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背景下装配式绿色建筑产业体系的构建
2022-06-30张学庆中国人民大学
张学庆 中国人民大学
一、前言
全球变暖、资源枯竭、能耗俱增、水源短缺、水质污染、森林锐减、土壤流失、土壤沙化、土质退化、环境恶化、空气污染、地震频发等一系列全球性生态问题,威胁我们的生命、影响我们的健康、拆散我们的家园。人与自然、人与环境、人与社会和谐共生、可持续发展是永恒话题。
据美国能源信息管理局EIA统计,世界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50%来自建筑,建筑消耗全世界50%的能源和材料、15%的水、76%的电,并产生36%的垃圾。
中国提出了“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一带一路”倡议目标是实现中国和沿线各国政治沟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基础设施联通和民意相通,肩负着探寻经济增长之道、实现全球化再平衡、开创地区新型合作战略三大使命,其实施为中国和各国绿色建筑行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中国建筑企业具有雄厚设计、建筑原材料、建筑设备、生产制造、施工管理实力。中国为实现2030碳达峰和2060碳中和的目标,在未来40年需极大促进产业链的清洁化和绿色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各国合作和共享工业化、城市化、国际化和现代化的技术经验。
二、装配式绿色建筑的涵义
Osman Attmann指出:绿色建筑是同时满足可持续、生态、高性能要求的建筑。可持续包含:耐久、经济、安全、健康、宜居、低维护、可循环、便利性、有利的自然力量、社区关系和谐。生态包括:清洁、低能耗、可生物降解、可再生、资源共享、废物处理应可循环、污染控制、全球思维、生物多样性。高性能包括:效益性、有效性、生产性、经济、适应性、功能性、生态行为、环境质量。
中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绿色建筑是在全寿命期内、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高效的使用空间,最大限度地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质量建筑。
装配式建筑是预制房屋构件在工厂生产,在工地装配而成的建筑。建造房屋可以像机器生产成批成套地制造,工地像搭积木一样建造,特点:大量的建筑部品由车间生产加工完成;现场大量的装配作业;建筑、装修一体化设计、施工;设计的标准化和管理的信息化;节能环保。
笔者认为,装配式绿色建筑的涵义:采用生态技术和可循环材料进行耐久性设计、节能性设计、模块化设计、标准化设计、工厂化生产、机械化生产、装配化建造、简单化建造、便利性建造、干作业建造、零废物建造;具备可重用结构、可重装结构、可再生结构、可循环结构部品特征;实现安全、健康、宜居、清洁、节水、低能耗、低维护功能。
三、装配式绿色建筑的产业前景
发展装配式绿色建筑,有利于促进建筑工业化。建筑工业化主要包括建筑设计标准化、结构设计模块化、建筑体系工业化、构配件生产工厂化、现场施工机械化、组织管理科学化信息化。要实现建筑工业化,需建筑物及部件通用化开发、系列化开发、集约化生产、规模化生产、配套化生产、商品化供应。
发展装配式绿色建筑,有利于促进住宅产业化。住宅产品产业化总体要求是达到系列化开发、集约化生产、商品化销售和社会化服务。住宅产业化根本标志是工业化、集约化、专业化、定型化、部件化、标准化、科技化。大力推行住宅产业化,提高科技贡献率、先进材料使用率、住宅节能率,实现住宅建设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实现住宅产品与住宅产业的现代化。
发展装配式绿色建筑,有利于践行城乡发展理念:绿色持续化、生态修复化、资源减量化、材料循环化、经济低碳化、通用化开发、系列化开发、集约化生产、规模化生产、商品化供应。发展装配式绿色建筑,有利于:创新城市发展模式、土地节约模式;推动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打造绿色宜居城乡、山水园林城乡、生态城市、森林城市、低碳经济城市、可持续发展城市、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城市。
建筑产业发展模式需由资源型、粗放型、污染型向科技型、集约型、数字型、网络型、智能型、环保型转变。建筑产业现代化需向集群化、集成化、集约化、规模化、科技化、高端化、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精细化、柔性化、敏捷化、系统化、商品化、社会化、服务化、低碳化、循环化转型升级。
四、装配式绿色建筑产业体系的构建理念
互利共赢战略观。中国在重视本国国家利益的同时,更强调平等互利、合作发展。加强政府间对话、改善政治关系、加强政治互信,在开放中合作、在合作中共赢。
和谐共生理念。外围原料国的人才、资源和市场向中央工业国敞开大门,中央工业国吸取了体系外围的人才和资本,能够投入巨量资本从事研发,从而获得装配式绿色建筑技术突破和生产率提升;外围原料国同时也得到渐进发展。
优势互补理念。各国原材料、技术、设计、生产、建造、信息、人力、资金、货币、金融、服务、管理经验等生产要素禀赋不一样,需要发挥比较优势,实现跨国跨地区的流动。
全球供应链理念。装配式绿色建筑供应链的成员遍布全球,原材料的获得、部品生产的组织、产品的流动和销售、信息的获取都是在全球范围内进行计划、协调、操作、控制和优化,达到商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协调畅通。
生态产业文明理念。发展生态产业,改革生产方式,将经济价值与生态价值和人的价值、代内价值与代际价值、民族价值和国家价值与全球价值结合起来,将经济增长与自然资源承载力、物质富裕与生态环境结合起来,综合推进装配式绿色建筑产业的现代化。
五、装配式绿色建筑产业体系的构建原则
多样性与有序性原则。建筑系统的多样性包括:审美系统的多层性、审美情趣的多元性、审美时空的复杂性、建筑功能的多样性、建筑信息的丰富性。建筑系统的有序性包括:环境系统多彩性、文化系统多阶性、技术系统迭代性、经济发展不平衡性。
“走出去”与“引进来”原则。实施“一带一路”倡议时应发挥中国建筑企业主体“走出去”优势,获得东道国市场、第三国市场、能源与原材料、技术与研发能力以及品牌,避免对国内投资的挤出效应和产业的“空洞化”。同时对各国的人力资源和绿色建筑技术“引进来”,有效整合资源,调结构、优布局、强产业、节资源、绿生活。
标准互认互通原则。装配式绿色建筑产业体系涉及设计、生产、设备、材料、建造、检测与产品认证、软件与信息化、投资咨询、人员资质、企业资质等多项标准,应努力实现国与国、区域与区域的互认互通。
系统整体推进原则。装配式绿色建筑产业体系的建设必须与各国经济建设、社会建设、生态环境建设、人力资源建设相统一,五位一体。坚持把“一带一路”建成和平之路、繁荣之路、开放之路、创新之路、文明之路。
六、装配式绿色建筑产业体系的构建具体措施
装配式绿色建筑产业体系是由环境友好型技术、环境友好型产品、环境友好型企业、环境友好型产业、环境友好型学校、环境友好型社区等组成,需要建立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多领域、多层次、多渠道的由政府、科研院所、大学联盟、国际组织、跨国公司、金融机构、第三方机构等组成的政学研产金人媒网络,其构建具体措施:
以政府为先导。公共部门的能力与效率决定一个社会的总财富量。政府方面工作:加强政府间对话、改善政治关系、加强政治互信,有助于增信释疑,是推动合作的前提条件;深化装配式绿色建筑产业国际合作机制;进行产业布局和结构优化升级;进行政策导向、建立国际投资政治风险担保制度;健全国际法律体系、进行适度外汇管理;简化对外投资审批手续、完善政府管理方式;进行政府补贴与信用贷款;防止政府决策/运转/干预无效率。
以科学研究机构为支撑。以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上海建筑科学研究院为支撑,推动装配式绿色建筑科研及业务工作:工程建设技术标准和规范、规划与建筑设计、建筑结构、工程抗震、地基基础、建筑环境与节能、建筑防火、施工技术、建筑工程咨询与服务、建筑工程施工与监理、建筑工程检测与产品认证、建筑行业软件与信息化、建筑工程材料与专用设备制造。
建立大学绿色建筑战略联盟。中国建筑类著名大学与国外建筑类著名大学进行学术交流、学生交换、学位合作、专著合作、课题合作、项目合作。中国建筑类著名大学包括:清华大学、北京建筑大学、天津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同济大学、东南大学、华南理工大学、重庆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沈阳建筑大学、大连理工大学、湖南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深圳大学。国外建筑类著名大学包括:哈佛大学、加州大学伯克莱分校、多伦多大学、麦吉尔大学、剑桥大学、帝国理工学院、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瑞典皇家理工学院、慕尼黑工业大学、米兰理工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京大学、悉尼大学。
建立人力资源及研发中心。以中国官方机构和建筑企业为主体成立和推动装配式绿色建筑人力资源及研发中心建设,聚集世界智慧。包括:北京研发设计中心、上海研发设计中心、深圳研发设计中心、美国(纽约)研发设计中心、英国(伦敦)研发设计中心、德国(柏林)研发设计中心、瑞典(斯德哥尔摩)研发设计中心、日本(东京)研发设计中心、新加坡研发设计中心、澳大利亚(悉尼)研发设计中心。
以国际组织为链接纽带。国际制度包含持久的、相互联系的正式和非正式规则,这些规则规定行为角色,限制行动并塑造预期,规定国家如何彼此合作与竞争。不同的国际组织具有不同的表决机制,不同性质的国际协议具有不同的法律地位。积极推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贸易组织、世界银行、亚太经合组织、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国际绿色建筑协会等以学术会议、研究报告、项目培训、项目贷款、技术研讨班、经济调研、政策咨询、技术咨询、技术援助等方式共同推动绿色建筑产业的发展。
以跨国公司为国际市场主体。经济全球化使得世界经济活动超越国界,通过对外贸易、资本流动、技术转移、提供服务、相互依存、相互联系而形成的全球范围的有机经济整体的过程,实现商品、技术、信息、货币、资金、人员、服务、管理经验等生产要素跨国跨地区流动。经济全球化主要体现为资本全球化、产品全球化和通讯全球化。它要求一个相应的全球性的流动空间,这个全球性的流动空间就是世界市场或全球市场;又要求一个管理和协调资本、产品和通讯全球流动的世界性组织,这个世界性的管理和协调机构就是各种各样的国际组织,尤其是跨国公司。新时代需要中国特色的跨国公司的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整合东道国的资源和市场。发挥中国国有建筑企业资本、研发、技术、规模、品牌、经验的优势,健全经营约束机制和必要的激励机制。发挥中国民营建筑企业创新、灵活、市场观念优势,鼓励建立混合制企业。鼓励支持建立中外合资经营企业、合作经营企业、合作开发资源企业。鼓励国际贸易方式:进料加工、来料加工、来件装配、来样加工、加工装配、协作生产、补偿贸易。
以金融机构为助推器。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制度创造信贷,信贷服务于实体经济。中国作为世界上唯一拥有完整工业体系的国家,有必要和有能力建立多层次投融资体系:政府绿色建筑引导基金、创业投资基金、私募股权基金、绿色投资基金、项目融资、应收账款融资、供应链融资、融资租赁、杠杆收购融资、中小企业集合融资、基础设施融资、开发性金融、借壳上市、上市融资。
以第三方机构为粘合剂。强化绿色建筑行业协会指导职能,严格行业资质认证中心标准,多元化评价绿色建筑企业信用体系,多样化培养绿色建筑创意人才,保护绿色建筑知识产权价值,多方协同建设绿色建筑资质信用体系。
建设标志性工程项目。在中国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建设标志性风景园区、创意园区、公共建筑、工业建筑、民用建筑,让大家切身感受和认识到装配式绿色建筑的魅力和功能。风景园区包括:度假别墅酒店、文化旅游区、风景旅游园区、主题公园。创意园区包括:企业总部基地、创新科技园区、科技智慧园区、文化创意园区、特色小镇、田园综合体。公共建筑包括:新建商业综合体、新型城镇园区、国际贸易中心、百货大楼、电视塔、音乐厅、大剧院、会议中心、展览中心、空港航站楼。工业建筑包括:厂房车间、仓库仓储、科技园区、商贸物流。民用建筑包括:住宅、公寓、宿舍、保障房项目。
以国际媒体为传播平台。推动中央主要媒体走出去,建设成为有较强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的国际传播旗舰媒体。鼓励中外知名媒体合作:共同采编、合作拍摄、合作推广。建立新闻发布机制、建好各类高端智库,利用国际组织、多边场合、国际会议会展等公共平台阐明中国立场,传播中国主张、体现中国智慧。
结语:中国综合国力日益增强,逐渐走进世界舞台的中央。在“一带一路”倡议的背景下,需要大国积极发挥引领作用和承担更多的国际责任。装配式绿色建筑产业体系的构建,需要建立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多领域、多层次、多渠道的由政府、科研院所、大学联盟、国际组织、跨国公司、金融机构、第三方机构等组成的政学研产金人媒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