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蚌埠市通信基站发展对环境的影响
2022-06-30王芳
王 芳
(蚌埠市辐射环境监测管理站,安徽 蚌埠 233000)
随着国家新四化融合工作的推进与安徽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双轮驱动、全面转型、加速崛起、兴皖富民”的区域战略的实施,通信业作为构建国家信息基础设施,提供网络和信息服务,全面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基础性和先导性行业,其重要性日趋显著。通信基础设施是通信业发展与信息化能力实现的载体,在5G技术应用日益生活化的今天,大众对于通信基站带来的电磁辐射越来越关注,通信基站的发展对现在及未来环境的影响越来越重要。
1 蚌埠市通信基站设施发展现状与规划
蚌埠市通信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与省内发达地区相比,还有一定差距,需要把通信基础设施的发展建设纳入城市的整体发展建设规划中,通过科学规划、同步建设,夯实通信业发展的基础,构建适度超前的信息通信基础支撑能力,实现通信基础设施建设与城市建设的协调发展,更好地发挥通信业产业链长、渗透性强、引导效果明显的特点,从而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促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提升蚌埠市信息化水平,全面支撑蚌埠城市“363”城市发展目标的实现。
截至2020年,蚌埠已建成较为完备和先进的通信基础设施,基本实现信息网络宽带化升级;基本实现通信基础设施共享与信息资源整合,推进现代信息服务业加速发展,基本实现发展方式的转变,促进信息化、工业化融合与城市化的进一步融合。高速、低耗、泛在的信息通信基础设施,能够满足宽带化、个人化和智能化的通信服务需求,实现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向知识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与弹性软化的产业形态的构建,实现智能、精细的城市管理与透明、高效的政府服务,实现舒适便捷的生活环境与和谐包容的社会结构。初步形成一个信息化、智能化、可持续发展的“智慧蚌埠”。
1.1 通信基站现状
1.1.1 信息与通信业务发展现状
近年来,蚌埠市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取得了显著成效。
(1)信息与通信网络等基础设施快速发展,服务水平不断提高。2020年,蚌埠地区互联网宽带用户数达到37万户,全市电话用户数达到280.6万户,其中固定电话用户数为52.9万户,移动电话用户数为227.7万户。蚌埠地区全市电话普及率达到76.5%,其中,移动电话普及率达到62.1%。
(2)信息与通信服务业务的产值比重逐年提高。2020年,蚌埠地区电信营业收入达20.7亿元,比2015年增长了21.7%,占蚌埠地区GDP的2.0%,占第三产业产值的6.5%,成为蚌埠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1.1.2 有线网络基础设施发展现状
截至2020年12月,蚌埠三家运营商(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城市城区和县城城区的管道数量如下:
(1)蚌埠市:电信:645,移动(含铁通):376,联通:381,合计:1 402。
(2)怀远县:电信:83,移动(含铁通):54,联通:3,合计:140。
(3)固镇县:电信:79,移动(含铁通):56,联通:0,合计:135。
(4)五河县:电信:60,移动(含铁通):38,联通:0,合计:98。
以上四个区,电信管道数量合计:867,移动(含铁通)管道数量合计:524,联通管道数量:384,合计:1 775。
可以看出,全蚌埠三家运营商的市政管道规模并不均衡,部分道路缺少三家运营商均能覆盖的通信管道。
1.1.3 无线网络基础设施发展现状
截至2020年12月,蚌埠三家运营商(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市区和县城城区的现网基站数量见表1-1所示。
表1-1 蚌埠三家运营商城区现网基站表(单位:个)
1.1.4 通信机房发展现状
通信机房是通信企业生产发展的一种重要资源,蚌埠三家运营商分别开展机房建设,拥有了一定的机房资源。截至2020年12月底,各运营商拥有的机房资源见表1-2。
表1-2 蚌埠三大运营商通信机房资源现状统计表(城区)
截至2020年12月,蚌埠三家运营商(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市区和县城城区的现网基站数量见表1-3。
表1-3 蚌埠三家运营商城区现网基站表
1.2 通信设施的规划
(1)到“十三五”期末,基本实现通信基础设施建设与城市建设协调发展,信息通信能力进一步提高,通信业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基础性和先导性作用更加突出。
(2)到2020年底,通信基础设施建设实现新突破,具备全面支撑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主要特征的“数字蚌埠”的发展目标实现的能力。
(3)到2020年底,实现3G/4G网络全区无缝覆盖;5G网络基本覆盖城乡,其中城区与交通干道实现无缝覆盖。机关、学校、车站、重要商住楼宇等热点WiFi100%覆盖。
(4)通过精确的布局规划来满足2025年蚌埠市城市布局和人口分布情况下的通信需求。结合最新通信技术发展趋势,以完美的通信网络满足信息社会高速发展的需要。
(5)根据《蚌埠市城市总体规划(2012~2030年)纲要》城市发展时序,近期,蚌埠中心城区以南部的经开区与东部高铁新区建设为主,同时推进主城区的旧区改造项目,以中环线建设为起步逐步改善淮河跨河交通条件。
到2030年,随着通信基础设施建设的进一步完善和提升,建成人民群众可以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可以快捷舒适地获取信息的,高速、泛在、融合、智能、安全的信息通信网络。固定类通信网络达到Tbps级水平,移动类通信网络达到Gbps。以此为基础,推动蚌埠的信息资源利用、信息技术应用、信息产业与信息化环境实现新的突破,实现生活、商务、政务、服务等各领域的广泛的智慧应用。“智慧蚌埠”格局形成,蚌埠的城市发展水平与综合能力进一步提高,走出一条有蚌埠特色的信息化、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四化融合”的发展道路,成为沿淮城市群中最具活力与竞争力的增长极,并为皖北乃至全省的城市发展,树立一个“智慧城市”的成功发展模式。
2 通讯基础设施建设原则
2.1 无线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原则
无线网络建设的主要部分为基站建设,而基站选择的位置、基站高度的确定以及为了配合周围环境的一致性和无线传播特点而进行的铁塔类型的选择是规划建设主要应该考虑的问题。
2.1.1 基站位置的选择原则
(1)网络基站布局尽量符合蜂窝网的结构;
(2)城区站址选择应考虑无线小区话务量分布,站址应设置在需覆盖区域的中心,以保证话务较均衡地分配到基站的各个扇区;
(3)所选站址应能满足规划中确定的建站目的;
(4)基站址选在非电信专用房屋时,应根据基站设备重量、尺寸及设备排列方式等对楼面荷载进行核算并采取必要的加固措施;
(5)基站选址宜选在有适当高度的高层建筑、高塔和可靠电源可利用的地点(一般建议无线天线挂高为35米左右),如果建筑物的高度不能满足基站天线高度要求时,应在屋顶设塔或地面立塔,建议选择在路边空地、广场和公共绿地内,同时还需要考虑GPS天线的安装位置;
(6)明确基站建设目的,基站附近没有影响周围基站基本覆盖目标的建筑物,在水平方向上,应保证150米内,拟定天线指向各30度方向无建筑物的阻挡,GPS 天线必须安装在较空旷位置,上方90°范围内应无建筑物遮挡。同时,建议GPS 天线安装位置高于其附近金属物一定距离,以避免干扰。
(7)基站建设选址应充分考虑与周围环境相协调,应符合市容市貌要求。
(8)基站建设要遵循统筹规划、共建共享的原则。
2.1.2 基站高度的取定原则无线网络的设计过程中,必须考虑不同基站之间覆盖范围的一致性,这样既能留有一个调整相互范围以均衡负荷的空间,又能够有利于频率规划等其他方面。所以,在同样一片区域中,通过控制站高的一致性而达到覆盖范围的相对均衡是非常有必要的。
在站高的取定上有以下两个原则:
(1)与周围站高的一致性原则:新建站点的站高需要尽量保持在与其他基站同一个水平线的高度;
(2)总体来说,蚌埠规划城市城区站高应该保持在35米以下,规划乡镇的高度可以在50米左右。
2.2 通信基站机房建设原则
(1)通信枢纽的建设,应根据规划要求和实际需要,本着适用、安全、经济的原则,具备低PUE[16]与支撑高密服务器装机能力,以满足和提高通信生产能力为主要目标。
(2)机房选择应选择交通、供水、供电等条件好的地区,优选有长途光缆及管道通过条件的地段;考虑地理及环境的安全性,不应选址在易燃、易爆的仓库以及易受洪水淹灌的地方,应避开断层土坡边缘、古河道及有可能塌方、滑坡、有开采价值的地下矿藏或古迹遗址的地方。
(3)机房选址应有较好的卫生环境,应符合通信保密、国防、人防、消防等要求。
(4)自建或购置机楼应在满足当前通信设备安装容量的基础上,根据业务量预测,预留发展空间,并为5G等新技术、新业务的运用提供条件。
(5)合理选择汇聚机房,提高网络覆盖能力,为市场业务拓展进一步创造条件。城域汇聚机房应综合考虑今后开展5G业务的需求,提高机房的共用性和使用效率。
(6)长途中继机房、城域网汇聚机房、接入网机房应根据业务需求设置,机房面积应在实际需求基础上给予一定预留。
3 通信基站建设对环境的影响
3.1 电磁辐射
人类生活的环境中按照其来源分两种电磁辐射,一种为天然辐射,一种为人工辐射。常见的天然辐射来自地球和外太空,例如:地球表面热辐射、雷电、太阳或其他星球产生的电磁辐射[1]。常见人工辐射主要有信号发射类(例如:广播、电视、通信)和高压电线类(例如:高压输电、高压变电等)。
电磁辐射一直存在于环境中,存在于人类的日常生活中,随着20世纪90年代移动通信的迅速发展,到2015年底,蚌埠市基本实现城市光纤到楼入户,农村地区在行政村全面通宽带的基础上,加快向自然村延伸,固定宽带家庭普及率达到42%以上,第三代移动通信及其长期演进技术(3G/LTE)用户普及率达到45%。城市家庭宽带接入能力基本达到100 Mbps,农村家庭宽带接入能力基本达到4 Mbps、部分达到8 Mbps。全省城区有线电视网数字化和双向化改造基本完成,地面数字电视覆盖全省县级以上城镇。宽带网络应用和服务水平显著提升,移动互联网广泛渗透,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能力充分满足需要。
增加的通信基站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但它同时也带来了电磁辐射,电磁辐射对环境和人体都有一定的影响。首先,电磁辐射会对人体健康带来一定的危害,人体暴露在较强的电磁场中会出现白内障、热损伤、体温调节失调、痉挛等现象。在有些情况下电磁辐射还会作用于人体的神经系统,影响新陈代谢及脑电流,使人的行为及相关器官发生变化,并进而影响人体的循环系统、免疫及生殖和代谢功能,严重的会诱发癌症。其次,电磁辐射还会对我们生活的环境带来影响。由于近十年来通信网络的迅速发展,各大主要的运营商都在加快建设各自的通信基站以便未来发展需要,过多、过于密集的通信基站相互之间会产生更多的电磁干扰和电磁辐射,如不做好通信基站建设规划,不仅会影响城市美观,而且在大量相互重复建设的通信基站和通信机房的过程中,势必会增加能耗水平,不利于节能减排。最后,电磁辐射具有自身的环境特点,常常让人们感到在生活工作中摸不到、看不见、听不着,难以感知,电磁辐射作为一种能量流污染,它兼具资源和污染两个要素,面大量广,需要专业的人和设备才能进行环境的管理[2]。
3.2 噪声及其他
通信基站的建设期间可能对环境产生噪声影响,很多通信基站在建设时会选择在居民楼的周围或者楼顶,因此在通信基站的施工阶段,应充分考虑居民们的休息时间,合理安排施工时间、进度,避免在中午休息和晚间休息时间进行施工,减少对周围居民的噪声影响。随着国家通信事业的迅速发展,通信基站建设越来越多,密度越来越大,人们使用通信交流更加频繁,因此需对通信基站工作时引起的噪声和震动进行充分的考虑,在通信基站的施工、建设以及运行阶段进行有效防治,避免对居民的生活和生产造成影响。另外,在基站的建设中应充分考虑到通信基站所处的环境,办理相关的许可证,做好施工前的告知工作,施工时建好围挡及相关防护措施,减少施工所带来的扬尘污染。
4 通信基站的辐射防护
4.1 加强环境影响评估及宣传
政府应加强对环境评估工作的管理,一方面要规范环境影响评价手续,鼓励市内各通信运营企业统一环境影响评价的手续,鼓励优先选择本地有一定技术实力和资格的环评机构,配合本地生态环境部门加强环评信息库的建设,推动环评规范化;另一方面是要在环评信息库的基础上,优化环评流程,加强对通信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电磁辐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审批工作。
加大对环境评估结果的公示力度,通过网站、短视频、微信公众号等多种宣传方式进行大力宣传,通信运营企业要同宣传部门、环保部门一同做好有关基站电磁辐射投诉的宣传解释工作,引导群众正确认识和对待通信基站辐射问题,消除群众认知误区。对各类通信系统基站的辐射情况进行公开测试评估,并将评估结果向社会公开,以征得普通民众对通信基站的理解。
4.2 加强日常辐射防护
根据通信基站的电磁辐射具有无法直接感知、危害难以判断、辐射面广等特点,在日常的通信基站电磁辐射管理工作中,首先,有专业的仪器和辐射工作人员进行日常的电磁辐射检测和管理;其次,加强对通信基站建设的环境评价和日常的管理。最后,随着通信基站的日益增多,需要有针对性地制定辐射防护的措施,以改善和保护环境,做好电磁辐射的现状评价。
5 结语
自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特别是1997年颁布第18号令以来,电磁辐射环境管理工作已逐步开展,近些年由于通信基站的迅速发展,社会各界对于电磁辐射的安全和管理越发重视,相信经过所有人的努力,对通信基站电磁辐射的管理措施会越来越有成效,电磁辐射安全工作会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