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特殊的二元对立

2022-06-30张心如

牡丹 2022年10期
关键词:侍者树影海明威

海明威的结构主义写作兴起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是一种基于结构主义语言学的文学分析手段。通过对语言学的术语、方法、理论等的运用,结构主义不仅为分析文本如何传达意义提供了崭新的视角,也在社会行为研究等领域起了重要作用,成为一种同时审视现实和语言的研究视角。对结构主义者而言,恰当的研究应当关注文学的系统,在系统的各成分之间发现联系和意义,而不是针对个别文学实践进行深入研究,即研究制约文学阐释的规则系统是批评的首要任务。通过将文学解释为一个蕴含在文化框架中的符号系统,结构主义者认为所有文本都指向其他文本,因此意义是通过一个共享系统来表达的,与个别作者陈述意图、读者经验等无关。换言之,通过分析构成文学本身的规则系统,而非强调作者的存在,才能合理挖掘文本的意义。在对这个共享系统的研究中,二元对立作为一种基本方法,强调差异产生意义,辨识文本中的二元对立成为结构主义者分析文本结构的重要手段。

海明威的短篇小说《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围绕两位咖啡馆侍者的对话展开,他们的谈论内容起始于当晚一名迟迟不愿归去的顾客——一位上周自杀未遂的老人,总喜欢在树影里喝酒到深夜,直到店铺打烊才慢慢离去。两位侍者中,年轻的侍者急躁自私,言语中透露着粗俗和冷漠,年长的侍者则更显稳重和包容,有同理心,冷静中透露出对待命运的坦然。从结构主义视角出发,运用二元对立原则进行分析,有助于读者更加深刻地理解文本内涵。在这篇小说中,主要有三组特殊的二元对立,分别是青春与衰老、灯光与阴影、白天和黑夜,但每一概念选取的内涵并非其读者普遍使用的意义,也因此使得主题更加深刻。

一、青春与衰老

兩位侍者的对话是小说的主要内容,通过对话内容,读者可以清晰感知到两位侍者的不同形象,并且对其不同的生命阶段状态有了初步了解。两位侍者最明显的区别在于,一个正值青春年华,对未来颇有活力和信心,现状尚且有伴侣;另一个则步入中年,生活渐趋孤寂,感受到生命的虚无与沉闷。由此,青春与衰老也成为最令人印象深刻的一组二元对立,以两位侍者对话的形式贯穿全文。

年轻侍者不断地抱怨着老人在咖啡厅待太久,耽误了自己回家陪伴妻子,全然不顾及客人的感受和真实需要;而年老侍者的态度则截然相反,他宁愿在咖啡厅多待一会,乐于陪伴一些和自己一样孤寂的人,体察到深夜顾客的内心状态并且能够与之共情。青春在此处的彰显并非通常意义的活力与包容,而是不耐烦和躁动,衰老也一反毫无生机、死气沉沉的寓意,转向表示共情、内心与生活节奏都不紧不慢的含义。

在对待老人的态度上,年轻侍者和年老侍者的表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年轻侍者仰仗自己的“青春,信心和工作”,欺负听力功能衰退的老人,在倒酒时对老人说:“你上周就该死了。”在和年老侍者的讨论中,又不止一次提起老人早就应该死了,以及老人个个都是讨厌的东西等卑劣的话语。他将老人自杀描述成无足轻重的事情,而当被问及原因,却简单粗暴地归因于老人钱太多。年老侍者的反应则大相径庭,他对老人始终保持耐心、温和的态度,询问老人的状况,体谅那些“在夜里需要光的人”,他认为老人自杀绝非年轻侍者描述起来那般轻巧,也因此对老人更能够共情。通过话语内容和感情倾向的对比,青春在此处诠释了自私、急躁和肮脏,而衰老代表着体恤、温和与耐心。

在关闭咖啡馆时,年老侍者口中重复着nada(什么都没有),表明他已经看到了人生的虚无,周而复始,人生忙忙碌碌,曾经的欢愉都可能瞬间消失了无痕迹,前途是空,现状也是空。然而在面对这场虚空之时,年老侍者仍抱有对他人的怜悯和耐心,用温和平静的态度面对人生的虚无缥缈。相比之下,年轻侍者却叫嚣着自己年轻有活力,并不担心因为早回家和妻子寻欢而体力不支,他蔑视衰老,信奉着爱情、工作、青春能始终相伴,认为金钱的力量能够弥补一切空洞,并且在听到挑衅时冲动地着急辩驳。此处青春意味着肤浅和自负,而衰老伴随着通透、善意,以及坚守本心的勇气。

二、灯光与阴影

在这个干净明亮的咖啡馆里,老人始终坐在树叶的阴影之下。老人来到这个咖啡馆,是因为其干净明亮,但干净明亮之余有更重要的一点,是树叶的阴影。作者三次提到树影和老人的关系,“只有一个老人坐在电灯下的树影里”“只有老人坐在树叶在风中微动的那棵树的影子里”“坐在树影底下的老人用酒杯敲打托盘”,通过重复提及树影,海明威将老人与树影的意象联系在一起:面对咖啡馆明亮的灯光时,老人选择了居于树影之中,如此才能不被注意,不必暴露于这个喧嚣的世界显眼处,安心地喝到醉酒的地步。换言之,“树叶的阴影象征着一种逃离人造的灯光的保护体或者是逃离世俗的事物的保护物”。

然而,即便老人坐在树影里,目光所及仍是显眼的光亮。阴影则成为光明与黑暗之间的中间地带,某种程度上老人向往着新的生活,却始终停留在树影带来的安逸之中不敢举步向前。干净明亮的咖啡馆能够缓解他的孤寂与虚无感,所以他常常来这里待到深夜,但却与其干净明亮本身保持了一定的距离,不肯融入灯光里,始终持观望的态度,而后沉醉在自己的世界里,拿酒精麻痹自己。树影成为舒适圈、逃避现实的象征,也代表了老人跃跃欲试跳出旧生活模式但又始终无法坚决告别过去、缺乏勇气的本质。而灯光则代表了老人向往的新生活:干净、明亮、温暖、有人陪伴。

需要指出的是,年轻侍者身处光亮之中,却依旧麻木不仁、自私冷漠,是因为这个干净明亮、有树影的咖啡馆并不是自然的。年轻侍者整日待在干净明亮的地方,却始终保持着自负、冷漠和麻木的混沌状态。他拒绝面对生命的本质和人生的虚无,用肉体的欢愉麻痹自己,试图用言语证明自己的青春活力和不息的生命,但是全然不体恤他人,看似年轻的活力背后掩藏了内心的空洞匮乏。他认为金钱能收买一切,但自己精神巨大的裂口其实已经无法弥补。这昭示了咖啡馆的人造灯光无法给予人们真正的依靠,而迷失的人类也必须自我探寻,找到自然的、真正温暖的光亮,单单是向往人造的灯光幻象是不足以支撑现实的。树叶的阴影也是短暂而不可捉摸的,影随风动,就注定了影子短暂而虚幻的命运。因此,灯光虽然代表了对新生活的憧憬,但这份构想并不是最终思考清楚的产物,而是一个人工编排的、抱团取暖的幻象。同样,阴影代表着在旧生活故步自封,不敢前行,象征着舒适圈和懦弱,但同样也昭示了逃避的短暂性和舒适的虚幻性。唯有找到自然的光明,从阴影中大步走出,同时摒弃一切人造幻象,迷失的人们才能探寻到生活本质,从麻木和淡漠中跳脱出来,告别精神分崩离析的危机,真正意义上拯救自己的灵魂。3242AF33-B8F4-4E91-A4DB-58602FCDDB7F

三、白天与黑夜

白天的街上尘土飞扬,而夜晚的露水才能把尘土浇落。通常白天意味着干净和有序,夜晚意味着混乱,但在海明威笔下,夜晚是格外静谧和清净的,白天则尘土漫天,无序且沉闷。小说的写作背景是20世纪的经济大萧条时期,作为现代社会持续时间最长的经济萧条期,伴随长期、大规模失业,连同官僚体制瓦解溃败、垄断主义盛行,民不聊生。而大萧条时期的青年们也被称为“迷惘的一代”:经济危机扰乱了人们精神层面原有的节奏,取而代之的是创伤和怀疑,生活的社会环境满目疮痍,人际淡漠,心灵迷茫,想要反抗却麻木到不知如何反抗、从何反抗。人们丧失了精神依靠,信仰变得虚无缥缈,而这种影响下伴随而至的怅然、迷惘、虚空,正是海明威文字所展现的主题。

年老侍者喜欢晚点关闭咖啡馆,因为他知道在这个时期,有些人十分需要一个干净明亮并且有树影的环境。白天人们生活在混乱和无序之中,在一个道德准则和价值體系都受到巨大冲击的社会里,浑浑噩噩地度日,或者麻木如同年轻侍者,或者痛苦似寻求自杀的老人,或者清醒勇敢地直面人生,如同年老侍者。但极少数人拥有直面虚无、保持敏锐、继续生活的勇气,因为这种虚无是无法用金钱和欲望填补的,人际的疏离、漂泊的不安全感、经济的动荡、精神生发的危机是令人绝望的,也引向了两条大道:要么麻木不仁,要么痛苦至死;除此之外,并非所有人都敢涉足少有人走的小路。

而夜晚则不尽相同:代表着纯洁的露水浇落所有尘土,为夜晚换取一份静谧和干净。年老侍者格外珍惜和其他顾客一起待到很晚的时间,因为夜晚给失眠的他们提供了一个互相陪伴的机会,也有了咖啡馆这样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容身之所。白天的喧嚣不再,无序都渐渐平息下来,老人也能清晰地感受到夜晚和白天的不同:老人已经丧失听力,仍能感受到夜晚格外的静谧和安然,同时,在夜晚人终于回归了人的本质,他也不再因为听不见而被特殊标识。在夜里,人人平等,干净明亮不偏袒地洒在寻求归属的迷途人身上。在夜晚,贫瘠、空虚、畸形都会囫囵打入光亮,唤醒麻木的心灵,而酒精的加持也显得格外重要,醉意模糊了现实和梦境,也模糊了白天与黑夜原有的意义。

四、结语

正如巴尔特所言,唯有通过辨识文本中的代码或二元对立,才能解释文本中加密的信息。《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中主要建构了三组二元对立,分别是青春与衰老、灯光与阴影、白天和黑夜。运用结构主义对其进行分析时,发现三组二元对立所蕴含的意义并未被普遍应用,而是选取了鲜有使用的特殊含义进行阐释,从而突出了经济大萧条时期人们虚无、空洞的精神世界,揭露了该时期人们的生活状态。

对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的向往是人们在麻木之后踽踽前行的本能,但无奈人工的光亮无法拯救迷失的灵魂,树影也不能永远平息分崩离析的精神动乱,只能提供短暂的庇护所。白天尘土飞扬,夜晚静谧清净,但白天与黑夜的寓意并非倒置,而是彼此交融,无法划清界限——失眠和醉意模糊了它们的边界。青春是狂妄之下的虚无、虚无之后的麻木,而衰老能看到人生未来的空茫,但看到并不意味着勇敢面对,在人生的虚无之境中,分出了一条人迹罕至的小径和两条拥挤的大路:鲜有人勇敢面对人生虚无如同年老侍者,却有大多数人选择麻木不仁似年轻侍者,抑或绝望痛苦寻求解脱如自杀未遂的

老人。

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只是驿站,并不能永久留驻。在荒诞中找到确定性,在虚无中挣扎出立脚之处,在幻影中摸索到可触碰的实体,需要如海明威所言,重压之下保持优雅的风度,才能在苦难之时依旧有勇气翩翩起舞。

(四川大学外国语学院)

作者简介:张心如(2001—),女,山东聊城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为英语语言文学。3242AF33-B8F4-4E91-A4DB-58602FCDDB7F

猜你喜欢

侍者树影海明威
树影小屋
海明威名言
海明威:《雨中的猫》
《老人与海》与海明威
我用合上的扇子折叠了一幅山水(外一首)
早已提前死去
树在每个夜晚都小心翼翼
独白
海明威的那些女人们
各有安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