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统民间美术母题在当代艺术中的转换—以木版年画中的门神形象为例

2022-06-30谢路路

书画世界 2022年5期
关键词:母题木版门神

文_谢路路

山东美术馆学术研究部

内容提要:在城市化的巨大时代洪流中,传统民间美术赖以生存的民俗文化产生了显著的变化。民间美术作为根植于民间民俗的文化资源,在传统社会架构中有着固定的生产、流通体系,所展现的平民情趣和对生活的美好祈愿,与官方趣味、学院趣味的价值品评体系颇有不同。很多蕴藏着民间社会文化生态、地域特点、经济消费模式、时代特征的传统民间美术母题,依然以充沛的生命活力链接着我们的过去与当下。

山东潍坊木版年画·灶神84.5cm×59.6cm山东美术馆藏

“真正把人们维系在一起的是他们的文化,即他们所共同具有的观念和准则。”与传统中国绘画中依附于宫廷贵族文人士大夫阶层的文人画,以及宗教绘画、画院体系不同,民间美术真正从民间出发,以直白、生动的母题与艺术语言体系,展现着农耕文明中依赖土地生存的农民阶层的集体文化认同。它的存在形式“更具有原发性、底层性、民众性和通俗性,因此更能体现和保持某些根基性的民族特征”。

年画、剪纸、风筝等众多类型多样、历史久远的民间美术形式,以大家喜闻乐见的艺术样式传播民俗文化,寓教于乐,起着非同寻常的知识普及和文化启蒙作用。年节民俗、吉庆节日、流传度较广的戏剧故事、传统文学典籍,都是民间美术的创作内容,有着通俗易懂的语言体系、凝练概括的形象、热烈鲜艳的色彩,反映着民间社会文化生态、地域特点、经济消费模式和时代特征。

将民间美术作为文化资本进行重新认知与价值审视,是在改革开放后经济巨变的时代背景中展开的。在国家层面,对民间美术所面临的局面有着清晰的政策性导向,对民间美术的系统研究挖掘与整合保护,让它们在失去了赖以生存的乡土之后,开始以文化资本、民族角度的叙述关键词为新的着陆点。

一、根植于民俗文化的民间美术研究

翻阅民间美术研究的相关资料与文献内容可以看到,民间美术研究成果丰硕,多从民俗文化的角度出发,总结来看,大约有以下几种类型。

首先,是针对民间美术品类的收集、整理,以及在此基础上所开展的民间美术史与基础理论的构建。在这一类成果中,一方面研究者多通过实地采访、实物收集、视频拍摄以及田野调查的方法,通过民间美术传承人、创作者的口述形成口述史的记录方式,形成对民间美术作品分门别类的保护模式;另一方面,收藏家依托这些民间美术品研究成果的累积,在全国各地成立各类民间美术博物馆、民艺馆,以展陈的方式将收藏自民间的美术品进行展示陈列。

其次,将民间美术作为资源藏库,与学校美术教育、当下的美术创作相结合。在学校开设民间美术的相关课程,使学生群体参与民间美术的制作。

在今天看来,民间美术作为整个社会群体性文化价值最原始的承载者,在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历史语境与社会语境之时,展现出不同的生命观念以及存在形态。

二、民间美术“母题”分析

(一)祈福纳祥的象征意义与谐音表意

在民间美术的沿革中能够看到,与文人绘画中常见的移情、比德、借物言志不同,民间美术的存在诉求基于民俗文化中祈福纳祥的象征意义,有很大一部分是通过汉字的谐音表意形式而展开的。而且这个结果中充满着延续性、稳固性与丰富性的各类母题。这些有着稳固延续性的母题,不只体现在木版年画中,在民间刺绣、剪纸中均有明显体现。同样的现象不仅存在于山东的木版年画,也存在于民间美术这一资源库中。

其一,是由生殖崇拜衍生而来,与生殖、生命、生存、生活等世俗性主题相关的母题。关于祈生,一方面是对子孙绵延与人丁兴旺的渴求,另一方面是对庄稼丰收的期盼。例如有多子寓意的植物与动物母题与普通百姓美好的期冀相契合:葫芦与富贵、福禄、多子,南瓜、西瓜与“食瓜求子”“送瓜求育”,石榴与“榴开百子”,而南瓜与老鼠相结合则出现有多子寓意的典型图案“老鼠偷南瓜”,等等。

其二,与生存情境中的祈福避灾神性主题相关的母题。如前文所述,在传统木版年画中,“三神”神像类年画是祈福避灾最为典型的体现。其中蕴含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丰富的民间信仰内容。例如,张贴于门前的门神形象,反映了人们对家宅安宁的美好祈愿。张贴于灶前的灶神形象与春节这一传统节日相关,反映了人们期盼灶王爷能够“上天言好事”。不同功用的年画,依据不同的风俗,张贴于家宅的相应位置,是年节中重要家居生活的组成部分。

(二)传统木版年画中延续与循旧的“母题”发展

山东省在地缘空间中依托齐鲁文化,历史源远流长,悠久的人文传统滋养出了丰富的民间美术资源。山东民间美术主要包括“年画、剪纸、玩具、陶瓷、染织、编织、雕塑等品类,各品类之间互生共长,交相影响,拥有许多共同的文化‘母题’”。

山东潍坊木版年画·门神47cm×54cm山东美术馆藏

在丰富多样的山东民间美术资源中,木版年画有悠久的历史且广为人知。其中既有我国三大木版年画之一的杨家埠木版年画和脱胎于杨家埠的平度宗家庄木版年画,又有依托京杭大运河文化发展起来的东昌府木版年画。杨家埠木版年画与东昌府木版年画更是分别在2006年与2008年入选第一批与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杨家埠木版年画,因明初洪武年间(1368—1398)的移民政策,由四川梓潼县移民杨伯达传入距离今天潍坊市15公里的杨家埠村,兴盛于清代中晚期。东昌府木版年画依托京杭大运河的漕运而发展。明清时期,山西商人在距离古城正南50公里处的张秋镇开设三家主要经营年画、门神的画店,这些画店后随着京杭大运河河道阻塞而逐渐没落。

木版年画的题材有多种造型,“既包括高度形式化的门神和灶王爷造型,文武财神关公和比干,也包括基于传统戏剧中的传统生活场景的再创作,这些传统戏剧往往是以经典小说的章节为蓝本”。王树村认为这些艺术形象在宋代便基本定型,“历代虽有变化而大同小异,一直延续到辛亥革命后”。也就是说,木版年画从兴起到辛亥革命时期,在母题的选择上是基本延续的。门神通常以成对的形式出现,有多种人物主题,其中最为常见的当为脱胎于神话故事的神荼与郁垒,以及在唐太宗时期以传说形式流传而来的尉迟敬德和秦琼。

这并不是说,木版年画在发展中保守而不知创新。事实上,木版年画因为它操作的便捷与成本的低廉,一直与时代保持着极为紧密的共生关系。对木版年画来说,它根植于民俗文化的这一特性,使得它本身拥有的各种母题有着固定的受众群体与群体性的文化审美精神追求。这一循旧的特点,最为显著地体现在传统木版年画中灶神、门神、财神等神像类年画之中。这一类的年画,因民俗文化传统灶神与小年相结合、门神与家宅安宁相结合、大年初五迎财神与家财丰厚相结合,一方面在销量上展现了强烈的商品属性,另一方面在强烈的延续性上展现着人们蓬勃的精神属性。

(三)城市化进程中传统木版年画的衰微

以杨家埠木版年画的生产方式为例,它以“家庭”为主要经营生产单位,以行业协会为他律模式。若有新的年画样板,先由自家进行3~5年的生产之后,才会将样稿供给所有商铺使用。以“家”为生产单位的生产模式,将年画的发展推向极为繁荣的阶段。

而传统木版年画的没落,与社会生活方式的改变、人口流动所导致的民俗文化变迁有着极为重要的联系。城市化的进程改变了生活方式与居住环境,进而对传统木版年画行业产生影响。以往遵循着民间信仰张贴于家宅不同空间位置的年画,不再为必备的家居生活组成部分。城市化带来的是非农业人口急剧增多,农村家庭青壮年劳动力输出,使得传统民间美术生产方式发生变化。这样的现实情境,使得传统木版年画在当下失去自身民俗文化传统的基础上,更多地从强调传承人的传承路径、艺术技巧的角度出发。农村人口流失,随之而来的是民俗文化的衰微与文化传承的断裂,传统的木版年画的生产模式彻底改变。

三、门神形象在当代艺术中的符号化应用

对于民间美术,我们不应再将其作为民间生活的环境点缀与节庆装点,而应从文化自觉的角度去讨论它们自身的价值,以期能够使其在当下焕发出新的生命活力。一方面使它们脱离原有的生存语境,将其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另一方面从文化创新与文化传承的角度对其进行再认知。从直白地展现农耕文明中普通民众的生活,到今天被转换为受文化政策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美术在今天的语境中更像是被生成为美术创作的符号表意资源藏库。

传统民间美术母题历经时代的选择,沉淀在相同文化背景的人们的文化记忆与情感之中,在当下的艺术表达中滋养着艺术家们的创作。对于门神形象,潘鲁生、顾黎明、冯劲草等艺术家都曾有过系列性的代表作品。以顾黎明的门神形象作品为例,早在20世纪90年代,顾黎明便从充满人工制作意味的杨家埠木版年画中汲取灵感,创作了一系列以门神为题的油画作品。这一系列的创作,在画面结构上通过对传统元素的解构、提炼、重组,摒弃绘画的叙事性特征,消解木版年画本身所具有的丰富民俗文化内涵,以自身的判断与解读,链接画家对传统文化的重新认知。

四、结语

除了以门神形象为主的艺术创作,在今天还衍生出基于传统文化元素,造型丰富、形式多元的文创产品。民间美术母题在当下的转换,其中隐藏着如何应对全球化背景中的西方文化输入,以及如何对待自身传统文化的历史积淀,这两种方向,清晰地展现着美术界自身建设的路径。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境遇与历史节点上,如何在新的历史语境下,输出具有中国特色文化价值观念、审美观念的当代艺术创作,民间美术在当下的运用给出了不同的角度与启示。

猜你喜欢

母题木版门神
济慈长诗《拉米娅》中的民间文学“母题”
梅县区客家门神画展
“大美民间 匠心风韵”
———山西木版年画展在山西美术馆成功举办
门神想吃立夏饭
木版年画色彩的象征与应用研究
跨年,爱的母题
绛州木版年画:追忆民俗味道
门神年画展
论萧红童年母题中的死亡叙事
突厥语民族灵魂外寄母题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