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莘莘学子的“知识结构”

2022-06-30司马心

杂文选刊 2022年7期
关键词:程开甲莘莘学子周立波

司马心

都市街头,有知名网站采访青少年,问的都是历史常识,都是中学课程的“应知应会”——问: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是哪起?答曰:秋收起义吧!又问:发生在何时?再答:秦始皇那时候吧!

秦始皇时代的“秋收起义”,虽然搞错了,但也不能说我们的学子一无所知,他毕竟还知道有个“秋收起义”,只是搞混了而已,这正如那番街头采访又问“万里长征是自何地出发的”,而答曰“延安”一样,他不是完全无知,只是错把革命圣地当起点罢了。

例如这类并非一张白纸,却把知识搞混乱的答问现象,近年来屡屡产生。比如硕士出身的考生,在新闻媒体招聘考卷上,竟把中国杰出的新闻记者范长江答成了某位笑星,他毕竟还知道一个叫“长江”的人,不过搞混了,把杰出记者答成了插科打诨的明星;又比如一众学子,在路过《暴风骤雨》和《山乡巨变》的作者周立波的故居时,惊异地发问“这周立波不是健在吗?不是还在说脱口秀吗?怎么已经有了‘故居?”他是把这位大文豪周立波当成了同名的谐星啊!再比如南海的少年才俊,竟有六成不知道家乡那位晚清维新派的领军人康有为,而只知道同乡中有个拳打天下的黄飞鸿,他不是毫无知识,只是知识结构出了那么一点“小问题”。

“知识结构”的问题当然不是什么“小问题”。我们说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知识结构,不能刻舟求剑,也不能以一成不变的过时尺度衡量开放时代的青少年——互联网情景下的莘莘学子,自有着前人不能比拟的视野、目光和知识结构,这是一种无异议的进步。但是话又说回来,一些基本的东西,尤其是那些带有根本性的“应知应会”,是不能因为时势的移易而丢掉、搞混的。比如关于“秋收起义”,关于“万里长征”,青少年不能忘记,不能无知,更不能搞成一片混沌啊!这就是说,既可“出圈”,又要“固本”,百年党史軍史的这些知识,尤其是作为党基国本的这些常识,如果搞混了搞糊涂了,那么我们下一代的价值观就可能成为无本之木甚至三观塌陷呢。

青少年中出现这些问题,原因是多重的。浙江大学党委原副书记郑强曾说过一件事,他给一批中小学校长演讲,问有谁知道程开甲吗?座下竟无一人吭声——程开甲是什么人?这个留英博士,学成后毅然回国,在罗布泊隐名埋姓,一蹲就是六十年,成为中国原子弹工程的“第一功臣”,又是新时代集国家六大顶级荣誉于一身的“唯一得主”,可是校长们却对他一无所知。郑强说,不知道程开甲,并不“完全无知”,但如果问中国当下几大富豪是谁,想必其中不少老师会如数家珍、滴水不漏吧——莘莘学子的“奇答”,当然不能全怪我们的校长,但某些教育者知识结构的异常、缺陷和倾斜,甚至价值评判和培养目标追求的错失,正如郑强教授所说,“那是多么值得担忧”啊!

【原载《解放日报》】

插图 / 有些思路 / 佚 名

猜你喜欢

程开甲莘莘学子周立波
如果可以,我愿……
从波波到涛涛,周立波终于活成了玛丽苏
师兄弟争论
学普通话没有完成
殷殷情深
莘莘学子来远方 行健不息须自强
周立波:海派清口也玩“股”
周立波:海派清口也玩“股”
于平地处起惊雷 于浪尖上树丰碑——程开甲、张存浩获2013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