅希望通过这种“游牧生活”送给女儿悠儿一份珍贵的礼物 —— 在路上被拓宽的眼界。宝峰喜欢用“传承”形容这份赠予,一种源于血缘和爱的本能。
久居都市的我们对自然有着天生的亲近感,宝峰有一个很有意思的见解。他坐在房车前树影下的猎户椅上笑着说:“大抵因为我们都是从原始人进化而来,大自然可能是我们潜意识里真正的归宿。”
做了几十年城里人的宝峰和玛雅夫妻二人,机缘巧合听说了荷兰bliss房车创始人Marleen和Eduward的传奇旅行故事,在惊讶的同时也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轨迹。自2004年起,Marleen和Eduward夫妻二人便开始驾驶帆船环游世界,bliss的命名就来自他们当时所驾驶帆船的名字——意为“幸福”。三年后,他们由海洋转向陆地,并积累了丰富的环球旅行和探险经验,他们的孩子在旅途中到来,在洲际成长,世界各地留下了他们的痕迹。
宝峰和玛雅马上联想到自己的孩子,他们也希望通过这种“游牧生活”送给下一代一份珍贵的礼物——在路上不断开阔的眼界。宝峰喜欢用“传承”来形容这份赠予,一种源于血缘和爱的本能。在远离城市的自然中,长5.9米、宽2.4米、高3.57米的尺度之中围合出一方自在的家庭空间。宝峰曾在德国的斯图加特大学汽车工程和发动机专业深造,拥有相关知识背景,成功拿到第一台房车之后,两人第一时间便带着孩子开启了长达两年的旅行,践行了自己的初心。
与自然建立亲密关系的方式有很多,对于宝峰而言,最重要的是,他希望自由且自得地亲近自然——不限于大多数人止步的地方,在户外也可以得体地享受仪式感。bliss在设计理念和实际性能及品质上都为征服各种环境与路况做足了准备。稳固的钢结构给予了车身强悍的骨骼,重心也经计算设置在了最佳位置,无论是“上山”还是“下水”都可以平稳运行;四点菱形结构的无应力副梁保证了轴向与径向的自由度,确保箱体不会因颠簸受到损伤;功能齐全的一体化独立箱体确保居住和生活的便利……不需要营地的补给,不需要适宜的环境,bliss可以在多种自然环境中提供保障。
齐全的配套设备为“游牧生活”提供了一份安定和温暖,让他们可以体面地体验移动的户外生活。每到一个地方,玛雅都会采一簇野花放進房车里作为留念,这是他们对自然唯一的小小“破坏”。夫妻二人都坚持对自然“轻介入”,拒绝留下需要自然消解的“负担”,拒绝带走自然的“所有物”。房车采取太阳能供电,只要有日照房车的用电就可以随时补充;独立的水循环装置内置多重过滤系统,确保30天远离城市无须额外供给。他们积极地享受着自然馈赠的同时,也期冀以“独立”的面貌与自然保持友好的距离。
几年间,宝峰携家人多次穿越无人区,在青海的哈拉湖见过星海,在内蒙古的乌兰布统听过狼嚎。尽管如此,宝峰和玛雅始终坚信要对自然的未知处保持虔诚的敬畏——“有一种神秘,你无法驾驭,你只能充当旁观者的角色。”C6F4C394-933C-48C1-BA90-9944A777B10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