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琵琶音乐的传播
2022-06-30朱琳
琵琶是我国有着悠久传统历史的特色乐器,并且琵琶音乐从古至今都拥有诸多的研究者与爱好者。针对传统概念上琵琶音乐传播方式与途径而言,其主要传播手段通常是在音乐厅、音乐课堂上且往往都是一种“面对面”的经验与技术交流。在这种情况下,琵琶音乐自身的传播空间不够广阔,并且传播时效性较差、传播速度较慢。
新媒体是一个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概念,其注重互联网技术、无线通信网络技术、卫星通信技术等手段,进而将各类新闻报道与信息资讯通过电脑、电视、智能手机等移动终端传递给受众,其自身具备极大的信息传播与推广优势。在新媒体时代,以大数据、云计算为主要依托的新媒体得到了更加迅速的发展。
在這一全新媒体时代环境下,琵琶音乐能够获得更加广阔的传播空间与途径。例如,借助网络媒体、自媒体、短视频媒体等全新平台传播。鉴于此,本文针对新媒体时代琵琶音乐的创新传播策略与有效路径展开分析和探究,以供参考。
一、琵琶概述
从主体概念上来讲,琵琶又被称为“批把”,这一乐器最早出现的史书记载是汉代刘熙所著的《释名·释乐器》:“枇杷本出于胡中,马上所鼓也。推手前曰批,引手却曰把,象其鼓时,因以为名也。”这句话的含义是指,批把是骑在马上弹奏的一种乐器,在向前弹出时称作“批”,在向后挑进时则称作“把”。进而依据这种乐器的演奏主体特点而在当时被命名为“批把”。随着时代的推移,大约在魏晋时期,“批把”这一乐器才正式被称为“琵琶”。针对琵琶这种极具特色乐器外观制作进行分析可以发现,琵琶在其初期阶段通常展现出两种外形:一种是直径、呈圆形的共鸣琴箱,具体的音位与弦数并不固定;另一种琵琶的外观则是共鸣琴箱和颈相连呈“梨形”状态,极具艺术特色与审美价值。
二、新媒体时代对于琵琶音乐的传播影响
(一)新媒体传播方式更丰富且更便捷
对于琵琶音乐而言,其在原始传播过程与渠道中往往会受到专业技能、专业知识等因素的影响。因此,琵琶音乐想要得到创新传播,必然需要有高超演奏技艺的琵琶艺人的言传身教。由此可见,从事琵琶艺术的优秀艺人无疑是传统时代琵琶音乐传播的主要来源。由于大众传媒机构对传播媒介以及各类信息源的全面控制,一定程度上琵琶艺术的传播展现出一种固定化、单一化的状态,传播效果不理想。然而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彻底打破了琵琶音乐原有的传播方式与传播格局,并且让琵琶音乐的传播方式变得更加多种多样,也让一些优质的资源能够更加开放与共享,传播方式变得更加丰富、便捷、创新。新媒体时代,先进的智能移动终端开始全面推广,为广大媒体用户与琵琶爱好者提供了海量的琵琶音乐艺术资源宝库,加之“互联网+”时代的网络交互性变得更强,受众数量不断增多,这种全新媒体传播大环境下,琵琶音乐必然能够更加快速化地走向世界。
(二)新媒体传播内容更加立体且多样
众所周知,传统媒体时代,之前琵琶音乐艺术的主要传播内容以声音、文字、图片以及相关影像等形式完整、独立地展示与存在,其依存度与展示性并不高。新媒体时代背景下,先进的数字化技术、新媒体技术、多媒体技术能够确保琵琶音乐的传播内容与传播形式进行一种创意化的重新组合,进而完美形成依存度高且立体多样的传播内容与传播形式。与此同时,借助先进的新媒体数字化技术理念与技术手段,还能够让琵琶音乐与各种各样的信息形式完美结合,打造出各种全新传播内容与类型,如当前较为流行的水晶琵琶、电音琵琶等。毋庸置疑,新媒体时代背景下,琵琶音乐与数字化、信息化技术的完美结合改变了传统琵琶音乐艺术的传播内容与组织方式,让琵琶音乐的创新化传播发展拥有了更加广阔的空间。
(三)新媒体传播速度更加及时且迅速
与传统媒体的信息传播速度和效率相比,新媒体时代的信息发布与传播整体过程已经无须常规的印刷、出版等流程。新媒体时代的信息传播特色更具及时性、迅速性与便捷性,这在某种程度上提升了琵琶艺术的传播时效性和传播速度。与此同时,新媒体时代,琵琶音乐自身数字化传播质量和效率更高、更快,作为琵琶音乐艺术的传播者,其能够在各类琵琶音乐信息产生的第一时间就对其进行全面化、迅速化传播。并且广大受众与琵琶爱好者也能够在同一时间借助移动智能终端接收与获取琵琶音乐的最新动态新闻与信息,还能够进行个性评价与二次转发。
三、新媒体时代琵琶音乐的创新传播路径
(一)依靠琵琶音乐网站传播
新媒体时代背景下,琵琶音乐想要获得传播与发展,可依靠琵琶音乐网站的相关新闻报道与专业介绍,展示各种优质化的琵琶艺术,让网站成为新媒体时代琵琶音乐的主流传播平台。当前的“互联网+”时代,受众对于琵琶音乐的文化需求开始全面提升与不断拓展。我国一些艺术机构已经积极酝酿,全面构建琵琶音乐类的艺术网站,针对琵琶艺术进行综合化、细致化、全面化的介绍,并且以互联网为主要载体展开网络化传播。毫无疑问,新媒体时代背景下,琵琶音乐网站突破与挣脱了传统媒体的时空限制,进而为广大受众与琵琶爱好者构建了一个更加开放、丰富、新颖的艺术空间,进而让琵琶音乐的新媒体传播途径变得更加立体化、全面化、亲民化。
(二)通过手机应用程序传播
应用程序(Application,App)是新时期智能手机上的第三方应用程序。新媒体时代,各类App应用全面开发与创新推广不仅能够有效积聚与积累不同类型的网络媒体用户和受众,而且能够获取更多的定向流量与大众流量。鉴于此,新媒体时代,想要让琵琶音乐得以传播与推广,就应当促进琵琶技艺和各类高科技技术、信息化技术融合,通过智能手机的创意传播确保琵琶音乐的深入发展。当前阶段,可以主要依靠两种路径展开手机App传播:一是通过自主化、独立化地研发相关琵琶艺术主题新闻客户端及相关App,进而让受众与琵琶爱好者能够依靠自身的智能手机App在第一时间掌握与了解各类琵琶音乐的曲目、信息、演出与资讯等,此类App能够借助灵活、智能的交互界面,让用户拥有更加完美的视听体验,还能够吸引更多受众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进行良好的互动、交流与沟通。二是利用较为成熟且稳定的平台在新闻资讯类App中加入相关琵琶音乐主题的订阅源,进而进行创意传播与直接覆盖,如百度云阅读、网易等App。991DD1D4-41A3-4A7F-B3D8-6A2A4DBC9817
(三)巧妙利用自媒体全民传播
新媒体时代,微博、微信公众号及各类视频直播的自媒体发展迅猛。举例说明,在当前阶段的新浪微博上,除了官方微博对于琵琶音乐的报道、介绍和信息传播与推广之外,众多琵琶音乐传承者、琵琶音乐研究者、琵琶音乐爱好者以及琵琶艺术品的营销者的注册微博账号,并且拥有极多的“粉丝”數量,其日常影响力及更新频率较为突出。因此,当前完全可以巧妙利用微博、微信、今日头条、抖音、快手上的优秀自媒体人针对琵琶音乐进行全民推广与传播。并且各类优秀的从事琵琶音乐传播与推广的自媒体人需要借助自身影响力与平台传播度不断加强与“粉丝”和琵琶爱好者之间的沟通与交流,进而全面提升琵琶音乐的社会影响力与扩大传播覆盖面,让越来越多的人能够通过自媒体传播与推广渠道爱上琵琶音乐。
(四)拍摄微电影开展民间传播
通俗来讲,微电影也就是一种颇具艺术性与观赏性的视频短片。微电影具有一套较为完整且精细的策划、拍摄与制作体系。微电影在近年来的新媒体平台上颇受好评与认可,并且开始以灵活、精练、短小的特色与优势风靡网络。微电影通常能够借助各种智能手机、数码相机自由拍摄,不仅能够单独拍摄短片,也可拍摄成系列片和系列剧。新媒体时代,琵琶艺术爱好者与琵琶音乐演奏者、研究者可以积极创作一些以琵琶音乐艺术为主题的微电影、微视频,进而在网络平台、移动互联网平台上进行创新化的全面推广与传播。毋庸置疑,这种较为民间琵琶音乐微电影不仅会充分满足受众“碎片化”“个性化”的阅读需求,而且能够让受众直观了解、认知、品鉴与传播各种各样、丰富多彩的琵琶音乐艺术。
(五)注重线上线下互动传播方式
除了上述新媒体时代背景下琵琶音乐的创新传播策略与有效路径之外,由于互动性是新媒体的一大主体优势与特征,因此可以注重采用线上线下互动传播的方式,让琵琶音乐能够成为日常受众与琵琶爱好者的一些热议话题,进而充分激发受众主动积极参与各种琵琶音乐相关艺术活动的兴趣与热情。比如,在微博平台、网站平台、微信公众号以及各种网络论坛开展琵琶工艺品展示、琵琶艺术知识竞赛、琵琶演奏技艺交流和琵琶微电影创意制作等优秀活动,进而让网友能够主动参与其中、乐在其中,并且对于琵琶音乐的传播进行推动与帮助。毫无疑问,新媒体时代的媒体受众数量不仅庞大而且拥有极高的艺术需求和丰富多彩的艺术爱好。借助线上线下的互动传播方式创新发展与传播琵琶音乐,不仅会突破时间、地域、空间等限制,而且能够让所有参与者在心中对于琵琶音乐留下更加生动、直观、良好的艺术印象,让琵琶音乐能够和各类新媒体技术、新媒体平台对接,促进新媒体时代琵琶音乐的创新传播与发展。
四、结语
新媒体时代,琵琶音乐的创新化传播与发展之路可谓“任重而道远”。在这一时代背景下,琵琶音乐需要更加广泛地借助与依托先进的信息化技术、互联网技术与计算机技术,还需要充分利用各种智能化移动媒体终端展开创意化、创新化的传播与推广,力争让琵琶音乐的传承与发展真正进入一个多元化、互动化、全息化、创意化的艺术传播新时代。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
作者简介:朱琳(2000—),女,北京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为音乐学(器乐)。991DD1D4-41A3-4A7F-B3D8-6A2A4DBC9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