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建章·聚智·赋能”三引擎驱动生猪产业创新人才培养

2022-06-30陈亚强吕永智陈脊宇黄石磊郝永峰向邦全张传师

猪业科学 2022年6期
关键词:研究院生猪协同

樊 毅,陈亚强,吕永智,潘 军,何 航,陈脊宇,黄石磊,郑 敏,郝永峰,向邦全,张传师

(重庆三峡职业学院动物科技学院,重庆 万州 404100)

2020年10月,重庆三峡职业学院与重庆市畜牧科学院牵头,汇聚国内外优势科研院所与骨干企业,共同组建“重庆生猪产业协同创新研究院”(见图1)。研究院坚持需求牵引和目标导向,面向若干战略必争领域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融合相关科研机构,优化科研布局,有效解决低水平重复、同质化竞争、碎片化扩张等问题。加强基础前沿探索研究,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加强政、产、学、研、用合作,提升顶层设计、协同攻关、系统集成和示范应用能力,在牵头承担重大科技任务、突破关键共性核心技术、解决重大科技问题上,做出引领性、系统性重大创新贡献。

图1 生猪产业协同创新研究院揭牌仪式

1 主要做法

1.1 建制——建立制度体系,保驾护航

结合生猪产业发展实际,根据研究院目标任务,制定研究院章程,明确研究院定位、组织架构、具体任务、管理运行方式等内容;以共建、共享、共赢为原则,突出研究院资源协同特质,建立了资源配置机制,构建了共享实验室制度,结合各方承担的科研创新项目,进行任务化再布局,实现了各方协调同向发展;不断优化队伍结构,努力提升创新队伍国际化水平,实行首席研究员、执行研究员牵头制度,各方共同组建功能研究室,开展传、帮、带。

1.2 聚智——聚集行业智力,共谋发展

加强国内外生猪产业情报分析,了解产业发展实际及相关专家具体情况,开展校、企、研人员的“三转化三协同”机制即学校教师、研究学者到企业进行实践锻炼,企业技工、学校教师到研究院进行科研攻关,研究学者、企业技工到学校进行外聘授课,在职务上互兼、在岗位上互聘、在实施上互动,实现协同创新、协同生产、协同育人。通过创新,破解地方经济建设难题和发展瓶颈,提升地方产业核心竞争力。面向生猪产业发展,注重市场前景,充分发挥市场引导作用,通过实施“发现、筛选、撮合、转化”的成果转化机制,促进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与产业化,实现科技成果与产业界的无缝对接,助推区域内新兴产业的集聚和发展。

1.3 赋能——增强功能属性,有效支撑

依托研究院的创新要素和创新资源,助推创新型企业成长孵化,通过建立融合“应用研究、技术开发、产业化应用、企业孵化”于一体的科技创新产业链条,实现研究、开发、产业化与孵化同步推进。着眼于公共资源的开放共享,依托研究院的资源优势、技术优势、人才优势,以核心共性技术及关键技术为纽带建立公共科技服务平台。面向全行业开展技术咨询、技术推广、技术检测、工程化应用、技术转移、创新孵化、融资服务等一系列行业公共技术服务。整合资源,以市场为导向构建技术服务团队;进行全方位、多样化的国际国内合作,实现协同创新、互动发展,以“双高”计划为背景培养现代农牧人才。

2 成果成效

2.1 建章——围绕协同创新中心点,做好制度保障

研究院依据“双高计划”实施方案的具体要求,结合重庆市生猪产业实际,研究院设立专家咨询库1 个,作为重大发展事项的智囊团。研究院构建并调整专业群人才培养标准体系1套,建成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应用推广、产业升级“四位一体”的模式,同时并引入第三方人才评价机制1个,按照“国内领先、制度先进、贡献突出”的要求,以体制、机制为保障。同时聘请社会监督员2名,促进生猪产业协同健康发展,提升养猪业效益、保障食品安全、改善生态环境,体现研究院“融合”与“协同”院内外创新资源的作用,最终引领生猪产业转型升级与可持续发展,打造强大科技创新“集团军”,实现科技创新与市场经济深度融合。

2.2 聚智——培养技术技能人才,协同育人功能

研究院深耕科研发展,吸引行业专家、资源向生猪产业与学院教育汇聚,成立以来申请获得国家专利4项,省级及以上科技研究课题7项,横向课题经费到账51.6万元,发表中文核心期刊论文16篇。研究院坚持以人才培养、促进就业、服务发展为导向,为职业院校、科研院所和用人单位搭建起一个全国性的跨专业、跨行业、跨区域的职业教育高层平台,柔性引进国家“万人计划”专家曹礼静,建立企业大师工作室2个,聘请王启贵教授为重庆市生猪产业协同创新研究院院长,郭宗义研究员、张传师教授为副院长,同时还聘请了团队首席研究员、执行研究员张世华、钟正泽等,骨干研究员陈蓉、马秀云、骆世军,聘请孙德林教授为特别顾问(见图2)。

2.3 赋能——聚焦产业发展关键点,做准服务对接

2.3.1 教育赋能

随着现代畜牧业的发展,现代畜牧企业对低端劳动者需求逐渐减少,而对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研究院充分发挥资源优势,以现代畜牧业转型升级为动力,促进产、学、研融合联动,制定畜牧兽医专业群技能培训标准1套,开发双语版《现代养猪生产技术教学标准》及现代养猪生产教材1套,制定双语版国际人才培养方案1套,畜牧兽医专业群技能培训教学资源建设1套。引进国外现代生猪生产、疾病防治课程资源3门。2021年12月研究院邀请重庆市畜牧科学院副院长黄勇研究员、养猪研究所所长郭宗义研究员到校开展现代生猪产业技术系列培训,学院近50名师生参加培训,培训还邀请了万州区畜牧技术推广站站长马秀云、副站长骆世军等相关专家出席(见图3)。

图3 生猪产业协同创新学院专家面向学生授课

2.3.2 企业赋能

生猪产业协同创新研究院作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重要组成部分的内生动力,为中国生猪产业发展“供能”、为职业教育面向产业链全方位发展指明了方向、也为全国农牧职业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成立以来协同畜牧兽医专业群对职业农民、农场主、农业经理人技能培训服务达1 036人次,年开展技术咨询656人次、年服务养殖户、养殖专业合作社、养殖企业100余家,协助创建市、县级科技型企业4家,协同创建科技型企业1家,协助企业制定规划1个。2021年8月研究院组织、由重庆市畜牧科学院养猪研究所郭宗义副所长带领服务专家,前往万州区德康集团马岩猪场、万州区牧润家庭农场进行了实地驻场调查。拓宽养殖户视野,促进其在养殖过程中少走弯路,节约成本,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见图4)。

图4 生猪产业协同创新学院专家服务企业

3 经验总结

3.1 强强联手齐聚力

生猪产业协同研究院通过政府帮扶、高校支持、机构合作,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打通政策链、技术链、产业链、创新链的协同通道,实现跨部门、跨地区协作,分领域组建合作创新联合体,组织实施专项技术攻关。

3.2 链链融合促成效

研究院进行科技创新链-技术链-产业链链内融合,形成“科学研究─成果转化─企业提升”体系,合作开展现代化猪场设计建设、生猪养殖、繁殖与改良、猪场生物安全、疾病防治等方面的科研项目研究,共同申报科技进步奖、教学成果奖;为企业提供人才、技术、成果等全方位服务,实现产、学、研一体化。

3.3 业业集聚共发展

研究院积极发挥产业、企业、学业共同集聚作用,增加自身功能,融合生猪大数据平台建设,深入挖掘三峡库区生猪养殖信息,推动生猪产业智能化、信息化水平提档升级;以科技成果的研发和推广为纽带,共同打造生猪产业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进一步提升专业服务产业能力,为生猪健康养殖提供科技支撑和智库咨询。

3.4 推广应用

生猪产业协同研究院立足三峡库区,适用于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服务链互通融合的创新平台,目前在“重庆市现代农业职教集团” “万达开川渝统筹发展示范区职业教育联盟” “中国生猪产业职业教育产学研联盟”中推广应用。助力构建现代养殖体系,保护生猪基础产能,健全生猪产业平稳有序发展长效机制,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努力开创生猪产业的协同创新,为我国生猪产业科技水平的提升献技。

猜你喜欢

研究院生猪协同
输入受限下多无人机三维协同路径跟踪控制
北京食品科学研究院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生猪贴“秋膘” 管理要跟上
陕西省红色文化教育研究院
不是我!是他捣乱!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以美声承载音乐剧——北大歌剧研究院牵手“堂吉诃德”
京津冀协同发展
2016年2月生猪市场行情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