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文学之光照亮乡村大地——读《美丽乡愁·2020》
2022-06-30任蓉华
文/任蓉华
基本信息
乡愁,是人类普遍的情感,也是文学作品永恒的主题。随着社会发展、时代进步,昔日乡村已发生巨大变化,不再是过去作家笔下贫穷落后的模样,乡愁带给人们更多的不再是哀伤,而是美丽。《美丽乡愁·2020》是刘醒龙等19 位知名作家以“乡愁”唤醒乡情的一部散文集,他们深入湖南、青海、西藏等多个省区市的偏远乡村,致力挖掘“最美乡村”的独特内涵,多维度展现当地的民俗风物,忠实记录了那些因乡愁而生的追怀、向往、探索乃至改变。
书中描写的一个个村庄,好似让文字扎进泥土里生出了根须,旋即发芽、拔节、扬花、结籽,沉潜的情愫便于字里行间渐渐涌起,温暖而热切。在作家饱含深情的乡村叙事中,乡愁是道不尽、写不完的,始终与童年、故园、旧识等联系在一起,牵动着游子的思绪和念想。
地处湘东的古塘村,因村里有一口年代无从考证的塘而得名。“村子还是那个村子,但因为挨着景区,村子又跟以前不太一样了。”作家宋小词来到了婆家的这个小山村,她感慨10 年前的蛮荒之地,由于开发旅游业而变得更加宜居。“四季之景在我眼前流动……一如我心中珍藏的那个久远的乡村时代。”环境在变,农人们也在变。作者的姑姐是个善于学习的新农民,她种植的黄桃大获丰收,通过直播带货卖出了好价钱,也带动了村里其他农户的黄桃销售。姐夫的耕田机、收割机早已取代了耕牛、镰刀,播种和收获季,是他最忙的时候。
喀拉达拉村“藏”在乌孙山下的一个小山坳里,早些年“村庄日渐破败,除了少数的几家盖了砖瓦房,其余的干打垒和土坯房摇摇欲坠,街巷上荒草丛生”。在这里生活的少年时光,给作家王兴程留下了深刻印象。当他再次来到这里,“村巷已被铺上了柏油路,并安上了路灯,夜幕降临时,仍有孩子的玩耍和嬉闹……广场舞在村委会大院里热烈上演。”一个戈壁荒滩,建设成了一个秩序规整、生命依存、乡愁寄托的家园。王兴程不禁感慨,小康社会、文明乡风、美丽乡愁不仅仅是一个美好的期许,它已经从一个宏大的蓝图设计得到了一个村庄的实践证明。
雪拉村属于尼木县,距离拉萨130 多千米。“过去整个尼木县都很穷,直到现在一说尼木人,人们马上会想起那个响亮的绰号‘尼木邦赛’,意思是尼木吃酒糟的人。”作家罗布次仁把笔触伸向雪拉村的阿香果果一家,在这个率先建起藏纸作坊的家庭里,有着很多的记忆。曾经,长期滞销和闲言碎语,都没能打击到阿香果果制作藏纸的信心。而如今,藏纸制作得到了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阿香果果的儿子已成为西藏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藏纸制作技艺传承人。
对于一名作家而言,笔越往深处探究,作品才能越“向上走”。书中收录的散文作品,无不是从作者居住或探访的地方谈起,就像农民种田一般,把文学的种子深植乡村,精耕细作,将对生活的感悟、对人性的认知融入怀乡思故的愁绪之中,感情深沉。
乡村在变,乡愁的底色也在变。现代化进程是大势所趋,不可逆转,重视对美丽乡村的发现、体验和书写,客观地看待中国社会发展,才能让文学之光照亮乡村大地,成为时代和人民的回音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