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语用学习的有效落实策略
2022-06-30张欣婷
张欣婷
统编教材二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坐井观天》是一个家喻户晓的寓言故事。课文所在单元的语文要素学习目标是“初步体会课文讲述的道理”,人们已经习惯于用“比喻目光短浅”来概括这个寓言故事的寓意。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学习这一篇寓言故事时,虽然能够从课文中找到青蛙和小鸟“看”的表述,但他们很难总结出“目光短浅”这样精辟的道理。那么,从文本中的“看”到寓意中的“目光短浅”之间的桥梁是什么呢?笔者以为,低年级学生学习寓言故事,需要从语言文字运用着手,本课中的“天”就能够充当这一桥梁。
之所以提出这样的观点,是因为笔者曾在闫学老师的专著《小学语文文本解读》中,读到了这样的批注——文本中所设的青蛙是個矛盾的角色:它“天天坐在井里”,是无法明白小鸟说的“一百多里”有多远的,但它居然以反问的语气对小鸟说“还用飞那么远吗?”据此,闫老师从庄子的原著中找到了故事的源头,进一步阐述改编后的课文中存在的问题,并给出了保持原著角色的新的改编文本。
笔者想说的是,闫老师可能没有考虑到课文是借故事的外壳来给二年级的孩子讲一个有所启发的寓言。在寓言这种特定的文体中,其核心是寓意,故事只是一个载体,因而在故事的讲述中往往就会出现只及一点不及其余的现象,其内容中有经不起用常理来推敲的情形。当我们今天对进入教材的故事文本进行解读时,不是要让故事变得更像故事,而是要引领学生从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角度进入故事的内核,开展听说读写思等方面的语文实践活动。首先,从课题和课文内容看,《坐井观天》的故事主要就是讲坐在井底的青蛙和落在井沿的小鸟争论天的大小的问题。它们议论的目标就是“天”,可见“天”客观上是文章的一种表达对象,是学生学习课文绕不开的内容。其次,对于学生来说,他们虽然像青蛙一样天天看到“天”,在天底下过日子。但是,对于这个在一年级就已经学习过的平常的“天”字,学生多数只停留在了解它的字形与字音的层面,并没有理解它的意思。
基于以上解读,我们对课文第二课时的教学环节可以作这样的设计。
板块一,围绕“天”学习课题。1.“天”大家都熟悉吗?说说你知道的“天”。2.课题中的“天”与什么相对应?你认为它们之间有什么可比的吗?
板块二,进一步了解不同的“天”。1.读课文,从中找出意思不同的“天”。2.比较“天”的不同意思。“天上”的“天”是指空间上的可以看得见的;“天天”的“天”是指时间上的,可以感觉到的,如时钟的转动,太阳的移动等。3.用不同的意思说句子,也可以用上不同的词。4.填一填。青蛙( )坐在井里看井口的( )。小鸟( )在( )下飞来飞去。
板块三,理解不一样的“天”。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课文除了“天上”与“天天”的“天”不同,还有谁和谁的“天”不一样呢?1.细读课文,找出不一样的“天”,画出相关的语句。2.比较一下,小鸟的“天”与青蛙的“天”怎么不一样了,请把这种不一样读出来。3.请大家思考:同样都是“天”,青蛙和小鸟的天怎么会不一样呢?
板块四,换位看“天”,想象写话。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小鸟让青蛙跳出井口看一看,我们知道结果是青蛙肯定也看到了“天无边无际”,但这是不是就可以说青蛙说的“天”只有井口那么大就是完全错的呢?1.换位想象:让青蛙跳出井口,让小鸟飞入井底,当它们再看天空时,会怎么说?2.同桌分角色扮演换位后的青蛙与小鸟,分别说一说各自看到的“天”。3.写一写:青蛙跳出井口一看,大声说:“ ”。小鸟飞入井底抬头一看,笑着说:“ ”。
板块五,拓展总结。1.请大家说说最大的数是多少?2.某某同学数学考了100分,是全班第一,他逢人就说“我是第一”对不对呢?3.青蛙天天看井口上的天,所以它认为天只有井口那么大,错在哪里呢?4.生活中,我们天天都面临着“大”与“小”的比较与判断,怎样才能避免犯与井底青蛙同样的错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