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将传统非遗技艺引入农村中小学校推进美育教学的实践与策略研

2022-06-30究路士莎李伟

考试周刊 2022年17期
关键词:美育教学农村中小学

究路士莎 李伟

摘 要:以美育作为教学切入点,将传统非遗技艺引入农村中小学校园,可让校内学生群体接触到更多民族事物,这对激发其求知欲望、拓展知识面、强化创新、动手等有极大帮助。同时,将该类型文化遗产与教育教学相融合也可使中小学美育开展形式更为多样,并且也会为美术核心素养强化带来全新发展契机。基于此,为确保美育教学中传统非遗技艺能够深度融入,并充分发挥教育引导作用,文章主要对农村中小学校引入传统非遗技艺推进美育教学的实践与研究进行分析。

关键词:传统非遗技艺;农村中小学;美育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2)17-0009-04

中华民族传统非遗技艺属于历史长河的常青树,但近年来社会进步,各种新鲜事物逐渐衍生,人类大众思想和生活、生产技艺也有重大转变,这一发展局势下,部分非遗技艺日渐消失。针对此问题,国家和社会皆给予高度重视,并且随着各种非遗保护措施的落实,“非遗进校园”的现象频繁出现。这一举措是保护非遗技艺的最佳方式之一,学生作为社会建设及发展的中坚力量,针对其开展传统非遗文化教育不仅可让其民族信仰有所增强,另外,通过将其与美育相结合,也可使之具有超强的教育和引导功能,这样一来学生既能感受不同的美术教育,同时也能自觉践行非遗技艺传承。

一、 传统非遗技艺与小学美育结合的重要意义

(一)有利于美术教育深入改革

在农村中小学的美术课程中引入非遗技艺,可使课堂教学内容更为丰富,以往农村中小学的美术教学具有一定局限性,整体资源不够完善。尽管教育改革后该课程教材日渐完善,但是仍有一些缺陷,其中最为突出的是教材中所涉及的美术教学内容与未来、过去的内在关联性不强,并且人文内涵也应进一步加以完善,而学校引入非遗技艺可充分弥补该系列问题。换个角度讲,将非遗技艺作为校本课程或是地方课程与传统美术课程相结合落实美育,可以更好地实现美术四大领域的发展。当然,因教育者本身的思维方式和对非遗技艺的理解与掌握有所差异,所以其在导入非遗技艺时想要达到的教学目标也有明显区别。以剪纸技艺为例,该项非遗技艺与美术四大领域皆有一定的适应性。第一,从“表现及造型”领域来讲,美术教学中要求学生群体能够灵活使用各种工具,并且其要能够充分感受造型的变化,以此不断强化自身的造型表现力。而剪纸技艺手段多样、造型各异,所以其能够与该领域教学目标完美契合;第二,将该非遗技艺作为“设计应用”领域的教学内容,可充分激发学生的主体设计意识,主要是因剪纸技艺无固定模式,完全由学生自行发挥想象力完成创造设计,所以其在实践过程中能够充分锻炼主体操作和应用能力;第三,美术教育中的“欣赏与评价”领域,农村美术教师可将其作为艺术欣赏作品,以此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并且通过传统非遗技艺的教育引导也可让学生进一步增强对主体文化的理解;第四,在“综合探究”领域中对剪纸技艺加以运用,可引导学生将其他各领域的学习内容与实际生活相联系,例如通过剪纸作品展览等方式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总体来讲,在农村美术教育中引入非遗技艺属于一项创新举措,其能够更好地推动美术教学改革落实。

(二)有利于非遗技艺的保护和传承

首先,非遗技艺代表着数千年群众的智慧,其价值十分珍贵,因此针对该类技艺的传承与保护必须以“活态”传承形式为主,静态资料存档为辅。要知道非遗技艺的影响绝不仅是物质层面的基础表现,更为重要的是技艺背后所体现的“大国工匠”精神及其内涵。也正因这一特质,非遗技艺的有效传承一定要建立在活态性传承的基础上,并且要突出无功利特征,以此确保非遗技艺保护能够落到实处。而美术课程与非遗技艺连接性较强,所以必然能够成为传统非遗技艺保护的重要平台之一,面向农村中小学学生弘扬非遗文化,传承技艺可彻底打破现阶段“非遗文化保护难”这一困境。其次,现代化社会进程加快,非遗技艺在该发展格局的冲击下若无法坚守自身精神家园,创新而行,必然会逐渐退出中国主流文化。当前已有众多非遗技艺出现严重萎缩现象,这一局势下挖掘于文化传承有利的发展空间极为关键。随着国家及地方对非遗技艺保护工作愈发重视,并且认识到非遗技艺保护中学校教育的重要性,已有众多地方颁布了相关文件,以此为非遗进校园提供保障。

二、 传统非遗技艺进入农村校园的主要矛盾

首先,非遗技艺专业性与美育普适性存在一定冲突,非遗技艺与美育相结合是教育改革下的全新要求,但因以往非遗技艺的传承门槛限制和技艺专业性影响,导致众多农村美育教师该方面知识十分匮乏,所以若在美术教学中强行将两者融合,必然会出现授课内容与方法不符、课程设置不严谨、重技能轻价值观和缺乏审美体验等诸多教学问题。要知道,所有非遗技艺皆是经过人民群众的创新与磨炼而形成的,所以要传承的不仅是精湛的技艺,更是技艺背后所表达的精神内涵。但美术教育若想要将其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呈现难度较大,所以想要完全推进非遗技艺仍需教师深入思考。

其次,非遗技艺保护需求和农村美育创新存在一定矛盾,教育改革影响愈发深入,现代教育观也在不断更新,随之而来的是美术教学模式也更为多样。在全新教育理念的指导下,众多农村美术教师皆在尝试打破传统教学束缚,突出美术教学的创新性和趣味性。而在这种日益宽松的教育格局下,非遗技艺的引入,大部分教师受个人能力和经验所影响仍会无意识地选择传统授课方式,教学活动组织也逐渐被打回原样,这种情况下不仅非遗技艺难以渗透,同时也极易导致学生对美术课程丧失学习兴趣。

最后,非遗技艺动态传承与美术学习活动形成有明显矛盾,无论哪种非遗技艺皆是起源于生活,如蜡染、木雕等皆是众多先辈在生活中点滴积累而形成,其属于一種社会生产方式,更是一项动态文化,所以其所包含的种类较多,涉及的知识也是极为丰富。将其与农村美育相融合也是为让小学生对古代群众智慧了解得更为深刻,但当前部分农村小学在开展美术教育时存在较大局限性,故非遗技艺的融入过程也被诸多外部因素限制。虽然新课标引领下,美术教育与生活联系有所增加,并且农村小学生的艺术感悟能力和生活观察能力也有极大地提升,可是美育与生活的联系仍无法做到像非遗技艺和生活那般连接密切。也正是因美育活动形态与非遗传承形态存有较大差异,才导致农村美育中结合非遗技艺难以深度落实。除此之外,部分农村地区在引入非遗技艺时除受教育观念影响外,教学内容也会成为限制因素,大部分农村小学美育开展多是以基础教材为主,并未结合本区域内的民间文化和特殊技艺开发校本课程,这种情况下,若学校无法改善当前的授课形式,构建极具特色的美育课程,非遗技艺动态传承和教学形态这一矛盾极有可能会长期存在。55C3C0E9-68E2-481D-AC96-F072FCF997D7

三、 传统非遗技艺进农村校园与小学美育结合的具体实践路径

(一)加强师资力量

非遗技艺是经过漫长时间锤炼所形成的产物,其带着人民群众的智慧,而为确保农村中小学能够彻底融合非遗技艺,需要有高品质的教师团队作为支撑。美术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及实施者,首先一定要确保自身具有超强的业务能力,因农村美术教师前期并无非遗技艺授课经验,所以为顯著提高教师该方面能力,学校应有计划性地组织教师进行培训,教师自身也要不断收集与非遗技艺相关的文件资料,如蜡染、年画、剪纸、风筝等的起源,具体制作工艺流程,后期发展等一系列内容,或者教师也可针对某一传统非遗技艺深入发源地进行考察,最大限度地保证在传授非遗技艺时能够将相关非遗精神、内涵和制作方法精准传达,这样一来教师的授课水平能够大幅提高。其次,因非遗技艺种类较多,且制作流程复杂,例如,蜡染这项技艺,传承时间久远,整个操作流程极为复杂,所需材料众多,其中包括布的洗练、点蜡、染色以及保养等多个步骤,所以针对这一类非遗技艺若仅是依托于美术教师一人实施教学将难以完成。鉴于此,农村中小学可采用“协作教学法”,这种授课模式以往在英语教学中使用较多,而在美术教学中加以利用,需要学校聘请两名美术教师,其中一位应充分了解学生行为习惯和学习水平,另一名则应熟练掌握非遗技艺制作及精神,通过两者结合能够充分弥补传统课堂教学弊端。

(二)组织特色非遗美术社团

随着教学模式逐渐更新,农村中小学在开展美育时也应突破课堂禁锢,尝试组建非遗美术社团,让学生依据自身特色完成选择,这种“第二课堂”教学形式对强化教学影响力,促进学生成长有极大的帮助。与传统美术课堂相对比,社团教学形式时间和场地都更加灵活,学校可以利用节假日带领学生群体深入非遗技艺发源地了解更多民族技艺,或者也可以组织学生参观非遗技艺博物馆,加强精神引导,让其能够主动弘扬并传承非遗技艺。除此之外,为充分发挥非遗美术社团作用,学校可构建特色化的社团课程,让学生充分了解传统工艺技艺、风格特征以及历史起源。以“蜡染工艺”为例,组织该社团课程时,教师可准备多块蜡染制成的布料,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接下来要一边讲解,一边进行演练。第一,画蜡前的处理步骤,需要先用草灰将原本准备的布料漂白洗净,接下来将芋煮熟后碎成糊状在布的两面涂抹,晒干后打磨即可;第二,点蜡,在木板或桌面上将布料平贴,把蜂蜡放置金属罐中,利用火盆中木炭灰等物质将蜡融化,随后画出图样;第三,染色,该环节需要将蜡片放在染缸中浸泡五到六天,想要颜色变深则需反复浸泡;第四,去蜡,对布料冲洗后用清水煮沸,直到蜡质去除,再次进行漂洗,此时布料上会呈现蓝白划分,至此蜡染结束。因蜡染第三步耗费时间较长,也可尝试以“皮影课”作为教学案例,教师首先可将纸影起源、制作工序以及艺术特色利用多媒体进行播放,随后引导学生围绕具体的制作过程进行分析,让其明确皮影制作通常需要经过单雕、夹层、压平、罩油、填色、上杆、组合、双雕、画脸等众多工序,整个过程既奇妙又复杂。皮影制作中通常在选皮、制皮时需要花费大量时间,为此教师可提前准备多块原材料,供社团学生参与后续的实践操作,但尽管不需要学生自行制皮,教师也要特别讲解皮影选皮和制皮的具体方法。该部分讲解结束后教师则可将原材料交予学生,引导其开始画稿,所谓画稿可参照“样谱”,教师可让学生选择一些简单的动画图案,如恐龙、西游记人物等。画稿结束后是过稿,主要是将让学生刮好的皮逐一分解为块,并用湿布将其浸软,利用特制推板加入油脂后进行推磨使皮纸更为光滑,接下来则是描图样,通过钢针将图形纹样及轮廓在皮面上进行描绘,这即是过稿。接下来还有镂刻、敷彩、发汗熨平、缀结完成等几项环节,因这个流程较为复杂,且难度较大,建议分为3个课时完成教学。

(三)保证基础设施建设

农村各小学在落实非遗技艺引入这一工作时应不断投入教育资金,最大限度保证非遗技艺教学设施足够完善,使小学生能够通过教育教学获取强烈的情感体验并熟练掌握一项非遗技艺。其实目前部分农村小学对非遗技艺教学建设仍不够全面,但也有众多小学能够认识到非遗技艺教学设备购买和搭建的重要意义。以“皮影”技艺教学为例,授课过程中校内领导和教师发现若仅是以口头讲述或教师示范的方式教学效果不明显,只有让每名学生亲自参与实践,才能确保其将该项技艺精准掌握,为此部分学校也纷纷购买教学用具,而在充足的教学器材引导下,小学生的学习动力也被全面激发。非遗技艺的引入除基本教学设施外,各学校也应结合每项技艺特点和教学要求,准备相应的授课教师,同时也可在学校内设置展览墙,将学生所制作的优秀作品加以展示,营造非遗技艺进校园的文化氛围。各学校应充分利用网络教学资源,尤其是当前时代背景下教学平台众多,教师在结合教学目标和非遗技艺后能够通过网络渠道挖掘多种形态的美育资源,如图片、文字、视频及音频等,而为了合理应用该类资源,农村小学应配置相应的多功能教学平台和电教设备,以此提高网络教学资源的应用频率。另外,部分非遗技艺发展久远、历史背景丰富,教师仅以口头讲解的方式进行教学,难以吸引学生关注,为此教师可利用网络功能收集相应的视频资料和文字讲解,通过将其整合制作为动态的教学课件,在真实情境和文字的双重渲染下可进一步加强学生记忆,强化其情感体验。

(四)充分利用各方教育资源

从某种角度讲,在农村小学美育中引入非遗技艺属于对地方资源的挖掘和利用。鉴于此,立足于新课程标准,农村美术教师、当地研究人员以及专业的美术教研机构应合作落实课程开发工作,有计划地深入学校当地或非遗技艺发源地进行调查、分析与整合,以此创编极具特色的校本教材。在实际编写过程中除挖掘各种非遗技艺教学资源外,也要不断了解不同阶段小学生的身心发展需求和学习特点,将美术教育课程分为高中低三个层级,其中每一阶段皆应设置具体的教学目标,并且要确保该目标与非遗技艺保护和传承有直接关系,这样才能确保授课效果。另外,实践教学中需要坚持“引进来、走出去”原则,要为教师提供“走出去”的条件,使之能够突破传统教学禁锢,带领小学生参观非遗技艺博物馆,深入非遗技艺起源地,拜访更多技艺传承人,以此拓展社会教学资源。以往农村小学开展美育教学内容极为有限,但随着非遗技艺融入,学校应不断探索更多资源的获取途径。例如,部分较为偏远的农村小学可紧抓地区优势,结合本地特有非遗技艺和文化设置开放性教学活动。与此同时,学校也应注重“引进来”,即将各种优质非遗技艺资源和传承人引入学校,以此丰富校内授课资源、提高教学水平。

(五)合理筛选非遗项目

非遗技艺筛选应结合学生身心发展水平完成,对农村中小学来讲,首先1~3年级学生,因其年龄偏小,学校美术教师可选择一些趣味性较强的非遗项目,如福鼎木偶等,该技术外形生动,可充分吸引学生注意力;而对4~6年级学生,教师应注意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所以剪纸艺术是最佳的选择方案;针对初中学生,教师要知道此时是学生创新意识、逻辑思维培养的关键时期,因此教师可选择饼花技艺,以此训练其综合能力。

四、 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在农村中小学引入非遗技艺,可使美育教学形式更为多样,而为保证效果,学校可通过加强师资力量、组织特色非遗美术社团、合理筛选非遗项目等多种方式促进非遗技艺与美术教学深度结合。

参考文献:

[1]陈琳.“非遗进校园”美育课程教学实践研究:以江南水乡古镇“非遗”为例[J].中国中小学美术,2021(10):12-16.

[2]黄思宇.新场镇中心校:以地方非遗文化承载德育使命[J].全视界,2021(8):46-48.

[3]徐耘春.江南水乡古镇“非遗进校园”美育课程实施现状与困境分析[J].中国中小学美术,2021(10):7-11.

[4]黄际影,杜鹏.乡村美育与非遗舞蹈:艺术乡建的“校园美育”路径[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21(4):103-113.

作者简介:路士莎(1986~),女,汉族,山东淄博人,淄博市张店区铝城第二小学,小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民族传统工艺;

李伟(1984~),男,汉族,山东淄博人,淄博市张店区铝城第二小学,小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中国优秀传统文化。55C3C0E9-68E2-481D-AC96-F072FCF997D7

猜你喜欢

美育教学农村中小学
一首湘西人性美的田园牧歌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美育教育
中专学校音乐教育中进行美育教学有效方法
推进中小学艺术教育区域发展的对策研究
试论小学美术中的美育教学
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在新课改背景下的改革
河南省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学现状与对策研究
论声乐教学中审美意识的培养
加强应用艺术美感培养 实现小学音乐美育教学