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次化生产母猪生产管理要素
2022-06-30刘向东
刘向东
(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华中农业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湖北 武汉 430000;农业农村部生猪健康养殖重点实验室,广西扬翔股份有限公司,广西 贵港 537100)
近年来,受非洲猪瘟和新冠疫情的双重影响,我国养猪业正面临着重大升级变革,规模化、集约化、集团化猪场迅速崛起,随之而来的批次化生产管理模式在猪场中也得到了广泛应用,极大地提高了养猪生产效率。所谓的批次化生产即依托现代生物技术,依据猪群规模大小,将母猪群分批次进行同期发情配种、同步分娩以及同期断奶,执行同批次全进全出的节律性生产,以达到既定的生产目标。与传统的每天都要进行断奶、查情配种、上产床的生产模式相比,批次化生产模式优势明显。同一批次母猪的全进全出管理可减少疫病传播的风险,能够最大程度地保障猪场的生物安全。批次化生产可以节约人力等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此外,批次化生产还可以提升母猪的生产成绩,同期分娩和断奶可以提高仔猪的整齐度。总而言之,批次化生产一方面可以提高母猪繁殖效率、仔猪整齐度和猪场生物安全等级,另一方面可以降低劳动力成本和疾病发生风险,从而有利于提高猪场的整体经济效益。然而,想要做好批次化生产仍需要把握关键的生产管理要素。
1 批次化生产对猪群结构和栏舍构成的要求
按照批次间隔时间的不同,批次化生产一般可分为一周批、两周批、三周批、四周批和五周批,由于哺乳天数通常有21 d 或者28 d,一周批又可分为2 种。以三周批为例来计算批次化生产对猪群结构和栏舍构成的要求。哺乳期为21 d 时繁殖周期为:114(妊娠天数)+21(哺乳天数)+5(断配间隔)=140 d,即20 周;哺乳期为28 d 时繁殖周期为147 d(21 周)。批次化生产要求繁殖周期能被批次整除,所以三周批对应的哺乳期为28 d,繁殖周期为147 天,母猪群数(批次数)为:21÷3=7 批。由于三周批的哺乳期为28 d,当下一批次母猪上产床时上一批次母猪并未结束哺乳,所以需要2 个单元的产床,考虑到工作量等原因,一般每个批次的分娩母猪群以不超过200 头为宜,故以每个批次有200 头分娩母猪为例,每个单元产床数为200 个,共需产床400 个。以配种率和分娩率均为90%计算,每个批次需配种母猪数:200÷90%÷90%=247 头,假设配种舍饲养周期为14 d,则配种舍只有1 个批次母猪,需要247个配种栏位;每个批次妊娠母猪数:200÷90%=223 头,母猪在妊娠舍饲养天数:147-(28+7)-14=98 d,则妊娠舍最多同时存在5 批猪 群, 故 需 要 妊 娠 栏 位数:223×5=1 115 个。因此,三周批情况下生产母猪规模在1 500 头以内(200+247+223×5=1 562 头)为宜。不同批次化生产的猪群结构及栏舍要求如表1 所示。
表1 不同批次化生产的猪群结构及栏舍要求
因此,猪场应根据本场的母猪存栏规模、栏舍条件等实际情况采用合适的批次化生产管理模式。母猪存栏在800 头以内的猪场建议采用五周批生产管理模式,母猪存栏在800~1 000 头建议实行四周批生产管理模式,母猪存栏在1 000~1 500 头 建 议 实 行 三 周批生产管理模式,母猪存栏在1 500~2 000 头建议实行两周批生产管理模式,母猪存栏在2 000 头以上建议实行一周批生产管理模式。在确定实行几周批生产管理模式后,接下来就是要做好母猪的生产管理。批次化生产中最重要的管理要素在于做好母猪的同期发情配种、同步妊娠、同步分娩及同期断奶操作,以确保同一批次猪群的全进全出。由于经产母猪和后备母猪发育阶段的不同,其生产管理方式也具有一定的差异。
2 批次化生产定时输精管理
为了确保同一批次的猪群同期发情配种,往往需要借助定时输精技术。经产母猪在同期断奶后的3~7 d 会集中发情,在此期间对其进行发情鉴定,出现静立反射后8 h 进行第1 次人工授精,再过8 h后进行第2 次人工授精直至其不再出现静立反射。此种依靠同期断奶和发情鉴定在一段相对集中的时间内完成同一批次母猪的配种操作方式被称为简式定时输精。对于后备母猪而言,入群前在饲料或饮水中添加烯丙孕素延长其黄体期,持续18 d 后导入批次,依靠自然发情配种。简式定时输精对人员的要求不高,生产实践中易于理解和实现,当同一批次猪群头数较多而人员不足时可以分散工作强度,但同一批次猪群的配种时间会相差几天,降低批次整齐度。
与简式定时输精不同,精准定时输精则不进行发情鉴定,通过注射激素在固定时间对同一批次母猪进行输精配种。经产母猪在同期断奶后24 h 肌肉注射PMSG(Pregnant Mare Serum Gonadotropin,孕马血清促性腺激素)以促进卵泡发育,断奶后96 h肌肉注射GnRH(Gonadotropinreleasing hormone,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以促进卵泡排出,断奶后120 h 进行第1 次人工授精,断奶后136 h 进行第2 次人工授精。后备母猪则是先饲喂烯丙孕素18 d,停药后42 h 肌肉注射PMSG,再过80 h 肌肉注射GnRH,再过24 h 直接进行第1 次人工授精,再过16 h后进行第2 次人工授精。精准定时输精可以缩短同一批次母猪的配种间隔时间,提高批次整齐度,但其对人员执行力要求较高,对激素注射时间和剂量也有较高要求,当同一批次猪群数量较多但人员较少时会增大工作强度,故其生产实践中不易实现。但随着我国养猪业的发展、养猪水平的提高以及从业人员素质的提升,精准定时输精或将成为趋势。
3 批次化生产同步分娩管理
同步分娩是实行批次化生产管理的关键要素之一。同步分娩可保证同一批次仔猪在一段相对集中的时间内出生,提升仔猪的均匀度和整齐度,从而方便哺乳饲养和管理,同时同步分娩是确保母猪批次化生产连续性的重要环节,有利于后续断奶、发情配种和妊娠的同步化。生产中多采用肌肉注射或者阴部局部注射PGF2α 及其类似物(如氯前列烯醇、前列醇钠等)来促进母猪同步分娩。猪场需因地制宜选择合适的药物、恰当的处理时间、适当的剂量和给药方式以最大程度达到自己的需求。一般而言,阴部局部注射要优于肌肉注射,因为有研究表明,肌肉注射可能会通过全身的血液循环影响药物效果,阴部局部注射不仅可以减少剂量,还可以提高同步分娩率。不同药物发挥作用的时间不同,为方便母猪接产和护理,推荐分娩时间在白天为宜,所以要根据药物发挥作用所需时间将给药时间前推。具体的给药方式、剂量和时间可以综合药物说明书和场内预试验结果来确定。
4 批次化生产同期断奶管理
目前现代化养猪生产中常见的哺乳天数在21~28 日龄,为保证批次的连续性和工作的高效性,在达到设定的哺乳日龄时同一批次的仔猪应尽可能全部断奶出售或转群至保育舍饲养。然而在实际的生产管理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少量的掉队仔猪,在行情较好的情况下可以考虑保留一部分奶水充足、母性好的母猪作为奶妈猪,适当延长其哺乳期,以帮助掉队仔猪尽快达到断奶标准。此时应补充后备母猪或者上一批次返情、流产的母猪至该批次中,以满足批次配种数量要求。奶妈猪断奶后应纳入下一批次,采用药物人为控制其发情时间与下一批次猪群一致。行情不佳时延长其哺乳期已不合时宜,可考虑制定仔猪分级标准,将同一批次仔猪按体重、健康状况等分为若干等级,分等级出售或转至保育舍饲养。
5 批次化生产人员管理
批次化生产要求对猪群实现精细化管理,且涉及同期发情和诱导分娩技术,这就要求猪场员工具有较高的专业素质,否则很难做好批次化生产管理,反而有可能适得其反。因此,做好猪场的人员管理是实现批次化生产的重要前提和保障。对此,笔者有以下建议:1)猪场管理层和技术负责人要熟悉批次化生产管理模式,并且对批次化生产具体的操作流程和步骤具有深刻的理解和掌握;2)结合场内实际制定详细的批次化生产管理制度和操作手册,管理制度要求奖惩分明以达到鼓励员工的目的,操作手册要求通俗易懂、步骤分明以及具有现实可操作性;3)还要加强对基层员工的培训、考核和反馈,让参与猪场生产的员工逐步了解并掌握其所负责的批次化生产中的模块和任务。
6 小结
总体而言,良好的批次化生产管理可以实现均衡有序的满负荷生产,有助于防控疫病、提高生物安全等级、提升母猪繁殖效率、实现降本增效,使猪场的经济效益达到最大化。然而批次化生产也存在一定局限性,如母猪年更新率较高、猪群的非生产天数增加以及对员工素质要求较高等。只有把握好批次化生产管理中的关键环节和要素,即做好同期发情配种、同步妊娠、同期分娩以及同步断奶操作,才能最大限度发挥批次化生产的优势,体现批次化生产的价值,以达最大化养猪生产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