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当代艺术史的视野

2022-06-30裴梓鉴

牡丹 2022年10期
关键词:汉斯艺术史现代主义

汉斯·贝尔廷所撰写的《艺术史终结了吗?》一书,对艺术史学科的发展现状进行了研究。该书以具体艺术史学家的理念案例分析切入,尝试引导一般读者思考艺术史是否面临终结局面等内容,同时研究艺术史的当代方法。这种以驱动读者参与讨论艺术史发展现状的反诘式文体模式,有助于探寻艺术史研究的多维开放,对当今的艺术史学科发展具有推动作用。

一、危机诞生——艺术史面临终结?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不断有学者提出艺术史发展正处于危机阶段。但汉斯·贝尔廷书中提及的“终结”并非字面意义上的终点,而是一种适应时代发展的新艺术史到来。艺术扎根于社会,不同发展程度的社会背景以不同的方式影响或决定着艺术生产。从工业时代到当今时代,新的“风格”“主义”不断诞生,冲击着传统艺术的地位。然而艺术史的定义和艺术发展的速度缺少共识,艺术史理论并未紧跟时代的步伐变化,与当时的艺术生产并不适合。将艺术比喻为图画,艺术史为画框,两者匹配才能形成一个整体。它们相互联系但又相互区别,图画变了,画框也应随之改变,否则将无法匹配,存在矛盾且无法统一。当下新兴艺术不断冲击原有的艺术史理论,艺术与艺术史以如此关系发展导致变异,两者发生了分离,艺术史学科危机就也随即衍生。

《艺术史终结了吗?》中最想传输的理念是传统艺术史概念走向凋零,那些缺乏说服力的、脱离历史发展的老牌艺术史叙述方式退出舞台。所谓的“危机”,只是传统艺术史与当代艺术不再适合,新的艺术概念和评论悄然诞生,而不是全部的艺术史终结和凋亡。汉斯·贝尔廷以质疑的笔法叙述他对“艺术的终结”的理解,实质上就是对传统艺术史和现代主义艺术史概念的理解,即对艺术的认知已经形成一种普遍的、规律性的认知,并不是艺术本身走向终结。在汉斯·贝尔廷看来,现代主义理论中的“风格”等主题词是书写艺术史或艺术创作时的准则,它们之间具有共同基础。如果艺术理论没有随着时代的进步而改变,必然会破坏艺术史的理论基础的合理性。新的艺术不断出现,冲击着原有的艺术史理论框架,艺术史不再完全适应当年的艺术。由于无法遵循现代主义的理论,艺术史的地位遭到动摇,缺失内涵,理论无法应用到实际当中。在此背景下,长久以来建立的传统艺术史理论和学科地位受到严重威胁,或许这就是“艺术史的终结”。

二、当代艺术——世界艺术与全球艺术

20世纪下半叶,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动荡,波及全球,艺术的发展也受到影响。与以往不同的艺术接连面世,如作为艺术领域的新内容——新媒体艺术,即广告、电影和动画等,要求人们给予其新的文化阐述,为一个正处于不断扩大的艺术学科领域提供新的研究工具。当代艺术不能再依靠某个专家拥有的学术成就来评判分析某一艺术品。新的艺术史研究方法不能是单一的,艺术的发展应随此时的经济全球化趋势一样,多维开放,打造多元化的当代艺术。多元化的当代艺术在汉斯·贝尔廷的艺术基本理念中也称为全球艺术,它的出现实际上是代替世界艺术的概念。

世界艺术的诞生是为了试图在世界范围内制定一个统一的艺术和文化框架,从而弥合当代艺术与传统艺术之间的鸿沟。但在汉斯·贝尔廷看来,这样的观念依旧存在普遍性,虽然扩宽了艺术的范围,但实质上还是利用西方的观念对艺术进行“西方化”,这种做法或许使当代艺术容易被接受,但这样依旧会改变艺术照片本身的内涵。全球艺术和世界艺术有时候是通用的。世界艺术是对现代主义的一个补充,世界艺术一如既往地将所有时期的艺术归为人类的遗产。实际上,世界艺术的概念将使任何来源的艺术都可以被接受,而抛开了主流现代艺术中关于美术馆和人类学博物馆的争论。

汉斯·贝尔廷认为当代艺术属于全球艺术的范畴,因为当代艺术是一种西方艺术理念的全球扩张,他还认为艺术和艺术史都是西方艺术代表现代艺术,艺术和艺术史都是西方的产物,西方现代艺术拒绝非西方艺术的存在,如手工艺、大众文化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全球化趋势愈发明显,艺术也一样,非西方艺术创作需要被认同,传统西方艺术观念无法再维持统一的状态。同时,以否认传统为核心理念的现代主义也淡出历史,成为一种历史的遗产。当代艺术理念突破了现代主义,在时间和媒介上突破了传统范围,因此很难被现代主义为基础的艺术史所解释。全球艺术的诞生,正是为了解决世界艺术的弊端,反对艺术霸权行为,反对所谓的统一的框架,使艺术能适应全球任何一处的文化,艺术也不再西方化,使全球艺术的概念有能力去解决艺术与艺术史之间的问题。

三、多维开放——艺术与艺术史

新媒体化的当代艺术数量日渐剧增,像前文提到的广告、装置艺术等利用新技术诠释艺术,在汉斯·贝尔廷看来就是属于全球艺术。新媒体艺术不受艺术史与西方主流艺术影响,它的存在使当代艺术更加多元化,艺术不再拘谨于框架之中,而是“破框而出”,以新的形式存在当代艺术中,给予观众新的艺术感观体验。

图1是上海明当代美术馆2021年举办的展览,其中武子杨的《互联网生态系统》以生态学为视角,通过数字图像以独特的形式构建了实验室中的“自然环境”,展览内容与空间的交互给予了观众置身于虚拟的体验。汉斯·贝尔廷认为,当代艺术的发展离不开美术馆、博物馆等场馆,展览场馆的建设有利于当代艺术的发展。这些当代艺术场馆所展出的展览不同于现代主义艺术的经典展览,它们采用临时性制作结合现场的方式,观众难以预料这些当代艺术的意义与内涵所指,并且这些新型艺术场所顺应了年轻人或其他观众对于艺术的喜好。

当代艺术正在向新媒体改变转向,用各种各样的新技术来表现艺术。当代艺术根据汉斯·贝尔廷所讲是全球性的,这些新技术,不受所谓美术史和西方现代艺术形式的束缚,艺术形式更加多样化,突破艺术作品在画框中被“禁锢”的形式,将越来越丰富的形式的艺术展现给观众。汉斯·贝尔廷认为,随着当代艺术的发展,博物馆和其他种类的展示场所的建设是必不可少的。

大写的、连续的、单一的艺术史是无法妥善处理当代艺术的,艺术史主要是建立在现代主义艺术的基础上的,因此可以把它看作现代主义的艺术史,它不能包含当代艺术史的所有形式。当今的美术馆、博物馆应积极打开大门,与其他当代艺术、非西方传统艺术交流,探讨艺术潮流的发展走向,艺术与艺术史的最新关系到底有什么新变化。当代艺术已不再像是传统的艺术,而是处于不断变化的狀态,这要求学者不仅要观察艺术作品的外在形象,还要研究艺术作品诞生时所处的文化时代大环境对其意义的影响,进行跨学科研究,探讨当下艺术,尊重传统风格史规律的同时,肯定开放性,将艺术史发展到更深的层面。当代艺术理念应多维开放,接受新媒体艺术和其他当代艺术门类,以开放的心态重新认识当代艺术,重塑艺术史学科内容。虽然艺术史研究的内容是复杂的、多种多样的,但相关内容的研究仍要以帮助一般读者理解和感悟艺术的内涵为核心,重视一般读者的美育过程,向其开放艺术史研究内容。583E486B-10EE-4802-9EC6-91DA91908927

四、汉斯·贝尔廷对当代艺术发展的影响

汉斯·贝尔廷并不是拒绝艺术史的一些思想和理念,但有些人试图将艺术的思想和观念禁锢在一个框架里,将某些艺术思想统一化,使艺术无法妥善界定。例如,欧洲艺术史曾制定了一套标准,但随着艺术形式的多样化,这样一个理想化标准也最终走向失败。身为西方的著名艺术史学家,汉斯·贝尔廷的主要艺术理论跳出了西方艺术史长久以来的统一框架,因而他摆脱了欧洲艺术史集中的艺术判断思维,着眼于各种新艺术,吸收新媒体等新的艺术形式。他不断更新对艺术深刻的判断,敢于对巨大模式的艺术史给予否定,挑战艺术史模式中的错误理论。经过反复的讨论、创作和实践,进行事实性的研究,为重新定义艺术史提供了建设性意见,对艺术和艺术史两者的关系进行了深入探析。当我们盲目选用前人留下的“真理”去评论艺术,而忽视时代进步对艺术史的影响时,书中的反问“艺术史亡了吗?”就值得世人反思。同时,对于中国当代艺术从业者来说,在艺术实践和定义的过程中要向汉斯·贝尔廷学习,有独立的审视和创新的思维,才能使艺术建设进步,更上一层楼。

从“艺术史的终结”到“全球艺术”的相关实践和总结理论由汉斯·贝尔廷提出,以当前的艺术和艺术史理论为中心,理论连贯、严谨,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汉斯·贝尔廷不断追求艺术研究的真理,并探索新的艺术理论。可以说,他发表的理论在西方有很大反响,但对中国的影响并不大。这一年,汉斯·贝尔廷的团队开始研究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史,其思考的理论框架和发现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借鉴。艺术创作和艺术史的书写本质上是创造性的艺术实践,处于永恒的变化状态。人们说的艺术危机或者艺术史危机,想表达的意义其实都是双重的,更多蕴含的是人们对未来艺术创作的憧憬和艺术批评发展的强烈期待。

总之,汉斯·贝尔廷对当代艺术的讨论主要围绕艺术与艺术史的宏观层面关系展开,书中的研究具有较好的连续性,其研究对建立更为宽广意义上的艺术史学科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试图为当代艺术研究探寻合适的方法,为当代艺术和艺术史学科的发展作出了贡献。該书通过多种案例分析,认为美学应拒绝西方传统艺术观念为主的“艺术与艺术史的关系”提问,代之以艺术在当今“何种条件下出现”的回答,另辟蹊径。在西方,那里的学者普遍认为艺术史已然终结,但非洲学者却说他们的艺术史才刚刚开始书写。艺术创新与发展的脚步从未停止,艺术史需要紧跟所处时代的潮流发展,依照当下语境做出改变。总之,避免“艺术史终结”,保持艺术实践与艺术史发展并行,让理论实践保持多维开放自主性,这无疑是正确的。

(吉林艺术学院)

作者简介:裴梓鉴(1998—),男,吉林长春人,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为美术馆管理应用研究。583E486B-10EE-4802-9EC6-91DA91908927

猜你喜欢

汉斯艺术史现代主义
魔鬼与天使
你是我的天使
你是我的天使
纸的艺术史
毛扎扎艺术史
狮子与西方艺术史 下
狮子与西方艺术史 上
格特鲁德·斯泰因的现代主义多元阐释
鲁迅与西方现代主义
你是我的天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